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歷年通信暨兼任研究人員

許倬雲

許倬雲 Cho-Yun Hsu

通信研究員

学歴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博士

専門分野

中国古代史、社会経済史

專書

一、專著

  1. 許倬雲著:《心路歷程》,臺北:文星書店,1964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年;再版,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
  2. 許倬雲著:《歷史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3. 許倬雲著:《中國科學思想的因素》,臺北: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1968年。
  4. 許倬雲著:《中國傳統的性格與道德規範》,臺北:美國各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1968年。
  5. 許倬雲著:《傳統與更新》,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0年。
  6. 許倬雲著:《關心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7. 許倬雲著:《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再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8. 許倬雲著:《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二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修訂三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增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增補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9. 許倬雲著:《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10. 許倬雲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廈門:鷺江出版社,2016年。
  11. 許倬雲著:《挑戰與更新:許倬雲文集(政論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12. 許倬雲著:《剎那與永恆:許倬雲文集(文化之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13. 許倬雲著:《推動歷史的因素》,台北: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1990年。
  14. 許倬雲著:《風雲江山:許倬雲的天下事》,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1年。
  15. 許倬雲著:《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 許倬雲著:《從歷史看領導: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手札》,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2年;《從歷史看領導》,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92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第二版,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7年。
  17. 許倬雲著:《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 許倬雲著:《現代倫理寓言:東遊記》,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東遊記:現代倫理寓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19. 許倬雲主講:《現代社會的職業倫理》,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
  20. 許倬雲主講:《現代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6年。
  21. 許倬雲著:《尋路集》,River Edge, New Jersey: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
  22. 許倬雲著:《從歷史看組織》,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7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 許倬雲著:《歷史分光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年。
  24. 許倬雲著:《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程農、張鳴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 許倬雲著:《九六文錄:中國人文探索》,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26. 許倬雲著:《從歷史看時代轉移》,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2000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27. 許倬雲著:《許倬雲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 許倬雲著:《倚杖聽江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9. 許倬雲著:《江渚候潮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0. 許倬雲著:《江心現明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1. 許倬雲著演講:《從歷史看人物》,臺北:洪建全基金會,2005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32. 許倬雲演講:《從歷史看管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
  33. 許倬雲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英文漢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34. 許倬雲著:《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35. 許倬雲著:《史海巡航:歷史問學週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6. 許倬雲著:《江口望海潮》,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7. 許倬雲著:《歷史大脈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繁體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中。
  38. 許倬雲著:《許倬雲問學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繁體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中。
  39. 許倬雲著:《許倬雲觀世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繁體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中。
  40. 許倬雲著:《我者,他者》,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
  41. 許倬雲演講:《傅鐘回響》,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9年。
  42. 許倬雲口述,陳永發、沈懷玉、潘光哲訪問,周維朋紀錄,《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43. 許倬雲著:《知識分子 歷史與未來:許倬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44. 許倬雲口述:《大國霸業的興廢》,上海:上海文物出版社,2012年;上海:東方出版社,出版中。
  45. 許倬雲口述:《現代文明的成壞》,上海:上海文物出版社,2012年;上海:東方出版社,出版中。
  46. 許倬雲口述:《近代台灣的形成》,上海:上海文物出版社:2012年。
  47. 許倬雲著:《獻曝集:許倬雲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48. 許倬雲著:《說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49. 許倬雲著:《許倬雲說歷史系列》共四冊:《大國霸業的興廢》、《現代文明的成壞》、《中西文明的對照》、《台灣四百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中。
  50. 許倬雲著:《文明變局的關口》,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中。
  51. 許倬雲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年。
  52. 許倬雲著:《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年。
  53. 許倬雲著:《九堂中國文化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54. 許倬雲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1年。
  55. Cho-yun Hsu, translated by David Ownby, The transcendental and the mundane: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in everyday lif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1.
  56. 許倬雲著,馮俊文執筆,《往裡走,安頓自己》,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
  57. 許倬雲著,《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2年。
  58. 許倬雲著:《三千年文明大變局》,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
  59. 許倬雲著:《世界何以至此》,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
  60. 許倬雲著:《我們去向何方》,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年。
  61. 許倬雲著:《經緯華夏》,南海出版社,2023年。

