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研究スタッフ

陳國棟

陳國棟 Kuo-tung Chen

研究員

学歴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専門分野

経済史、明清史、台湾史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興趣包括東亞海洋史、中國明清史與臺灣史。最初因為想唸經濟史,所以進歷史系就讀,並且選擇經濟系為輔系。服完兵役,也在經濟研究所工作二十年才轉到本所。因為研究方向是貿易史,自然觸及海洋。為了解決一再遭遇的困惑,於是也做海洋史研究。不管研究什麼專題,都應熟悉其時代背景下的制度與事件,於是研究明清史。至於涉足臺灣史,乃是家在淡水,應鄉親朋友的要求,隨興而為。發表若干論文,出版幾本小書。差可之作如 The Insolvency of the Chinese Hong Merchants, 1760-1843、《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活躍於「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陳昴與陳璸——康熙五十六年禁止南洋貿易的決策〉。此外,偶爾應邀撰寫書評,散見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oung Pao、《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漢學研究》⋯⋯等學術刊物。

學位論文
  1.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 (1683-184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2. “The Insolvency of the Chinese Hong Merchants, 1760-1843”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90).
專書
  1. The Insolvency of the Chinese Hong Merchants, 1760-1843 (Monograph Series, No. 45,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90).
  2. 《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2006二刷)。
  3. 《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2006二刷,2013.5增訂新版;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原收三篇英文論文自譯為中文)。
  4. 《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10)。
  5. 《經營管理與財務困境——清中期廣州行商周轉不靈問題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19.12)。
  6. 《記憶、海洋與尋常歷史》(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社,2020.9)。
期刊論文
  1. 〈潘季馴「河不分流、束水刷沙」治河理論的探討〉,《史繹》14 (1977):74-96。
  2. 〈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淡水(上)〉,《臺灣人文》3 (1978):27-37。
  3. 〈西班牙及荷蘭時代的淡水(下)〉,《臺灣人文》4 (1978):25-33。
  4. 〈清代前期粵海關監督的派遣〉,《史原》10 (1980):139-168。
  5. 〈從《天主實義》看利瑪竇對中國儒學之理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11 (1980):37-41。
  6. 〈林爽文、莊大田之役清廷籌措軍費的辦法:清代一個非常時期財政措施的個例〉,《臺灣風物》31.1 (1981):5-16。
  7. 〈林爽文、莊大田之役軍費的奏銷〉,《臺灣風物》31.2 (1981):55-65。
  8. 〈粵海關 (1684-1842) 的行政體系〉,《食貨月刊》11.4 (1981):35-52。
  9. 〈英雄與姦雄:從許劭對曹操的品題論漢、魏間英、雄兩字的涵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12 (1981):56-60。
  10. 〈清代前期粵海關的稅務行政〉,《食貨月刊》11.10 (1982):1-23。
  11. 〈清代前期 (1644-1842) 海洋貿易的形成〉,《大陸雜誌》64.2 (1982):21-35。
  12. 〈清代前期粵海關的利益分配 (1684-1842):粵海關監督的角色與功能〉,《食貨月刊》12.1 (1982):19-33。
  13. 〈鴉片戰爭以前清朝政府對進出口商品的管理〉,《大陸雜誌》64.6 (1982):19-24。
  14. 〈回亂肅清後雲南銅礦經營失敗的原因 (1874-1911) 〉,《史學評論》4 (1982):73-97。
  15. 〈清代內務府包衣三旗人員的分類及其旗下組織〉,《食貨月刊》12.9 (1982):5-23。
  16. 〈淡水聚落的歷史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1 (1983):5-20。
  17. 〈清中葉民食劄記二條〉,《食貨月刊》13.3/4 (1983):38-41。
  18. 〈曹荃與桑額——有關其生平的幾點小考證〉,《食貨月刊》14.1 (1984):597-600。
  19. 〈保標考〉,《食貨月刊》14.5/6 (1984):30-39。
  20. 〈論清代中葉廣東行商經營不善的原因〉,《新史學》1.4 (1990.12):1-40。
  21. 〈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 (1992.3):69-94。
  22. 〈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近代中國史研究》14 (1992):80-87。
  23. “Shipping and Trade of Chinese Junks in South-East Asia, 1730-1830: A Survey,” Research in Maritime History 6 (1994): 203-214.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Special Reprint Series, no. 73, 1994.)
  24. 〈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5.2 (1994.6):159-179。
  25. 〈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1 (1994):55-96。
  26. 〈「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 (1995):123-158。
  27. 〈關於發展東南亞歷史研究之淺見〉,《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 (1997):3-8。
  28. 〈關於東臺灣歷史定性的一些玄想〉,《東臺灣研究》2 (1997):31-42。
  29. 〈推動東亞區域研究之規畫:人文學科部分〉,《科學發展》26.11 (1998.11):1393-1401。
  30. “Temple Lamentation and Robe-Burning: Gestures of Social Protes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in James Greenbaum, trans., East Asian History 15/16 (1998): 33-52.
