本文所謂「上古」指殷(盤庚遷殷以後)、周、秦、漢時代(約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後200年)。所謂「繫詞」指放在判斷句中主語和表語之間具有聯繫作用的詞(有時也可以不要主語)。
殷代甲骨文、殷及西周金文、書經和詩經中,有表肯定的繫詞「唯」(甲骨文作「隹」、「□」、「□」;金文作「隹」、「唯」;書經作「惟」,偶然也作「惠」;詩經作「維」),表否定的繫詞「非」(詩經作「匪」)。到了東周列國時代,左傳、國語、論語及諸子等書中,出現了準繫詞「為」、「乃」、「即」等。到了戰國末期,出現了繫詞「是」,西漢的文獻中還很少見,東漢時較為多見。
繫詞「是」可能由指示代詞「是」逐漸演變而成,而表否定的繫詞「非」可能是「不唯」的合音。為什麼指示代詞「此」不演變為繫詞呢?一者因為「此」出現的頻率比較少,例如甲骨文和殷及西周金文和論語等都未見「此」字,書經中也相當少。二者因為「是非」連文(解作「對」或(和)「錯」,已經很常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