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研究スタッフ

陳熙遠

陳熙遠 Hsi-yuan Chen

研究員

学歴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學程博士

専門分野

清代の歴史・档案研究

王國維曾闡述新材料開展新學術的密切關係,而上個世紀初期重要發現之一便是內閣庫藏。筆者任職以來,即嘗試摸索其中各類檔案,並配合相關官私文獻志書,進行各類議題的探索:如以皇帝遺詔的製作與頒佈探討皇權的轉移與訊息的傳遞及可能扭曲;考證「長江圖」的製作年代,從而檢視人文地理的歷史變遷與文化意涵;運用「宣統十四年大婚堂行檔」檢視內閣大庫裡的「民國」檔案,並分析這場共和國的皇室婚禮如何引發帝制殘遺的集結與掙扎;以順治年呈進本《鄉約鐸書》試圖補苴清初群眾教化運動的關鍵空白;判讀「太和殿筵宴位次圖」,檢視制度性的規範如何在具體的人文實踐中不斷地調整與轉化;又耙梳明末奏本與塘報,指證山東臨清保標活動的興盛,並成為晚明面對遼東隱患時招募的兵源。凡此嘗試多方,旨在期許考掘明清檔案可能蘊含的「無盡寶藏」(傅斯年語)於萬一。

學位論文
  1. “Confucianism Encounters Religion: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Discourse and the Confucian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9).
  2. 《時代與思潮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 (1604-1677) 思想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專書
  1. 陳熙遠編著,《天朝大慶:皇清盛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12)。
期刊論文
  1. 〈何事要緊?何需補遺?——《要緊補遺檔》與康雍政權交接之際的關鍵「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出刊中)。
  2. 〈從供物到貢物——鰣魚水陸兩運晉京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5.2 (2024.6):271-340。
  3. 〈身繫囹圄之神:明清從中央到地方的獄神信仰〉,《新史學》33.3 (2022.9):1-86。
  4. 〈聖人之學即眾人之學:從《鄉約鐸書》論明清群眾教化的接續與轉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4 (2021.12):701-778。
  5. 〈天朝大燕——太和殿筵燕位次圖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0.1 (2019.3):125-197。
  6. 〈依違於江湖與廟堂之間——明清之際保標行跡考〉,《新史學》29.2 (2018.6):165-216 。
  7. 〈清代中央繫獄諸神考〉,《法制史研究》33 (2018.6):175-238。
  8. 〈共和國裡的皇室婚禮——宣統大婚與帝制王朝的最後掙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4 (2016.12):77-129。(另有附表1-2,見近史所集刊網路http://www.mh.sinica.edu.tw/File/94-3-4_appendix.pdf)。
  9. 〈長江圖上的線索:自然地理與人文景觀的歷史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 (2014.6):頁269-358。
  10. 〈從馬吊到馬將——小玩意與大傳統交織的一段歷史因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1 (2009.3):137-196。
  11. 〈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3 (2008.9):417-496。
  12. “Last Chapter Unfinished: The Making of the Draft Qing History and the Cri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 Historiography East and West 2.2 (Sept. 2004): 173-204.
  13. 〈皇帝的最後一道命令——清代遺詔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臺大歷史學報》33 (2004):161-213。
  14. 〈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 (2004.6):283-329。
  15. 〈「宗教」——一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關鍵詞〉,《新史學》13.4 (2002.12):37-66。
  16. 〈義理、考據與歷史重建——試論黃梨洲對陽明「心體無善無惡」說的考訂、疏通與曲解〉,《鵝湖》177(臺北:鵝湖出版社,1990),頁11-26。
  17. 〈試論唐律之加刑與減刑〉,《史繹》19 (1985):5-34。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走入歷史」的歷史學家——反思數位轉型中的人文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挑戰與新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九十五周年所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6),頁253-271。
  2. 〈「孔」「教」聯名的最後一搏——逆航在五四運動的風口浪尖上 〉,收入呂妙芬、康豹主編,《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的調適與發展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0),頁113-158。
  3. 〈新舊約與今古文——「聖經」在儒教中國的近代啟示〉,《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頁21-64。
  4. 〈入主「鬼方」——趙廷臣(1618-1669)與清初貴州的經略〉,收入藍美華主編,《漢人在邊疆》(臺北:政治大學出版中心,2015),頁19-40。
  5. 〈從中央到地方——先農信仰的佈建與壇廟體系的崩解〉,收入陳熙遠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12),上冊,頁269-314。
  6. “Religionizing Confucianism and the Re-Orientation of Confucian Tradition in Modern China,” in Marion Eggert & Lucian Hölscher, eds., Religion and Secularity: Transformations and Transfers of Religious Discourses in Europe and Asia (Leiden: Brill, 2013), pp.231-256.
  7. 〈孔‧教‧會——近代中國儒家傳統的宗教化與社團化〉,收入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頁511-540。
  8. 〈在民間信仰與國家權力交疊的邊緣——以明代南京一座祠祀的禁毀為例證〉,收入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4),頁87-143。
  9.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Pantheon of Religions: Confucianism and the Emerging Religious Discours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Paths Toward Modernity: Conference to Mark the Centenary of Jaroslav Průšek (Prague: Charles University, 2008), pp. 239-267.
  10. 〈人去樓坍水自流——試論座落在文化史上的黃鶴樓〉,收入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367-416。
  11. 〈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論舜為基點〉,收入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哲學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23-67。
  12. “Propitious Omens and the Crisi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 Case Study of the Frequent Reports of Auspicious Clouds During the Yongzheng Reign,” in Paper O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4), vol. 4, pp. 77-94.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康豹、陳熙遠主編,《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中心,2021)。