  31. 〈從《蜜峰寓言》到乾隆聖諭——傳統中西經濟思想與現代的意義〉,《當代》142 (1999):44-61。
  32. 〈「在地性歷史」、「自主性歷史」與東南亞研究〉,《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9 (1999):25-37。
  33. 〈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船史研究》(上海)17 (2002):121-134。
  34. 〈談熙寧十年注輦與三佛齊入貢中國事——關於地華伽羅 (Deva Kulottunga)〉,《南洋學報》56 (2002):17-29。
  35. 〈就從安平追想起——荷據時期的台灣〉,《歷史月刊》181 (2003):20-31。
  36. 〈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故宮學術季刊》21.2 (2003):233-263。
  37. 〈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54.3 (2003):107-138。
  38. 〈「安平壺」與「三燒酒」〉,《臺灣文獻別冊》8 (2004):2-9。
  39. 〈好奇怪喔!清代臺灣船掛荷蘭國旗〉,《臺灣文獻別冊》14 (2005):2-11。
  40. 〈另一種水利——清代臺灣的「海事保險借貸」〉,《臺灣文獻別冊》15 (2005):2-15。
  41. 〈從崑峷到鯤鯓——說一種臺灣近海沙汕地形稱法的由來〉,《臺灣文獻》57.1 (2006):177-192。
  42. 〈臺北與海洋——現實生活與集體記憶〉,《臺北文獻》156 (2006):1-20。後收入廖咸浩主編,《航向世界的臺北——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頁7-15。
  43. 〈海洋人文教育芻議〉,《教育資料與研究》70 (2006.6):99-104。
  44. 〈地方與國家、歷史記憶與在地生活:淺談淡水學研究的可能面向〉,《淡江史學》18 (2007.9):133-141。
  45. 〈中國經濟史研究在臺灣——針對過去三十年的片面與粗淺的觀察〉,《中國史學》17 (2007.10):73-81。
  46. 〈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海洋文化學刊》3 (2007.12):11-18。
  47. 〈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的一個推測 (1603-1607)〉,《臺灣文獻》60.3 (2009.9):33-62。
  48. 〈上達天聽——乾隆八年苗栗通霄的鯨魚大擱淺事件〉,《臺灣文獻別冊》32 (2010.3):2-13。
  49. 〈養心殿總監造趙昌——為康熙皇帝照顧西洋人的內務府成員之一〉,《故宮文物月刊》343 (2011.10):44-51。
  50. 〈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為康熙皇帝照顧西洋人的內務府成員之二〉,《故宮文物月刊》344 (2011.11):50-57。
  51. 〈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乾隆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3 (2012.9):225-270。
  52. 〈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活躍於「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故宮學術季刊》30.1 (2012秋):87-134。
  53. 〈怡親王、雍正皇帝以及內務府造辦處〉,《故宮文物月刊》358 (2013.1):36-45。
  54. 〈廣東行商石中和的破產——英國東印度公司檔案與清代奏摺〉,《古今論衡》24 (2013.6):65-82。
  55. 〈紅單與紅單船——英國劍橋大學所藏粵海關出口關票〉,《海洋史研究》(廣東省社科院)5 (2013)。
  56. 〈穿著宣傳——日本人的戰爭宣傳手法〉,《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館刊)》7 (2014.5):147-156。
  57. 〈臺灣歷史上的牛車——從《康熙臺灣輿圖》談起〉,《臺灣博物季刊》34.1 (2015.3):24-35。
  58. 〈寂寞的皇叔:慎郡王允禧(1711-1758)〉,《故宮學術季刊》33.1 (2015秋):367-398。另收入陳惠芬主編,《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 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2018.6),頁159-186。
  59. 〈關於所謂「的惺號」及其出水文物的一些意見〉,《水下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 (2016.3):21-44。
  60. 〈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國立清華大學《季風亞洲研究》2.1 (2016.4):1-38。
  61. 〈印度棉布與中國——以十六、七世紀為中心〉,《故宮學術季刊》34.1 (2016秋):53-91。
  62. 〈靝馨茶商的周轉困局——乾、嘉年間廣州貿易與婺源綠茶商〉,《海洋史研究》10 (2017.1):393-434。
  63. 〈博物館的目的與策展〉,《故宮文物月刊》420 (2018.3):100-113。
  64. 〈明代後期的漳州窑器及其市場〉,《中國史學》(東京 : 中國史學會)27 (2017.10;實際出版2018.8):93-108。
  65. 〈淡水河的適航性與淡水河的船隻〉,《淡江史學》30 (2018.9):85-118。
  66. 〈清法戰爭期間淡水的防禦工事〉,《博物淡水》11 (2019.12):24-33。
  67. 〈朝貢制度剪影——《明太祖御筆》中的越南與占城〉,《故宮文物月刊》443 (2020.2):22-31。
  68. 〈余英時老師——早年的回憶與永久的懷念〉,《古今論衡》37 (2021.12):31-38。後收入林載爵編,《心有思慕:余英時教授紀念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22.11),頁215-227。
  69. 〈是西域,也是西洋——十五世紀明朝與忽魯謨斯的接觸〉,《故宮文物月刊》468 (2022.3):42-53。
  70. 〈北臺灣早期的植茶簡史——兼論淡水及其周邊的茶業發展〉,《淡江史學》35 (2023.9):59-84。
  71. 〈斯卡羅、臺灣南端與康熙——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連結〉,《中技社通訊》148 (2023年冬季):46-48。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懋遷有無:商人與商業活動〉,收入劉石吉主編,《民生的開拓——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243-284。
