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研究スタッフ

廖宜方

廖宜方 Yi-fang Liao

副研究員

学歴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専門分野

隋唐史

1973 年生。1992 年進入臺灣大學就讀歷史學系,碩士班與博士班皆在同校取得學位:碩士論文為《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博士論文為《唐代的歷史記憶》,皆已改寫成專書出版。2011 年進入本所工作,近年的研究主題為中國帝制時期歷代君主的陵墓、祠廟與祭祀,由此探討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與王權。
在持續關注中國中古歷史文化的同時,他也關注到近年現實政治、社會運動乃至全球化過程對於學術實踐的影響。他希望反芻這些現實經驗,重新思考歷史學的學科定位、知識視野與寫作風格。

學位論文
  1. 《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 《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專書
  1. 《圖解臺灣史》(臺北:易博士出版社,2004)。
  2. 《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3. 《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4. 《王權的祭典——傳統中國的帝王崇拜》(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簡體字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
  5. 《在中華的周邊、外圍與對面》,稻鄉出版社,已審查通過。
期刊論文
  1. 〈中國中古先代帝王祭祀的形成、演變與意涵──以其人選與地點為主軸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7.3 (2016.9):507-568。
  2. 〈試論唐代前期官方對人物祠祀的政策〉,《漢學研究》35.4 (2017):135-172。
  3. 〈在帝國的出口和夾縫,那些失去國家的人:中亞綠洲島鏈的破碎〉,《古今論衡》,已審查通過。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唐代前期的地方詩與歷史記憶——高適、孟浩然的個案〉,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中華書局,2011.10),第二卷,頁170-198。(此文已收入氏著專書《唐代的歷史記憶》)。
學術會議論文
  1. 〈漢唐之間的先代帝王祭祀〉,發表於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辦,「漢唐間的歷史書寫諸層面」工作坊,上海:復旦大學,2013年3月16-17日。
  2. 〈中國中古維護前代君主陵墓之歷史〉,發表於南韓之韓國中國學會主辦,「第33屆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首爾:首爾大學,2013年8月22-23日。
  3. 〈兩漢至北宋祭祀前代君主之制度〉,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2年度學術講論會,2013年12月9日。
  4. 〈宋初祭祀前代君主的政治性〉,發表於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Middle Period China, 800-1400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June 5-7, 2014).
  5. “On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s of the Worship of Past Emperors in Imperial China”,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和AAS(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主辦之2015 AAS-in-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6月22-24日。
  6. 〈試論唐代前期官方的人物祠祀〉,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講論會,2016年9月19日。
  7. 〈趙匡胤的戰爭、祭典與王權〉,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講論會,2018年9月17日。
  8. 〈《王權的祭典——傳統中國的帝王崇拜》:問題、寫作和評價〉,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講論會,2020年12月7日。
  9. 〈在中華的周邊、外圍與對面:這些地方的人群與國家如何與之互動,實踐自己的命運——以穆罕默德阿敏(馬明心)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19次學術講論會,2022年12月12日。
  10. 〈在中華的周邊、外圍與對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3年度第17次學術講論會,2024年11月11日。
他類論文
  1. 廖宜方編寫,《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4)。
  2. 廖宜方編寫,《臺灣研究網路資源選介》(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3. 〈唐帝國世界體系〉,《歷史知識+ ——行家開講中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13)。
  4. 〈導讀〉,《唐高祖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頁1-5。
  5. 〈導讀〉,《唐太宗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頁1-5。
  6. 〈導讀〉,《唐玄宗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頁1-5。
  7. 〈導讀〉,《武則天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5),頁7-11。
  8. 達也太王的六馬浮雕〉,「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6.5.27。
  9. 〈導讀〉,氣賀澤保規著《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頁14-23。
  10. 「國師」與他的同輩們〉,「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6.30。
  11. 海上的血——伊麗莎白.柯斯托娃《歷史學家》遺落的一章〉,「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1.3.22。
  12. 〈當臺海戰爭爆發——2046年,未來的歷史、戰爭與知識〉,「故事」網站,2022.2.15。
學術書評
  1. 〈書評:盧建榮著,《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大歷史學報》43 (2009):257-267。(本刊收錄於2009年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引文索引資料庫核心期刊THCI Core)
  2. 〈書評:陳弱水著,《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大歷史學報》44 (2009):195-204。(本刊收錄於2009年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引文索引資料庫核心期刊THCI Core)
翻譯
  1. 廖宜方譯,湯瑪斯.凱斯納 (Thomas Kessner) 著,《金錢城市:紐約如何成為世界金融霸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2. 廖宜方譯,Paize Keulemans著,〈市井的回響——《三俠五義》中的方言與京華說書人〉,收入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廖宜方譯,Eugenia Lean著,〈30年代北平的大眾文化與媒體炒作——關於劉景桂情殺案〉,收入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 廖宜方譯,Harriet T. Zurndorfer著,〈以性別重構中國的科舉制度〉,收入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中國的教育與科舉》(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
  5. 廖宜方譯,Benjamin A. Elman著,〈格致課藝與晚清現代科學的提倡〉,收入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二):東亞的書院傳統與近代教育的轉折》(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
  6. 廖宜方譯,Ann Heylen著,〈日據時代臺灣殖民教育的現代性:正規學校與識字運動之外〉,收入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二):東亞的書院傳統與近代教育的轉折》(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
其他
  1. “China, Imperial (3.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 c.581-960.),” in John M. MacKenzie, ed., The Encyclopedia of Empire  (Wiley Blackwell, 2015). (5000 words)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2009)

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2011.11-2020.4.12),副研究員 (2020.4.13- )
本所「數位人文學研究室」副召集人 (2014.1-2021.12) 
本所「禮俗宗教研究室」召集人 (2017.7-2021.12)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人 (2021.3.15-2022.3.31)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