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的道路不可能是突現的,現在的學術狀況,無論是成就或是困境,都必然有其積累歷程,法史學的研究自然如是。近年來,沈寂已久的法史研究,似乎早已不耐死寂,開始蠢蠢欲動,不斷地有新的材料、新的論述、新的觀點衝上檯面,打破沈靜;但在突破舊況的過程中,也不斷地突顯出既有的困境與研究瓶頸。在這樣的時刻,重新作一個學術史上的回顧與整理,探求過往的研究賦予我們何種力量,並據此繪出未來的研究可能,正是時候。
而在法史研究的歷程上,戴炎輝先生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典範地位:
先生(1908~1992)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並獲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台灣光復後,曾任高雄地方法院推事及台大法學院教授。一九七一年出任司法院大法官,嗣再任司法院副院長、院長等職,堪稱台灣法學界的奠基者。
除從事公職外,先生畢生奉獻於法制史學的研究與教學,尤其致力在《唐律》的研究,所著《唐律通論》一書,以現代法學理論,彰顯舊律內涵,榮獲卓越的學術地位。此外,先生並投注心力於《淡新檔案》的保存、鑑定、分類、編目及整理,業績蜚聲於中外學界。所撰《清代台灣之鄉治》等書,以及諸多學術論文,亦為相關研究領域奠下堅實的基礎。為引領台灣的法制史研究學風,先生並積極籌設「中國法制史學會」,香火傳承,影響至為深遠。
承上所述,對於法史研究而言,現今恰是回顧過去積累成果,兼以開啟未來的關鍵年代,戴炎輝先生作為一位法史研究的典範人物,益發凸顯出融貫古今的歷史及時代意義。又適逢先生九五冥誕(2003年),為追懷一代法學宗師的精湛學術及治學風範,並期能立基於先生紮下的研究磬石上,為法學後進擘畫法制史研究的新視野與方向,本會邀請國內外有關法史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共襄盛舉,為近百年來法史學界的傳承、方法與趨向,作歷史的見證與前瞻,也算是做一學術史上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