  2. 〈通貨利商:中國歷史上的貨幣與信用〉,收入劉石吉主編,《民生的開拓——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353-399。
  3. 陳國棟譯述,Ronald Findlay原著,〈路易斯的生平與學術〉,收入中央日報編,《諾貝爾經濟學獎論文集》(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3)。
  4. 〈清代中葉以後重要稅差專由內務府包衣擔任的幾點解釋〉,收入許倬雲、毛漢光、劉翠溶同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頁173-204。
  5. 〈淡水紅毛城的歷史〉,收入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規劃,《淡水紅毛城古蹟區保存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1983),第1章,頁9-18。
  6. 〈〈食貨志〉、〈海關〉、〈常關〉、〈墟市(定期市)〉、〈邊境互市〉辭書五條〉,收入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經濟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第1冊。
  7. “Transaction Practices in China’s Export Tea Trade, 1760-1833,”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89), pp. 745-770.
  8. 〈清代中葉廈門的海上貿易,1727-1833〉,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第4輯,頁61-100。
  9. “Silk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17th Century,” in North Pacific Studies Center, ed., The North Pacific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Great Ocean, Volume Two) (Portland: Oregon Historical Society Press, 1992), pp. 11-52.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Special Reprint Series, no. 69, 1994.)
  10. 〈潘有度(啟官二世):一位成功的洋行商人〉,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第5輯,頁245-300。
  11. “The Wanggiyan Clan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 (Taipei: United Daily, 1994), pp. 41-52.
  12. 陳國棟、彭信坤合著,〈交通建設〉,收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第2章,〈基本建設之發展〉,第1節,頁19-59。
  13. 〈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約1600-1976〉,收入劉翠溶、伊懋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1017-1062。
  14. 〈春秋戰國與秦漢時代的「賤商」、「反商」思想〉,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6),頁21-36。
  15. 〈1780-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性年代〉,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第6輯,頁249-280。
  16. 〈Uncertainty of the Old China Trade: A Case Study of Manhop’s Failure〉,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頁889-906。
  17. “Non-Reclamation Deforestation in Taiwan, ca. 1600-1976,” in Mark Elvin and Liu Ts’ui-jung, eds.,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693-727.
  18. 〈經濟發展、奢侈風氣與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以明代為中心的例證〉,收入曹添旺、賴景昌、楊建成主編,《經濟成長、所得分配與制度演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43-77。
  19. 〈宋、元史籍中的登流眉與單馬令——以出口沉香到中國聞名的一個馬來半島城邦〉,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第7輯,頁1-36。
  20. “Zheng H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Peranakan Culturele Vriendenkring, 1986-2001 (荷蘭「土生華人文化友誼會」廿五周年紀念冊) (The Netherlands, 2001).
  21. 〈從四個馬來詞彙看中國與東南亞的互動:Abang, Kiwi, Kongsi與Wangkang〉,收入氏編,《漢文化與周邊民族——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頁65-113。
  22. 〈轉運與出口:荷據時期的貿易與產業,收入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53-74。後轉載《故宮文物月刊》20.11 (2003):4-25。
  23. 〈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收入邱文彥執行主編,《航運貿易新趨勢》(臺北:胡氏圖書公司,2003),頁1-30。
  24. “Chinese Frontiersmen and Taiwanese Tushengnan in the Local Economy of Taiwan before 1900,” in Wang Gungwu and Ng Chin-keong, eds., Maritime China in Transition, 1750-1850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4), pp. 139-149.
