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定年・退職した研究員

林富士

林富士 Fu-shih Lin (1960-2021)

特聘研究員

学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専門分野

中国古代宗教史、医療史

林富士,1960 年生,臺灣雲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
主要興趣為文學、史學、藝術,學術研究領域為宗教史、醫療史、文化史、數位人文學。著有《紅色印象》(臺北:聯合文學,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 1999)、《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巫者的世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等書。
我希望透過歷史研究與文學創作培養「詩書寬大之氣」!

學位論文
  1. “Chinese Shamans and Shamanism in the Chiang-nan Area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3rd-6th Century A.D.)”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4).
專書
  1. 《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初版,1999年新版)。
  2. 《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3. 《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增訂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18)〔新增五篇文章及一篇序文〕。
  4.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
  5.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簡體字版:《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北京:中華書局,2012)。〕
  6. 《巫者的世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
期刊論文
  1. 〈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史原》15 (1986):1-38。
  2. 〈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 (1987):29-53。
  3. 〈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夢〉,《食貨月刊》(復刊)17.3/4 (1988):30-37。
  4. 〈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 (1993):225-263。
  5. “Religious Taoism and Dreams: An Analysis of the Dream-data Collected in the Yün-chi ch'i-ch'ien,”Cahier d'Extrême-Asie 8 (1995): 95-112.
  6. 〈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 (1995):695-745。
  7. 〈「巫叩元絃」考釋:兼論音樂與中國的巫覡儀式之關係〉,《新史學》7.3 (1996):195-218。
  8. 〈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7.4 (1996):95-117。
  9. 〈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 (1998):205-244。
  10. “The Cult of Jiang Ziwen 蔣子文 in Medieval China,”Cahier d'Extrême-Asie 10 (1998): 357-375.
  11. 〈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 (1999):1-48。
  12. 〈頭髮、疾病與醫療:以中國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 (2000):67-127, 229-235。
  13. 〈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 (1945-1995)〉,《臺灣宗教學會通訊》5 (2000):34-74。
  14. 〈歐美地區的道教研究概述 (1950-1994)〉,《臺灣宗教學會通訊》6 (2000):29-88。
  15. 〈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於醫藥的態度〉,《臺灣宗教研究》1.1 (2000):107-142。
  16. 〈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 (2001):233-300。
  17. 〈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1 (2001):137-165。
  18. 〈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 (2002):43-118。
  19. 〈中國早期道士的醫者形象:以《神仙傳》為主的初步考察〉,《世界宗教學刊》2 (2003):1-32。
  20. 〈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87-93。
  21.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 (2005):23-99。
  22.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3 (2005):511-568。
  23. 〈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 (2007):107-182。
  24. 〈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總論及書目 (1945-2000)〉,《古今論衡》16 (2007):4-72。
  25. 〈《太平經》的神仙觀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2 (2009):217-263。〔按:此為〈《太平經》における神仙觀念〉 (2008) 之中文版〕
  26. 〈「祝由」釋義:以《黃帝內經‧素問》為核心文本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4 (2012):671-738。
  27. 〈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的文化史詮釋:童乩儀式裝扮的新探〉,《世界宗教文化》(北京)2013.4:10-14。
  28. 〈瘟疫、社會恐慌與藥物流行〉,《文史知識》2013.7:5-12。
  29. 〈「舊俗」與「新風」——試論宋代巫覡信仰的特色〉,《新史學》24.4 (2013):1-54。
  30. 〈試論影響食品安全的文化因素:以嚼食檳榔為例〉,《中國飲食文化》10.1 (2014):43-104。
  31. 〈佛教寺志編纂芻議:「數位人文學」的觀點〉,《佛教圖書館館刊》61 (2016.12):1-15。
  32. 〈未來歷史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創刊20年紀念特刊)18.3 (2017.5):56-62。
  33. 〈檳榔與佛教:以漢文文獻為主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3 (2017.9):453-519。
  34. 〈何謂「數位人文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2 (2018.3):93-100。
  35. 〈中國隋唐五代時期的檳榔文化〉,《新史學》29.2 (2018.6):1-61。
