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研究スタッフ

李修平

李修平 Hsiu-ping Lee

助研究員

学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博士

専門分野

中国考古学、中国上古史

李修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與碩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學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考古學與中國上古史。旅居美國攻讀博士時,因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我開始對於異文化的接觸(culture contact)等議題,產生濃厚興趣,也啟發我透過區域互動(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的視角,重新理解古代中國不同區域的互動關係。博士論文利用考古材料,透過脈絡比較分析法,嘗試重建被視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與其鄰近地區之間的互動方式。我認為,研究古代中國,必須跳脫「華夏中心史觀」的窠臼,反思「中心影響邊緣」的傳統詮釋框架,並根據堅實充分的證據,方能深入理解古代中國的社會組織、文化結構,與大歷史的流變。進入史語所後,我也開始投身研究本所收藏中原地區的考古材料。期待自己能在前輩學者多年辛勤耕耘的基礎上,貢獻棉薄之力,協助材料的整理工作,並開展新的研究課題。

學位論文
  1. “Erlitou and Its Neighbors: Contextualizing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in the Central Yellow River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2018.
  2. 〈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期刊論文
  1. 〈史語所發掘殷墟西北岡東區小墓2023年整理簡報〉,《古今論衡》(審查通過,待刊)。
  2. 〈史語所發掘殷墟西北岡東區小墓2021年整理簡報〉,《古今論衡》,第43期,2024(審查通過,待刊)。
  3. 〈新科技、新時代與新故事――上古中國最早的青銅兵器〉,《故宮文物月刊》,第490期,2024,頁20-35。
  4. 〈從考古脈絡論史語所藏殷墟出土銅三角援戈〉,《古今論衡》,第40期,2023,頁33-79。https://www1.ihp.sinica.edu.tw//storage/publish3L/40-2.pdf
  5. 〈考古遺存的多樣性:以二里頭與南關為例〉,《南方民族考古》,第24輯,2022,頁93-136。
  6. 〈脈絡比較分析法〉,《古今論衡》,第39期, 2022,頁61-75。
    https://www1.ihp.sinica.edu.tw//storage/publish3L/39-2.pdf
  7. 〈外來遺存的考古脈絡:論周邊地區對二里頭遺址的影響〉,《南方民族考古》,第19輯,2021,頁141-173。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Lee Hsiu-ping and Uchida Junko, “Tradition,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Rethinking Yinxu Studies at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In Oxford Handbook on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Archaeology, edited by Anke Hein and Julia Lovel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2. “Erlitou and Nanwa: Contextualizing White Ceramics in Early Bronze Age China.” In Ritual and Economy in East Asia: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nke Hein, Rowan Flad, and Bryan K. Miller, pp. 241-260. Los Angeles: The Cotse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Press, 2023https://www2.ihp.sinica.edu.tw
學術會議論文
  1. 〈滲透邊界:二里頭文化與下七垣文化的城址與互動〉,「『近代之前的要塞與城堡』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基礎建設的歷史」讀書會,2024年10月23日。
  2. 〈銅卷首刀與上古中國的區域互動〉,「2024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臺灣考古學會、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2024年8月30-31日。
  3. 〈探尋殷商文明來源的複雜性――李濟與上古中國青銅兵器研究〉,「『有事:上古中國的戰爭書寫與兵器考古』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工作室、南港上古中國研究會,2024年8月16日。
  4. 〈史語所發掘西北岡東區小墓初步的整理成果(2021-2023)〉,「『前瞻未來與比較視角:安陽考古的新發現與新方向』學術研討會」。香港:芝加哥大學香港校園,2024年6月12-13日。
  5. 李修平、內田純子,〈殷墟佈局的變遷軌跡:西北岡西區小墓研究之一〉,「2023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年5月17日。
  6. 〈眾矢之地:初探二里頭時期箭鏃的考古脈絡〉,「『上古中國互動關係的多重面貌:戰爭、器物與文字』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工作室、南港中國上古史研究會,2023年8月1日。
  7. 〈上古中國研究的兩條路徑:傳世文獻與考古證據的比較〉,「『夏史探原:歷史與考古學者之間的對話』學術研討會」。鄭州: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3年7月1日。
  8. 〈從銅戈的考古脈絡反思朱開溝與鄭州商城的互動關係〉,「2023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考古學會、國立臺灣大學,2023年6月17-18日。
  9. 〈殷墟佈局的變遷軌跡:西北岡東區小墓群研究之二〉,「2022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5月31日。
  10. “Voiceless Testimony: The Archaeological Contexts of IHP’s Excavation of Human Skulls at Anyang.” In “Anyang and Beyond: Ancient DNA Studies, Digital Humanities, and Recent Discoverie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April 10, 2023.
  11. 〈商代銅三角援戈的起源、脈絡與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2年度第3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2月20日。
