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音研究的領域裡,漢語方言的資料主要用於隋唐中古音的討論,很少作為擬測周秦上古音的印證。因為各大方言從古漢語方歧出的時間大致都在中古音之後,方言中語音變化的種種現象大致都能利用中古音系來解釋。唯一的例外是閩語,由於近年來的研究,使人確信閩語的白話音在中古音之前已經從古漢語中分出來了,很可能在漢代前後,而確切的時間因為證據不足而不敢說定。
在這篇文章裡,從閩語白話音的系統著眼,提出以下九點音韻上的特殊現象加以檢討:
一、輕重唇不分 二、舌頭舌上不分
三、齒頭正齒不分 四、古全濁塞音多讀全清
五、部分疑母字讀h- 六、部分來母字讀s-
七、尤韻字分兩讀 八、魚虞兩韻字讀音不同
九、歌部支韻字讀-ia
結論認為前面八點儘管情形特殊,對斷代並無顯著的幫助。只有最後一條,閩語中少數幾個支韻字如騎、寄、蟻等,上古屬歌部,今音的韻母都讀-ia,表現的正是西漢和東漢之交的現象。在漢語史上,漢代以後支韻字的元音就漸漸前移,讀為高元音i或舌尖元音,沒有再出現讀-ia的情形。可見閩語白話音極可能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從古漢語方言而出的。
至於根據詞彙的演變來推斷時代,很難有可信的結果。因為某方言特有的詞彙在文獻中出現的時代難以肯定,現有的文獻無法盡查,我們所見到的極有限;同時文獻中沒有的詞彙並不代表語言中就不存在。所以用音韻系統跟漢語史的現象來比較還是較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