二、合著

  1. 李方桂等編,《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67年。
  2. 《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78年。
  3. 顏元叔等著:《人文學概論》,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4. 《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1982年。
  5. 許倬雲等著:《知識與民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6. 許倬雲等著:《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7. 許倬雲等著:《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8. 錢穆、余英時、許倬雲等著:《中國何處去?》,臺北:《聯合月刊》雜誌社,1986年。二版,臺北:《聯合月刊》雜誌社,1986年。三版,臺北:《聯合月刊》雜誌社,1987年。
  9. 嚴文郁等著:《蔣慰堂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10. 楊聯陞、全漢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1988年。
  11. 徐佳士等著:《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估與展望》,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年。
  12. 許倬雲等著:《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李登輝先生政策理念之探析》,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13. 宋文薰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14. 許倬雲等著:《浩然基金會暑期研習會演講討論輯:世界宏觀(第一冊)》,臺北:浩然基金會,1991年。
  15. 許倬雲等著:《浩然基金會暑期研習會演講討論輯:人文(第五冊)》,臺北:浩然基金會,1991年。
  16.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17. 許倬雲等著:《尋找90年代的人生價值:智慧生活》,臺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4年。
  18.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
  19. 《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年。
  20. 王永慶等著:《叫太陽起床的人》,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21. 許倬雲等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三、編著或合編著