  25. 〈探索臺灣的海洋文化〉,收入陳威遠主編,《96年臺灣史蹟研究會會友年會實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7.12),頁185-204。
  26. 〈在臺灣看到十七世紀的荷蘭〉,《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二)》(臺北縣中和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12),頁139-163。
  27. 〈康熙小臣養心殿總監造趙昌生平小考〉,收入馮明珠主編,《盛清社會與揚州研究》(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11),頁269-309。
  28. 〈透過重現記憶促進社會和諧——賀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收入謝仕淵、陳靜寬主編,《榮耀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特輯》(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開館,2011),頁58-65。
  29. 〈從陸上之路到海上之路——貿易畫所見的景德鎮瓷器之產銷〉,《知識饗宴系列7》(臺北:中央研究院,2011.8),頁113-142。
  30. 〈「佛銀」、「佛頭銀」的身世——清代臺灣流通的西班牙銀幣〉,收入中國工商銀行、臺灣永豐金控編輯,《匯通天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展覽目錄)(臺北:臺灣永豐金控,2012),頁144-149。
  31. 〈怡親王允祥與內務府造辦處〉,收入余佩瑾主編,《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頁264-279。
  32. 〈陳昴與陳璸——康熙五十六年禁止南洋貿易的決策〉,收入陳熙遠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12),下冊,頁433-468。
  33. “Silverware in intercourses between Qing Court and Western Embassies before mid-19th century,” in Catalogue for The Silver Age: Origin and Trade of Chinese Export Silver Exhibition (Hong Kong: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December 2017), pp. 122-138.
  34. 〈導論:贗品文物的時代背景與意義〉,收入邱士華、林麗江、賴毓芝主編,《偽好物:16-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頁338-343。
  35. “Advantages of Chinese Navigators during the Fifteenth to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Clara Wing-chung Ho, Ricardo K. S. Mak and Yue-him Tam, eds., Voyages, Migration, and the Maritime World: On China’s Global Historical Role (Berlin: De Gruyter Oldenbourg, 2018), pp. 134-142.
  36. 〈歐洲貿易、茶文化與紫砂壺〉,收入施靜菲、王淑津主編,《紫砂漫遊.聚焦臺灣》(新北市: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19),頁20-31。
  37. 〈史景遷與康熙皇帝的「自傳」〉,收入葉高樹主編,《歷史——經典導讀》(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19.4),頁13-28。
  38. 〈海洋世界的觀念交換:以幾個漢語借詞為例〉,收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主編,《學海揚帆一甲子——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1)。
  39. 〈臺灣歷史上的貿易與航運〉,收入陳鴻圖編,《課綱中的臺灣史:跟著專家學者探索歷史新視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8),頁232-265。
  40. 〈從《臺灣省通志稿‧外事篇》談臺灣涉外關係史研究〉,收入賴永祥著,《賴永祥文集》(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0.11),第七冊:歷史篇III,頁14-29。
  41. 〈遣使、貿易、漂流與被擄:豐臣秀吉征韓前後華人海外網絡的構成〉,收入林桶法編,《課綱中的中國與東亞史:從國家社會、人群交流到邁向現代的歷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12),頁240-280。
  42. 〈航海、貿易、移民與手藝:明清以來的閩南海域〉,收入江柏煒主編,《「2021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及桃園:金門縣文化局及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2.4),頁1-14。
  43. 〈「將軍一號」在臺灣海洋歷史的意義〉,收入臧振華、陳國棟等著,《將軍一號:遺物研究與發展》(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2.4),頁29-36。
  44. 〈《水師輯要》以及其他中國航海指南中的澎湖海道〉,收入張美惠編,《2021澎湖學第21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22.8),頁185-196。
  45. “Chinese Cognition of the Waters Surrounding Island Taiwan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in Paola Calanca, Liu Yi-ch’ang and Frank Muyard, eds., Taiwan Maritime Landscapes from Neolithic to Early Modern Times: Cross-Regional Perspectives  (Paris: EFEO, 2022.11), pp. 185-196. 
  46. 〈余英時老師——早年的回憶與永久的懷念〉,收入林載爵主編,《心有思慕:余英時教授紀念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2.11),頁215-227。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包樂史 (Leonard Blusse) 、莊國土主編,陳國棟副主編,《公案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第1冊〕;2004〔第2冊〕;2004〔第3冊〕;2005〔第4冊〕;2006〔第5冊〕;2006〔第6冊〕;2007〔第7冊〕)。
  2. 陳國棟、羅彤華合編並合寫導言,《經濟脈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學術會議論文
  1. “1780s: Critical Decade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h and via South-East A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3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Conference,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September 4-9, 1994).
  2. 〈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就業觀念的變遷——傳統中西思想與現代的意義〉,發表於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臺灣中流文教基金會主辦,「中西方經濟觀與現代化」研討會,上海,1998年3月29-31日。
  3. “Structure of the East Asian Trade during the Maritime Ban against Koxinga’s Successors in Taiwan, 1664-1683” (paper presented at Asian Business and Taiwa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Session III-1-3 of the Ninth Pacific Science Inter-Congres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November 15-19, 1998).