  36. 〈中國傳統醫學社群對於「祝由」療法的評價與態度:從隋唐到清代〉,《新史學》31.2 (2020.6):1-64。
  37. 〈數位考證:人文學者的新素養〉,《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5 (2020.4):1-35。
  38. 〈神乎其技:近代中國「新媒體」中的「祝由科」形象之一〉,《古今論衡》36(2021.6):57-116。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略論臺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327-357。
  2. 〈法國對中國道教的研究〉,收入戴仁 (Jean-Pierre Drège) 主編,耿昇譯,《法國當代中國學》(Cinquante ans d'études chinoises en Franc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269-310。
  3.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in Yasuo Otsuka, Shizu Sakai and Shigehisa Kuriyama, eds., Medicine and the History of Body (Tokyo: Ishiyaku EuroAmerica, Inc., 1999), pp. 365-377.
  4. 〈武俠世界中的醫者〉,收入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9),頁85-104。
  5. 〈傳統中國社會對於「老年」門檻的界定:以漢唐之間的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17-43。
  6. 〈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傅飛嵐 (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頁163-204。〔按:此為“The Cult of Jiang Ziwen in Medieval China” (1998)之中文版〕
  7. 〈歷史人類學:舊傳統與新潮流〉,收入《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365-399。
  8. 〈臺灣中學教育體制中的「宗教教育」〉,收入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編,《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頁191-210。
  9. 〈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頁19-38。
  10. 〈從除魅到牽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組的學術歷程〉,收入許倬雲等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89-118。
  11. 〈釋「魅」:以先秦至東漢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收入蒲慕州主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109-134。
  12.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禮俗與宗教》導言〉,見氏編,《禮俗與宗教》(收入《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第11冊),頁1-14。
  13. 〈《太平經》における神仙觀念〉(二階堂善弘譯),收入吾妻重二、二階堂善弘編,《東アジアの儀禮と宗教》(東京:雄松堂,2008),頁335-381。
  14.  “The Image and Status of Shamans in Ancient China,” in John Lagerwey and Marc Kalinowski, eds.,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One: Shang through Han (1250 BC-220 AD) (Leiden: Brill, 2009), vol. 1, pp. 397-458.
  15. 〈略論占卜與醫療之關係:以中國漢隋之間卜者的醫療活動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田浩 (Hoyt Tillman) 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583-620。
  16.  “Shamans and Politics,” in John Lagerwey and Lü Pengzhi, eds.,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The Period of Division (220-589 AD) (Leiden: Brill, 2010 ), vol. 1, pp. 275-318.
  17. 〈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頁65-134。〔按:此為“The Image and Status of Shamans in Ancient China”(2009) 之中文版〕
  18. 〈神話與歷史〉,收入陳器文主編,《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頁643-645。
  19.  “Shamans,” in T. J. Hinrichs and Linda L. Barnes, eds., 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ing: An Illustrated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67-69.
  20. 〈「祝由」醫學與道教的關係——以《聖濟總錄.符禁門》為主的討論〉,收入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下冊,頁403-448。
  21. “Old Customs and New Fashions: An Examination of Features of Shamanism in Song China,” in John Lagerwey and Pierre Marsone, eds., Modern Chinese Religion I: Song-Liao-Jin-Yuan (960-1368 AD) (Leiden: Brill, 2014), vol. 1, pp. 229-281.
  22. 〈中國的「巫醫」傳統〉,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5),頁61-150。
  23. 〈食品科技與現代文明的反思〉,收入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編,《科技與人文對話(二)》(臺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2016.9.1),頁6-12。
  24. 〈「數位人文學」概論〉,收入林富士主編,《「數位人文學」白皮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頁1-36。
  25.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收入江燦騰主編,《臺灣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臺北:學生書局,2021.6)。(舊文新收,原文刊載於《新史學》16.3(2005.9):23-99。)
  26. 〈略論臺灣漢人社群的厲鬼信仰──以臺北縣境內的有應公信仰為主的初步探討)〉,收入江燦騰主編,《臺灣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臺北:學生書局,2021.6)。(舊文新收,原文刊載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頁327-357。)