  12. 〈史語所藏殷墟出土銅三角援戈的脈絡化研究〉,「2022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南:臺灣考古學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2022年9月24-25日。
  13. 〈武器、互動與國家――從青銅兵器的考古脈絡論古代中國歷史格局的變遷〉,「跨學科的上古史研究工作坊 物質、文字與墓葬――古代世界中的人群與區域互動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工作室、南港中國上古史研究會,2022年8月16日。
  14. 〈殷墟佈局的變遷軌跡:西北岡東區小墓研究之一〉,「2021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5月20日。
  15. 〈脈絡比較分析法〉,「2020第三屆臺灣考古學年會」。臺北:臺灣考古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20年9月11-12日。
  16. 〈考古遺存的多樣性――以二里頭與古城南關為例〉,「第二屆世界古都論壇暨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週年學術研討會」。洛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2019年10月18-20日。
  17. “Contextual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rlitou and Nanwa through the Production-Consumption Relationship of White Pottery in Early China.” In “The Art and Archaeology of Ritual and Economy in East Asia: Workshop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Los Angele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June 5-6, 2019; 「七十年在地深耕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七十週年慶.黃士強教授九秩壽慶.第二屆臺灣考古學會年會」。臺北:臺灣考古學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2019年6月28-30日。
  18. “Active Selection by Local Elites: Contextualizing the Jue in the Erlitou and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s in the 1st half of 2nd Millennium BC.” In “7th SEAA (Society for East Asia Archaeology) Worldwide Conference.” Cambridge and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June 8-12, 2015.
研究/計畫報告
  1. 李修平、內田純子,〈殷墟佈局的變遷軌跡:西北岡西區小墓群研究之一〉,2023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
  2. 〈殷墟佈局的變遷軌跡:西北岡東區小墓群研究之二〉,2022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頁1-35。
  3. 〈殷墟佈局的變遷軌跡:西北岡東區小墓群研究之一〉,2021年度本所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頁1-26。
學術書評
  1. “A Review of Becoming a Capital: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Shang City, by Hou Weidong.” Dissertation Reviews, April 1, 2015. 
    https://dissertationreviews.org/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a-shang-city/
  2. “A Review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ongshan Period to the Erlitou Period: Songshan and Beyond, by Zhang Li.” Dissertation Reviews, April 7, 2014.  
    https://dissertationreviews.org/social-transformation-songshan-2500-1600-bce/
  3. 〈李零:《入山與出塞》〉,《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1期,2006,頁299-308。
翻譯
  1. 〈Abstract〉,收入飯島武次,《中国夏王朝考古学研究》。東京:同成社,2012,頁449-457。
他類著作
  1. 〈鐘聲再響,回到那年課堂教室:我的知識嚮導許倬雲院士〉,《聯合文學》,480期,2024,頁162-165。https://www.unitas.me/archives/50806
  2. 〈史語所一生的栽培:專訪陳仲玉先生〉,《古今論衡》,第41期,2023,頁83-114。https://www1.ihp.sinica.edu.tw//storage/publish3L/41-5.pdf
  3. 〈夾縫中的春雨:謝謝余英時先生〉,收入《余英時影像紀念冊》。臺北: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2022,頁68。
  4. 〈研究與生活的節奏〉,《史原》,復刊第11期,2020,頁317-327。
  5. 〈導讀:認識城牆。然後,爬過去〉,收入大衛•弗萊(David Frye)著,韓翔中譯,《城牆:從萬里長城到柏林圍牆,一部血與磚打造的人類文明史》。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頁10-14。
  6. 〈悠遊於中西古典之間:專訪史嘉伯教授〉,《臺大歷史學術通訊》,第24期,2018,http://140.112.142.31/ftp/history/public_html/public_html/09newsletter/24/24-03.html
  7. 〈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專訪羅泰教授〉,《臺大歷史學術通訊》,第23期,2017,http://140.112.142.31/ftp/history/public_html/public_html/09newsletter/23/23-01.html
  8. 〈動手動腳找東西――記2009年春季南陽盆地探訪之旅〉,《臺大歷史學術通訊》,第7期,2010,頁23-31。

學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博士(2018)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2010)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2001)

現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2020.2.14- )
本所「安陽工作室」負責人 (2020.6.1- )

唐獎教育基金會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2017)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