  4. “Mixed-Blooded Chinese and Local Economy in Taiwan before 1900”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ritime China &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ransition, 1750-1850,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November 25-27, 1999).
  5. 〈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Cangan與臺灣〉,發表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聯合主辦,「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00年10月26-27日。
  6. 〈鄭和船隊下西洋的動機:蘇木、胡椒與長頸鹿〉,發表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財團法人吳京基金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辦,「走向海洋:鄭和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國際會議廳,2001年9月25-26日。
  7. 〈海洋交通與貿易:航海與貿易發展史〉,發表於內政部、農委會、海巡署等主辦,「海洋與臺灣」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年9月6-7日。
  8. 〈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12月13-14日。
  9. 陳國棟、陳鴻圖,〈臺灣水利史研究回顧與趨勢〉,發表於「Water Control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Northern China Conference」國際研討會,巴黎:E.F.E.O.,2004年6月19-23日。
  10. 〈從《臺灣省通志稿外事篇》談臺灣涉外關係史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2004年會暨『賴永祥先生的生平與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4年12月10日。
  11. 〈非州紀行——肯亞的鄭和船隊遺跡〉,發表於「波瀾壯闊,揚帆萬里——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研討會(四),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5年3月18日。
  12. 〈十八世紀廣州洋行的債務訴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0月13-15日。
  13. 〈中研院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與東亞研究——以琉球為例〉,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文獻足徵——第二屆清代檔案」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年11月3-5日。
  14. 〈談齊鯤、費錫章《續琉球國志略》的寫本與擺印本〉,發表於中琉文化經濟協會主辦,「第十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05年12月9-10日。
  15. 〈臺北海洋——現實生活與集體記憶〉,發表於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主辦,「航向世界的臺北: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6年5月6-7日。
  16. 〈談東洋針路與西洋針路——以婆羅洲汶萊為中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海洋史專題研究中心主辦,「第十屆海洋史」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06年8月25-27日。
  17. 〈從獲任南澳副總兵一職看鄭芝龍降明後十年內的任官〉,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06年11月13日。
  18. 陳國棟、劉益昌、王淑津,〈臺灣歷史考古遺址出土中國陶瓷的研究回顧與展望〉,發表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Symposium on Chinese Export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國際研討會,新加坡:National Library Board,2007年3月12-14日。
  19. 〈馬尼拉大屠殺與李旦出走日本 (1603-1607)〉,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8年度第七次學術講論會,2009年4月13日。
  20. 〈從海域活動看東亞〉,發表於成功大學歷史系東亞歷史變遷研究計畫主辦,「東亞歷史變遷」第一場工作坊,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2009年5月14日。
  21. 〈從海域活動看東亞〉,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海洋史研究專題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及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合辦,「環東亞海域——七海研究」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2009年5月22日。
  22. 〈開山撫番時期陳有蘭溪畔的殺人事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沿山研究」演講系列之四(2010年第六次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0年7月24日。
  23. 〈海上貿易與物質文化的訊息——近代歷史上的貿易商品〉,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1年第2次歷史考古學討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3月24日。
  24. 〈康熙皇帝的小臣趙昌——有關其生平的幾點小考證〉,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0年度第十次學術講論會,2011年6月13日。
  25. 〈清代江西、湖南、雲南一帶的玉米種植與環境問題〉,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1年環境史研究第三次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1年7月22日。
  26. 〈武英殿總監造赫世亨——「禮儀之爭」事件中的一位內務府人物〉,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 (1662-1722) 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11月15-17日。
  27. 〈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主辦,「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之視覺文化」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博理館,2011年12月15-16日。
  28. 應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邀請,於廣東省博物館主講「中華貨殖論壇 2011-2012 首次內地講座」,講題:〈鴉片戰爭前後100年的政、商關係〉,2012年3月12日。
  29.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亞洲網絡與臺灣〉,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研究所,2012年5月10日。
  30. 〈雨雪、大水、地震、海嘯——從臺灣歷史上的異常氣象談起〉,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2年第二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年5月25日。
  31. 〈康熙五十六年禁止南洋貿易的決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場次:「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新材料與新視野V(經濟貿易)」,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6月20-22日。
  32. 〈的惺號?沉船打撈與歷史考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2年第五次歷史考古學討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9月28日。
  33. 〈東亞海域:人員活動與文化交換〉,受邀演講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主辦,「2012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2012年10月25日。
  34. 〈廣東行商石中和的破產——英國東印度公司檔案與清代奏摺〉,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清代旅蒙山西商人暨廣東行商史料研讀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10月26日。
  35. 應英國劍橋大學亞洲及中東研究學院邀請,擔任英國劍橋大學「川流講座」(the Chuan Lyu Lectures on Taiwan),發表二場演講:“British Records, Taiwanese History: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in Taiwan, 1670-1686” (2013.5.13) 與 “Beautiful Island, Inhospitable Shores: British Ship-wreckers’ Impressions of Taiwan, 1841-1842” (2013.5.15)。
  36. 〈寂寞的皇叔——慎郡王允禧 (1711-1758) 小傳〉,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3年11月29-30日。
  37. 〈靝馨茶商的周轉困局——乾、嘉年間廣州貿易與婺源綠茶商〉,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3年度第五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3月17日。
  38. “Long-term Exportation of China-Root and Its Effect on Chinese Environment from the 17th to the 19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Guimarães, Portugal, July 8-12, 2014).