  27. 〈本書特別附錄〉,收入江燦騰主編,《臺灣道教三百年史:現代詮釋與新型建構》(臺北:學生書局,2021.6)。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林富士、彭明輝編著,《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2. 傅飛嵐 (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0)。
  3. 林富士主編,《禮俗與宗教》,收入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第11冊。
  4. 林富士主編,《興大實錄:國立中興大學九十年校史.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9)。
  5. 林富士主編,《興大實錄:國立中興大學九十年校史》(臺中:國立中興大學,2009)。
  6. 林富士主編,《食品科技與現代文明》(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
  7. 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
  8. 林富士主編,《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9. 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10. 林富士主編,《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展覽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
  11. 林富士主編,《「數位人文學」白皮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
學術會議論文(僅列未正式出版者)
  1. 〈「成巫」的緣由與途徑〉,發表於臺灣宗教學會主辦,「宗教學者論壇:宗教與修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8月26日。
  2. 〈臺灣童乩的社會形象初探(二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主辦,「巫者的面貌」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7月17日。
  3. 〈試論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巫醫關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主辦,「巫者的形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8月22日。
  4. 林富士、劉錚雲,〈數位浪潮下的人文研究: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數位典藏工作為例〉,發表於日本關西大學アジア文化研究センター主辦,「東アジア文化資料のアーカイヴズ構築と活用の研究拠点形成」研討會,大阪:關西大學,2012年11月23日。
他類論文
  1. 林翎(筆名),〈當書與賣書:一個書生的悲哀〉,《中央日報》,1988.01.26,〈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頁189-192。
  2. 林翎(筆名),〈知識與金錢〉,《中央日報》,1988.01.28,〈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93-196。
  3. 林翎(筆名),〈會任之家:東漢的職業殺手〉,《中央日報》,1988.02.02,〈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97-202。
  4. 林翎(筆名),〈「匿名檢舉」有罪——從睡虎地秦簡談起〉,《中央日報》,1988.02.13,〈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03-207。
  5. 林翎(筆名),〈道在屎尿〉,《歷史月刊》3 (1988):84-85。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49-154。
  6. 林翎(筆名),〈孫壽:領導流行的美女〉,《中央日報》,1988.05.05,〈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11-214。
  7. 林翎(筆名),〈頭髮的象徵意義〉,《中央日報》,1988.06.04,〈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65-170。
  8. 〈中國的占夢書〉,《中央日報》,1988.07.02,〈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63-67。
  9. 林翎(筆名),〈中國巫術與中國社會〉,《歷史月刊》5 (1988):25-29。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3-13。
  10. 倪紅(筆名),〈披髮的人〉,《歷史月刊》8 (1988):149-150。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71-174。
  11. 倪紅(筆名),〈頭髮與疾病〉,《歷史月刊》9 (1988):132-133。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75-179。
  12. 〈夢的解析——中國篇〉,《中央日報》,1988.09.17,〈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68-73。
  13. 林翎(筆名),〈中國婦女節:陰曆九月九日〉,《中央日報》,1988.10.19,〈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15-217。
  14. 林翎(筆名),〈在廁所中演出的歷史〉,《中央日報》,1989.03.18,〈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55-164。
  15. 林翎(筆名),〈吃人肉:中國歷史最悲慘的一頁〉,《中央日報》,1989.04.01,〈長河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80-186。
  16. 施無畏(筆名),〈冥婚、鬼婚與神婚〉,《北縣文化》35 (1993):16-17。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31-237。
  17. 司馬觀(筆名),〈古代雅典公民的婚姻生活〉,《北縣文化》35 (1993):18-20。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38-246。
  18. 嵇童(筆名),〈臺灣童乩〉,《北縣文化》36 (1993):46-51。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6-39。
  19. 嵇童(筆名),〈「童乩研究」的歷史回顧〉,《北縣文化》37 (1993):36-42。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40-60。
  20. 嵇童(筆名),〈女性與中國宗教〉,《北縣文化》38 (1993):23-26。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218-230。
  21. 司馬觀(筆名),〈狗吠不吠 你有關係〉,《聯合晚報》,1994.02.25,〈天地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88-91。
  22. 司馬觀(筆名),〈「歷史學家」類比三則〉,《北縣文化》40 (1994):6。
  23. 嵇童(筆名),〈「殺狗」四篇:習俗篇、祭祀篇、食用篇、妖異篇〉,《北縣文化》40 (1994):16, 20, 24, 39。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92-97。
  24. 嵇童(筆名),〈貢寮地區廟宇巡禮〉,《北縣文化》43 (1995):64-69。
  25. 嵇童(筆名),〈假如讓我來寫「二二八紀念碑」的碑文〉,《北縣文化》44 (1995):5-6。
  26. 司馬觀(筆名),〈古道新印:伊能嘉矩與楊南郡〉,《北縣文化》44 (1995):62。