  2. 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12),上、下冊。
  3. 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4)。
學術會議論文
  1. 〈行將「走入歷史」的歷史學家——反思數位轉型的人文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挑戰與新生——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九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10月17-18日。
  2. 〈衙門裡的信仰〉,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從比較的視野看華人廟宇與地方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3年5月11-12日。
  3. 參加Tools of the Trade: The Way Forward國際研討會(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2023年3月14-16日:
    (1)「全體會議:研究中心的遠景展望」(Plenary Session: Research Centers Visions for the Future),報告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現階段的成果與發展遠景。
    (2)「工作坊:臺灣」(Workshop: Taiwan)分組報告: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的運作、規劃與平台(陳熙遠、陳淑君、王祥安)。
    (3)「範式研究計畫」(Exemplary Projects):國科會卓越計畫研究團隊的初步成果“The Noise of the Empire: Qing Dynasty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Project”(陳熙遠、陳淑君、王祥安)。
  4. 〈風聲:匿名揭帖與清代的黑函文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十二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9月5日。
  5. 〈《要緊補遺檔》與康雍政權交接之際的關鍵「實錄」〉、〈嘉慶「咸與維新」考辨〉,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8年度第十七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年10月28日。
  6. 〈「孔」「教」聯名的最後一搏:逆向在五四運動的風尖浪口上〉,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五四運動與中國宗教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8年11月22-24日。
  7. 〈身繫囹圄之神:明清從中央到地方的獄神信仰〉,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年度第二十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12月11日。
  8. 〈從江湖到廟堂:明清之際臨清保標行跡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12月10-11日。
  9. “Between the Temple and the Altar: The State Li Sacrifice and the Popular Ghist Festival in Suzhou” (paper presented at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5 Annual Conference, Chicago, March 26-29, 2015).
  10. 〈聖人之學即眾人之學:從《鄉約鐸書》論明清群眾教化的接續與轉折〉,發表於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國研究中心主辦,「明清之際的精神與思想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24-26日。
  11. “Between the Temple of the Divines and the Altar of the Dead - The Popular Ghost Festival and the Official Li Sacrific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nd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War, Culture and Politics, Heidelberg, German: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June 27, 2013).
  12. 〈供物與貢物:鰣魚與明清物貢文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1年度第十七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10月29日。
  13. 〈從中央到地方:先農信仰的佈建與壇廟體系的崩解〉,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場次:「官方祀典與民間信仰」,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6月20-22日。
  14. “A Feast for the Dead; a Carnival for the Living: The State Li Sacrifice and the Popular Ghost Festival in Ming-Qing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Knowledge Form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Multicultural East Asia, 新加坡理工大學, July 25-26, 2011).
  15. “Wars and Worships: The Qing Empire’s Bureaucratic Assimilation of Minority Subjects in the Southwest Borders During the Yongzheng Reig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dministrative and Colonial Practices in Qing Ruled China Lifanyuan and Libu Revisited, Max-Planck-Institut fur ethnologische Forschung, Saal, Germany, April 7-9, 2011).
  16. 〈共和國裡的皇室婚禮——從史語所館藏最晚的「清代」檔案談起〉,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9年度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6月5日。
  17. “Religion and Secularity in Late Imperial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configurations of the Religious Field: Secularization and Related Semantics in Historical and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KGF,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December 1-3, 2009).
  18. 〈尋訪琉璃廠裡的魯壁經:盛清官修圖書工程與中朝文化交流〉,發表於韓國漢陽大學東亞細亞文化研究所舉辦,「北京琉璃廠和韓中知識交流」國際研討會,韓國:漢陽大學,2009年11月27-28日。
  19. 〈帝制中國壇祀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雍正帝與先農壇的全國性佈建〉發表於參加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11月4-6日。
  20. 〈往返於壇‧廟之間——從上海三巡會看官方祀典與民間信仰的交接與互動〉,發表於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東亞系合辦,「都市繁華:1500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國際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文史學院,2009年3月26-29日。