  39. “Traders, Captives, Renegades, and Ship-wreckers: Overseas Chinese Informants in the Time of Toyotomi Hideyoshi’s Invasion of Korea” (paper presented at 2015 Cross-Currents For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une 23-25,2015).
  40. “Sailing along the Coast of Taiwan: Abou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Landmark-sighting of the Junk Passage in the 17-19th Centu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Paris, France, July 6-10, 2015).
  41. 〈印度棉布與中國——以十六、七世紀為中心〉,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激盪與新生——亞歐文化藝術的交流」九十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2015年10月28-30日。
  42. “Chinese Cognition of the Waters Surrounding Island Taiwan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aiwan Maritime Landscapes from Neolithic to Early Modern Times: Cross-Region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EFEO),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Centre de recherche sur les civilisations de l’Asie orientale (CRCAO-CNRS) 聯合主辦, Academia Sinica, Taipei, November 17-18, 2015).
  43. “Water, Provision, and ‘Joss’ Business - Life on Board a Chinese Jun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ritime History”, Murdoch University, Australia, June 27-July 1, 2016).
  44. 〈海洋世界的觀念交換:以幾個漢語借詞為例 (Exchange of Ideas in Maritime World as Exemplified in Some Chinese Loans Words)〉,發表於「2016年環太平洋國際學術大會」,韓國釜山:釜慶大學,2016年12月8-10日。
  45. 〈「沈有容諭退紅毛番」事件始末考實――附論華人林玉的角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年度第二次學術講論會,2017年1月23日。
  46. 〈淡水河的適航性與淡水河系的船隻〉,發表於淡江大學歷史系主辦,「2017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港口、船舶與貿易」,2017年11月3-5日。
  47.  “In Search of the Larpent’s Survivors – Hazards and Securities of Sailing about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rd Asia-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Heritage 2017, Hong Kong: Hong Kong Maritime Museum, November 27-30, 2017).
  48. “Some Loan Words Adopted in Chinese Seafaring Activities – Examples of ‘Nakhoda’ and Others”, “Sailing Aids and Sailing Guides used by the Chinese in the 16th-18th Centuries: A Checklist” (papers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on Maritime knowledge for Asian Seas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between Maritime Historians and Archaeologists (亞洲海域的海洋知識――海洋史學者與考古學家的跨國對話國際會議), Paris, November 21-23, 2018).
  49. 〈道光八年澳門外海喋血案——一樁「繪聲繪影」的審判〉,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8年度第二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年1月21日。
  50. 〈關於鄭芝龍的傳記以及由他序跋的文獻〉,發表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鄭芝龍國際學術研討會——鄭芝龍的海洋時代」,新北市:淡江大學覺生國際會議廳,2019年4月26日。
  51. “Sailing with Reference to Compass and Landfall Views”,發表於莽甘(Pierre-Yves Manguin)教授與柯蘭教授組織之「航海指南工作坊(Workshop on Sailing Instructions)」,法國,2019年6月1-5日。
  52. 〈中國近代海關與臺灣燈塔——「照亮東亞海域研究」之一〉,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海關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11月28-29日。
  53. 〈明代衛所制度與金門城,附論:巡檢司、烽候(墩臺)、把截、水寨、遊兵〉,發表於國立金門大學建築系主辦,「踏溯浯島—明代軍事聚落踏察」工作坊,金門:國立金門大學,2020年8月1-2日。
  54. 〈《水師輯要》以及其他中國航海指南中的澎湖海道〉,發表於澎湖縣文化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辦,「2021澎湖學第21屆學術研討會」,馬公澎湖生活博物館,2021年11月7日。
  55. 〈道光廿五年福建的福州杉貿易〉,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合辦,「近代社會‧經濟‧環境史研究暨劉翠溶院士八十大壽誌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21年12月1日。
  56. 〈航海、貿易、移民與手藝:明清以來的閩南海域〉,發表於金門縣政府、桃園縣政府合辦,「2021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國立金門大學,2021年12月8日。
  57. 〈近代燈塔的興建在中國與東亞——科技、帝國主義與基礎建設〉,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四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3月7日。