  27. 嵇童(筆名),〈人間道上不清不明:從掃墓看民間信仰的歧異〉,《聯合晚報》,1995.04.05,〈天地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98-102。
  28. 〈遲到19年的豬腳麵線……〉,《聯合報》,1996.01.09,〈論壇〉。
  29. 〈無論從宗教學、心理學來看玩碟仙,一種危險的遊戲〉,《聯合報》,1996.02.03,〈焦點〉。
  30. 嵇童(筆名),〈巫覡與樂舞〉,《歷史月刊》98 (1996):80-84。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4-25。
  31. 〈宗教與世俗選民已能分開看〉,《聯合報》,1996.03.04,〈總統選舉特別報導〉。
  32. 嵇童(筆名),〈想我七月半的好兄弟們:中元普渡的政治性格〉,《聯合晚報》,1996.08.13,〈天地版〉。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03-107。
  33. 〈關於「副刊」的三則流言〉,《聯合報》,1997.01.09,〈聯合副刊〉。
  34. 〈這塊魂魄放佚的土地…認識臺灣為臺灣社會招魂!〉,《聯合報》,1997.06.07,〈民意論壇〉。
  35. 林富士、彭明輝,〈訴求族群融合尊重多元文化〉,《聯合報》,1997.07.28,〈民意論壇〉。
  36. 〈中元普渡——傳統祭典的現代性格〉,《中國時報》,1997.08.17,〈時論廣場〉。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08-111。
  37. 〈臺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文化視窗》5 (1998):12-19。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12-127。
  38. 嵇童(筆名),〈中國占夢傳統導覽〉,《歷史月刊》126 (1998):44-49。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74-87。
  39. 嵇童(筆名),〈壓抑與安順——厭勝的傳統〉,《歷史月刊》132 (1999):28-35。收入氏著,《小歷史——歷史的邊陲》,頁128-146。
  40. 〈疾病史研究芻議〉,《中華現代針灸會訊》2.2 (1999):1-8。
  41. 〈「潔淨」的歷史〉,《古今論衡》2 (1999):77-88。
  42. 〈從巫到醫〉,《誠品好讀》32 (2003):34-35。
  43. 〈中國歷史上的「隔離」〉,《聯合報》,2003.05.25,〈文化版〉。
  44. 〈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186 (2003):94-100。
  45. 〈瘟疫與政治:傳統中國政府對於瘟疫的響應之道〉,《書城》 2003.7:47-49。
  46. 〈中國中古時期的瘟疫與社會〉,收入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主編,《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頁85-114。
  47. 〈挫折與通靈〉,《聯合報》,2004.04.04,〈心靈版〉。
  48. 〈「魅」的馴服與迷惑〉,收入《2005陰陽師千年特集》(臺北:繆思文化,2005),頁32-34。
  49. 〈島嶼的意志〉,收入黃冠華、許雅婷編,《數位島嶼:九十四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6),頁1-2。
  50. 〈數位科技與文化大革命〉,收入黃冠華、許雅婷編,《數位島嶼:九十四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暨聯合目錄發表會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6),頁3-4。
  51. 〈照相與造像〉,收入氏編,《再現美麗島:2007數位島嶼精選攝影集》(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7),頁1-2。
  52. 〈招魂復魄,再現美麗島〉,收入許雅婷編,《擁抱數位‧湧現臺灣:九十五年度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成果展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2007),頁1-2。
  53. 〈何謂「國立」大學〉,《南方周末》,2010.01.20,〈自由談版〉。
  54. 〈何謂「詩書寬大之氣」〉,《南方周末》,2010.03.31,〈自由談版〉。
  55. 〈何謂「媒體」〉,《南方周末》,2010.05.20,〈自由談版〉。
  56. 〈何謂「鬥陣」〉,《南方周末》,2011.10.01,〈文化解碼〉。
  57. 〈十年磨一劍:我的「數位典藏」工作經驗〉,收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編,《當科技與人文相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2013),頁138-141。
  58. 〈「數位人文學」的誕生:《數位傳奇》序〉,收入戴麗娟、林巧湄編,《數位傳奇:100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成果發表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頁4-6。
  59. 〈繽紛的與單純的:《形形色色》序〉,收入林彥宏、林定立主編,《形形色色.數位典藏影像書》(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
  60. 〈拼圖.拚圖:《數位島嶼.臺灣拼圖》序〉,收入薛宜真、林定立編,《數位島嶼.臺灣拼圖:368鄉鎮市區全記錄》(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
  61. 〈《科技與人文對話》序〉,收入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編,《科技與人文對話(二)》(臺北: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2016.9.1),頁3-5。
    [https://www.most.gov.tw/hssnq/ebook23/]
  62. 「為而不有」的志業,「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網站,2017.11.10。註記:此為《遠見與承擔: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序文。
  63. 〈普林斯頓的陽光:敬賀余英時老師九十大壽〉,收入林載爵主編,《如沐春風.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臺北:聯經,2019.1),頁147-161。
  64. 〈小歷史研究先行者〉,收入親子天下主編,《今晚不背公式,只說故事:8位影響世界的臺灣研究學者》(臺北:親子天下,2020.11),頁176-199。(訪談稿)
學術書評
  1. 〈簡介張〔光直〕著《考古學專題六講》〉,《歷史月刊》創刊號 (1988):156-157。
  2. 〈評Peter Burk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新史學》3.2 (1992):29-53。
  3. 〈評陳舜臣著,許錫慶譯,《曹操:曹魏一族》〉,《中國時報》,2000.01.07,〈開卷版〉。
  4. 〈評孔復禮 (Philip A. Kuhn) 著,陳兼、劉昶譯,《叫魂》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明日報》(http://www.ttimes.com.tw),2000.05.01,〈閱讀版〉。
  5. 〈評熊秉真著《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故事》〉,《明日報》(http://www.ttimes.com.tw),2000.06.26,〈閱讀版〉。
  6. 〈評莊永明總策劃,《臺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中國時報》,2001.02.25,〈開卷版〉。
文學創作
  1. 林翎(筆名),《紅色印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

