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甲制度在明代地方基層行政體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論在都市或鄉村,明朝政府都透過里甲制度對人民直接行使收稅、課役的權力。
本文以應天府(南京)八個轄縣(上元、江寧、江浦、句容、六合、溧陽、溧水、高淳)為中心,討論里甲制在這個區域的運作情形。從組織上來說,坊、廂、鄉、圖、都、里等單位,各縣採用情形,相當混亂。反映出這個制度的推行,常隨著客觀環境的改變而變動。各縣的里平均戶數與明政府在1381年宣佈的里甲制(每110戶為1里,其中10戶輪流擔任里長,其餘100戶分作10甲。)不但相去甚遠,而且各縣間也有差異。從運作上說,各縣都缺乏統一性,本文以「極性」(polarity)和「地方色彩」(localism)來解釋應天府各縣里甲制與明政府規定的出入,及各縣彼此的不同。
洪武以後,明代戶口統計數字的可靠性,值得留意。本文附錄所載江浦、六合、句容等縣戶口的「性別比例」(sex ratio)激增,顯示明代戶口逐漸偏重登錄丁男的趨勢。可以說,明代中、晚期的戶籍是「財稅人口」(fiscal population)的意義大於真正的人口統計。如果要以里平均戶數的變化來討論明代里甲制的遞嬗,並從而尋找出里甲組成的通則,就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從事制度史的研究,要考慮到「時代」與「區域」的因素。本文以「極性」與「地方色彩」說明里甲制在明代應天府所屬八縣的施行情形,一方面想為上項因素提供論證經驗,一方面也希望這篇拋磚性質的習作,引起一些共響──企盼更多的區域研究,能對明代複雜的里甲制度,提出更深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