  21. 〈Summoning the Wandering Ghosts of the City: The Li Sacrifice in the State Cult and the Popular Festival in Suzhou〉,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計畫、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等單位合辦,「Urban Life in China: from the 15th to the 20th Century」國際學術研討會,巴黎:The Main Headquarters of the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2008年12月4-6。
  22. “From New York to Old China: Chen Huanzhang (1880-1933) and the Evangelization of Confucian Religion” (paper presented at 華族留美史:160年的學習與成就國際學術研討, St. Johns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October 25-26, 2008).
  23. 〈身繫囹圄之神——獄神廟的建置與獄神信仰的變化〉,發表於中國法制史學會主辦,「第6次法史學」工作坊,2008年8月23日。
  24. 〈從壇祀到廟祭——明清城市官方祀典的佈局與衍變〉,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本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計畫共同主辦,「進入中國城市: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12月13-15日。
  25. 〈孔‧教‧會——近代中國近代中國儒家傳統的宗教化與社團化〉,發表於「中國史新論——宗教篇」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11月28日。
  26. 〈從馬弔到麻雀——市井遊藝與士林傳統交織的歷史因緣〉,發表於本院主題研究計畫與日本京都大學合辦,「日本‧中國近世の都市生活」學術研討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7年11月10-11日。
  27.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Parthenon of Religions: Confucianism and the Emerging Religious Discours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hs toward Modernity,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Czech Republic, October 12-14, 2006).
  28. “Sex and the City in the Festival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Women and Festival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y Life in Jiangnan: From Late Imperial to Early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Boston, USA, October 6-7, 2006).
  29. 〈從激進論述到流行話語——近代「平等」論述在綱常傳統中的移植、衝突與轉化〉,發表於「近代東亞的知識生產與轉換」國際研討會,日本:東京大學,2006年7月21日。
  30. “The Rhetoric of Pingdeng in Transition: From Religious to Political Equ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San Francisco, USA, April 6-9, 2006).
  31.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Parthenon of Religions: Confucianism and the Emerging Religious Discours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ligion, Modernity, and the State in China and Taiwan, U. C. Santa Barbara, USA, October 28-30, 2005).
  32. 〈在國家權力與民間信仰交界的邊緣:以明儒湛若水禁毀南京淫祠為例證〉,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0月13-15日。
  33. 〈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端陽節慶的官方調空與民間動員〉,發表於中國社科院近史所、青島大學合辦,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青島:青島大學,2005年8月9-11日。
  34. 〈在宗教的萬神殿前:儒教與第一次世界宗教大會 (1893)〉,發表於「近代中國的知識建構,1600-1949」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11月25-26日。
  35. 〈孔‧教‧會——近代中國孔教運動中的宗教論述與社會群體〉,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主辦,「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4年4月16-17日。
  36. 〈玩意、博戲與禁律——從亡明馬弔到國賭麻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合辦,「過眼繁華:明清江南的生活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12月18-20日。
  37. 〈黃鶴樓:人去樓坍水自流——一個樓的文化史〉,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合辦,「中國城市與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2001年12月19-21日。
  38. “Last Chapter Unfinished: the Making of the Official Memory for the Last Chinese Dynasty and the Crisis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Thinking, Heidelberg, Germany, May 23-27, 2001).
  39. “From Intellectual ‘Teaching’ to Mass ‘Religion’: 1898 and the Confucian Mo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Washington D. C., USA, 1998).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學程博士

現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2020.1-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2020.1.17-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合聘教授 (2020-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2020-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2020- )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2000.8-2007.8),副研究員 (2007.8-2020.1)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副召集人 (2016.1-2019.12),代理召集人 (2020.1.1-2020.1.1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2014.10-2019.12)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合聘副教授 (2008.8-2020)

國立政治大學「第二屆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客座講座(2021.10)
111年度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研究講座」(2022)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