  58. 〈早期淡水及其周邊的茶業發展(18世紀初至20世紀初)〉,發表於淡江大學歷史系主辦,「2022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產業與社會」,新北市:淡江大學,2022年7月19-20日。
  59. “Handbooks of the Chinese Sea-farers: A General Introduction”,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法國遠東學院合辦,「亞洲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合作三十週年慶祝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5月19日。
  60. 〈按針與看山:(1)明清時期航海知識的重建;(2)《按針似看山譜》與明代日本航路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四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年3月11日。
他類論文
  1. 〈清代臺灣的林野與伐木問題〉,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討論文,第8304號,1994。
  2. 〈臺灣史與東亞海洋史〉,收入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主辦,《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座談會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0),頁9-25。
  3. 〈序——史景遷著《追尋現代中國》〉,收入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00),頁xxi-xxv。
  4. 〈史景遷:真實的歷史,更勝小說〉,《誠品好讀》53 (2005):88-89。
  5. 〈貿易離散社群:Trading Diaspora〉,《中央研究院週報》1075 (2006.6.22):6-7。
  6. 〈序——親近海洋的知性與浪漫〉,收入范欽慧著,《海洋行旅》(臺北:天下雜誌,2006),頁12-13。
  7. 〈序——書寫深具生命力的臺灣歷史〉,收入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頁6-11。
  8. 〈從鯡魚談起——「大國崛起」中的荷蘭〉,收入大國崛起系列出版委員會編,《大國崛起‧荷蘭》(臺北: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書前導讀(共4頁)。
  9. “Chinese Junk,” Calliope 17.6 (February 2007): 24-27.
  10. 〈古航海家的「近場地圖」——山形水勢圖淺說〉,《中央研究院週報》1138 (2007.9.20):3-5。
  11. 〈介紹Albrecht Herport, Reise nach Java, Formosa, Vorder-Indien und Ceylon, 1659-1668〉,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學通訊》14 (2007.12.16):4。
  12. 〈貨櫃運輸、自動化與全球化〉,收入Marc Levinson著,吳國卿譯,《箱子:貨櫃造就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生活》(臺北:財信出版,2009.2),頁15-20。
  13. 〈海禁政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臺灣學研究通訊》30 (2009.6.15):8-9。
  14. 〈巴達維亞號的發現、發掘與澳洲的水下考古立法〉,《中華水下考古學會會訊》9 (2012):22-23。
  15. 〈外人僑居與淡水開港後的地方經濟〉,收入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編,《19世紀東亞港市的歷史記憶與新生(「2013淡水洋行的歷史與新貌研討會」活動成果手冊)》(淡水: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2013),頁176-188。
  16. 〈粵海羅珍:粵海關監督與清廷工藝〉,《典藏讀天下》2014.4:20-29。
  17. 〈東印度公司、臺灣及亞洲〉,收入羽田正著,林詠純譯,《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臺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8),導讀摺頁。
  18. 〈暴力與奢華並存:一個媒體人的東南亞書寫〉(序),收入Michael R. J. Vatikiotis著,張馨方譯,《血路盛世: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臺北:商周出版社,2018)。
  19. 〈骨董、物件的生命史〉,《聯合文學》435 (2020.1):50-53。
  20. 〈推薦序:如小說般的海洋史書寫〉,收入Mike Dash著,黃中憲譯,《巴達維亞號之死》(臺北:左岸文化,2020.11),頁7-12。
  21. 〈季風吹拂下的海洋東南亞〉,《風之帝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2),頁15-18。
  22. 〈《觀滄海》推薦序〉,收入林梅村著,《觀滄海:青花瓷、鄭芝龍與大航海時代的文明交流》(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3),頁1-3。
  23. 〈順風相送、海不揚波〉,收入布琮任著,《海不揚波:清代中國與亞洲海洋》(臺北:時報文化,2021.8),頁7-13。
  24. 〈導讀〉,收入岡田英弘著,《皇帝的家書:康熙的私人情感與滿洲帝國的治理實相》(臺北:八旗出版社,2021.9),頁11-20。
  25. 〈導讀〉,收入岸本美緒編,李雨青譯,《歷史的轉換期VI: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2.1)。
  26. 〈《伊莉莎白‧馬許》與微觀全球史〉,收入Linda Colley著,馮奕達譯,《她的世界史:跨越邊界的女性,伊莉莎白‧馬許與她的十八世紀人生》(臺北:衛城出版社,2022.1)。
  27. 〈戰爭、憲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收入Linda Colley著,陳信宏譯,《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臺北:衛城出版社,2023.3)。
  28. 〈《價崩》導讀〉,收入Timothy Brooke著,《價崩:氣候危機與大明王朝的終結》(臺北:衛城出版社,2024.5)。
  29. 〈《無垠之海》推薦序〉,收入David Abulafia著,《無垠之海:世界大洋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
學術書評
  1. 〈讀饒濟凡著《清代中國與德川日本的都市網絡》〉,《史原》8 (1978):261-267。
  2. 〈評陶博著《康雍乾內務府考》〉,《史學評論》1 (1979):235-241。
  3. 〈評介《劍橋中國史》第十冊(合著)〉,《史原》10 (1980):256-258。
  4. 〈介紹一件有關長江下游踹布業的史料〉,《思與言》19.2 (1981):31-41。
  5. 〈評介何寶山著《1860年-1970年臺灣經濟發展》〉,《臺灣風物》33.3 (1983):100-106。