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經歷:
本所助理研究員 (1987.8-1995.8),副研究員 (1995.8-2001.9),研究員 (2001.9-2018.7.25),特聘研究員 (2018.7.26-2021.6.22)
本所副所長 (2004.11-2005.10)、(2010.10-2015.10 )
本所人類學組組主任 (2002.10-2002.12)
本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03.1-2003.12)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99.2-2002.8),兼任教授 (2002.9-2007.8)、(2011.9-2012.1)
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客座教授 (2002.9-2003.1)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2003.2-2003.8)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2004.8-2005.7),合聘教授 (2005.8-2007.7)
教育部顧問室研究員兼領域召集人 (2005.9-2006.7)、(2007.8-2009.7)
教育部顧問室兼任顧問 (2006.8-2007.7)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兼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07.8-2008.7)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2007.8-2010.7)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2007.8-2010.7)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2008.8-2010.7)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與中研院合聘)教授 (2010.8-2011.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歷史學門召集人 (2012.1.1-2014.12.31)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諮議委員會」委員 (2010.7.21-2018.10.17)
本所「數位人文學」研究室召集人 (2014.1-2021.6.22)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 (2016.1.1-2019.12.31)

本所集刊編輯委員 (2010.10-2015.10)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編輯委員會委員 (2012.1.1-2014.12.31)
《中醫藥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 (2018.1.1-2021.6.22)

國立中興大學97年度「建教合作計畫績優獎」(2008)
國立中興大學98年度「特別貢獻獎」(2009)
國立中興大學99年度「特別貢獻獎」(2010)
國科會99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0)
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104學年度第一期「傑出人才講座」(2015.8-2018.7)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