  6. 〈評介黃仁宇著《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中國時報》,1991.12.27。
  7. 〈評介Wang Tai Peng, The Origins of Chinese Kongsi〉,《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 (1997):301-307。
  8. 〈評介Henry Yule and A. C. Burnell, Hobson-Jobson: The Anglo-Indian Dictionary〉,《暨大學報》(南投)2.1 (1998):299-301。
  9. 〈描述觀測中國的方式——評介史景遷著、阮叔梅譯《大汗之國》〉,《聯合報》,2000.6.19。
  10. 〈評Jonathan D. Spence,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新史學》11.3 (2000):207-212。
  11. 〈評《當中國稱霸海上》,《明日報》(電子報),2000.12.22。
  12. “Review on R. A. Donkin’s Dragon’s Brain Perfume: 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amph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1.4 (2001): 662-663.
  13. 〈評史景遷著,溫洽溢、吳家恆譯,《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中國時報》,2002.3.31。
  14. 〈評史景遷著,朱慶葆等譯,《剖析天王的內心世界——太平天國》〉,《中國時報》,2003.5.25,〈開卷版〉。
  15. 〈評介韓振華著,《航海交通貿易研究》〉,《漢學研究》21.1 (2003.6):445-451。
  16. 〈裡裡外外:評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及卜正民《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文化研究》8 (2009春季):220-229。
  17. “Review on Asian Ports Cities, 1600-1800: Local and Foreign Cultural Interaction (Haneda Masashi ed.;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Kyoto University Press, 200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8.1 (January 2011): 101-104.
  18. 〈Review on Paul A. Van Dyke’s Merchants of Canton and Macao: Politics and Strategie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Trad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5 (2012.7):340-348。
  19. “Book Review: Gang Zhao, The Qing Opening to the Ocean: Chinese Maritime Policies, 1684-1717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2013),” T’oung Pao 100 (2014): 280-285.
  20. “Review on Images of the Canton Factories, 1760–1822: Reading History in Art (by Paul A. Van Dyke and Maria Kar-Wing Mok.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4.1 (January 2017), pp. 101-103.
  21. 〈書評:Ng Chin-keong (吳振強), Boundaries and Beyond: China’s Maritime Southeast in Late Imperial Times (耕海:明清東南沿海與傳統藩籬的移位)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2017)〉,《漢學研究》35.1 (2017.3):313-319。
  22. “Review on Melissa Macauley’s Distant Shores: Colonial Encounters on China’s Maritime Frontier (Princeton and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4 (2022.1):231-243。
研究報告
  1. 〈推動東亞區域研究之規劃——人文學科部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計畫編號:NSC 86-2418-H-001-004,1997.8.15。主持人:陳國棟,共同主持人:李偉泰、彭鏡禧、何大安、陳弱水、林鎮國、謝明良、宋光宇、臧振華。
  2. 〈國內歷史學學術期刊排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計畫編號:NSC 86-2411-H-001-034,1998.3.10。主持人:杜正勝,共同主持人:陳國棟、柳立言。
  3. 〈「臺灣的交通」展覽展示細部規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研究計劃期末報告,2000.3.24。主持人:陳國棟。
  4.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資料蒐集與研究(第一期)期末報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託,在本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執行,2003.4.25。
  5. 〈「中國海海洋知識之建構」期中報告(201620172018)〉,科技部臺法國合計畫。

學歷: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經歷:
本所研究員 (2002.4- )
本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2003.10-2005.10)
本所歷史學門召集人 (2007.7-2009.10)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2011.9-2014.8)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82.5-1990.7),副研究員 (1990.7-1995.5),研究員 (1995.5-2002.3)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1997.8- )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副教授 (1990.8-1995.7),兼任教授 (1997.2-1998.7)
英國劍橋大學東方學院訪問教授 (1995.8-1996.8)
荷蘭萊頓大學研究生指導教授 (1998.12- )
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歐洲漢學講座」 (2000.11-2001.8)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