  1. 許倬雲主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輯》,臺北:國風出版社,1965年;再版,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6-1967年;三版,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5年。
  2. 臺靜農、許倬雲主編:《臺灣大學文史叢刊》第16期至第26期,1965-1968年。
  3. 屈萬里、許倬雲主編:《臺灣大學文史叢刊》第27期至第38期,1969-1972年。
  4. 許倬雲、毛漢光、劉翠溶主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3年。
  5. 許倬雲、丘宏達主編:《抗戰勝利的代價:抗戰勝利四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6. 許倬雲主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7. 許倬雲、張忠培主編:《中國考古學的跨世紀反思》,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8. 張忠培、許倬雲主編:《中國考古學跨世紀的回顧與前瞻:1999年西陵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9. 陳天機、許倬雲、關子尹主編:《系統視野與宇宙人生》,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增訂版,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0. 許倬雲、張忠培主編:《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論文
  1. 許倬雲:〈周禮中的兵制〉,載《大陸雜誌》1954年第9卷第3期,頁16-21。
  2. 許倬雲:〈殷曆譜氣朔新證舉例〉,載《大陸雜誌》1954年第9卷第3期,頁16-21;收入嚴一萍著:《續殷曆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3. 許倬雲:〈中國古代民族的溶合〉,載《主義與國策》1955年第44期,頁3-5。
  4. 許倬雲:〈先秦諸子對天的看法(上)〉,載《大陸雜誌》1957年第15卷第2期,頁14-18。
  5. 許倬雲:〈先秦諸子對天的看法(下)〉,載《大陸雜誌》1957年第15卷第3期,頁23-27。
  6. 許倬雲:〈試擬中國社會發展的幾個論點〉,載《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1963年第1卷第2期,頁10-11。
  7.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3年第34本下冊,頁559-587。
  8.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4年第35本,頁261-281。
  9. 許倬雲:〈一位廿世紀的史學家──比蘭〉,載《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1965年第3卷第1期,頁18-20。
  10. 許倬雲:〈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5年第14期,頁205-239。
  11. 許倬雲:〈對於「商王廟號新考」一文的補充意見〉,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5年第19期,頁205-239。
  12. 許倬雲:〈漢代家庭的大小〉,載《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1967年。
  13. 許倬雲:〈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7年第37本上冊,頁185-200。
  14. 許倬雲:〈周人的興起及周文化的基礎〉,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8年第38本,頁435-458。
  15. 許倬雲:〈兩周農作技術〉,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42本第4分,頁803-842。
  16. 許倬雲:〈十九世紀的宜蘭〉,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1972。
  17. 許倬雲:〈兩周的物理、天文與工藝〉,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3年第44本第4分,頁733-762。
  18. 許倬雲:〈漢代的市場化農業經濟〉,載《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1974年第12卷第4期,頁20-23。
  19. 許倬雲:〈周代的衣、食、住、行〉,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6年第47本第3分,頁503-535。
  20. 許倬雲:〈兩周農作技術〉,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 4,1977。
  21. 許倬雲:〈周代都市的發展與商業的發達〉,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77年第48本第2分,頁309-332。
  22. 許倬雲:〈沈、趙合編《中華農業史論集》前言〉,載《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1978年第16卷第1期,頁15-17。
  23. 許倬雲講:〈社會史的研究〉,載《史化》1978年第9期,頁2。
  24. 許倬雲:〈周東遷始末〉,載《中央研究院50週年紀念論文集》,1978。
  25. 許倬雲講:〈政權與政治的關係〉,載《東海大學史學會刊》1978年第7期,頁1-2。
  26. 許倬雲:〈雜談文化調適過程中的態度〉,載《中國論壇》1978年第6卷第11期,頁8-10。
  27. 許倬雲:〈悼念李濟之師〉,載《傳記文學》1979年第35卷第5期,頁68-69。
  28. 許倬雲:〈由新出簡牘所見秦漢社會〉,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51本第2分,頁217-2       32。
  29. 許倬雲(陳書梅譯):〈中國古代史的研究〉,載《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頁68-72
  30. 許倬雲著(黃俊傑譯):〈春秋戰國時代農業的變動〉,載《幼獅學誌》1981年第16卷第3期,頁36-46。
  31. 許倬雲:〈黃著《沈宗瀚先生年譜》序〉,載《東方雜誌》1981年第15卷第2期,頁54。
  32. 許倬雲:〈人材的培育〉,載《聯合月刊》1981年第1期,頁20-21。
  33. 許倬雲:〈傳統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若干特性〉,載《食貨月刊》1981年第11卷第5期,頁201-210。
  34. 許倬雲:〈步入文明:中國文化的發展〉,載《故宮季刊》1981年第16卷第1期,頁27-29。
  35. 許倬雲:〈追念王雪艇先生〉,載《傳記文學》1981年第39卷第4期,頁36-39。
  36. 許倬雲:〈漢代農業史導論〉,載《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1983年第20卷第6期,頁27-29。
  37. 許倬雲:〈人文與科技〉,載《中央月刊》1983年第15卷第11期,頁30-38。
  38. 許倬雲:〈《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序言〉,載《漢學研究通訊》1983年第2卷第4期,頁199-202。
  39. 許倬雲:〈遙寄祝福與期望.努力推動民主化〉,載《中央月刊》1983年第16卷第2期,頁59。
  40. 許倬雲:〈論雅斯培樞軸時代的背景〉,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4年第55本第1分,頁33-50。
  41. 許倬雲:〈開新運.俟河清〉,載《中央月刊》1984年第16卷第7期,頁69-71。
  42. 許倬雲:〈企業領袖的自我提昇〉,載《天下雜誌》1985年第50期,頁27-28。
  43. 許倬雲:〈追尋動態的穩定〉,載《中國論壇》1986年第21卷第8期,頁13-20。
  44. 許倬雲:〈企業該為劇變中的臺灣負什麼責任?〉,載《天下雜誌》1986年第62期,頁142-143。
  45. 許倬雲:〈養成通識君子──大學人文教育〉,載《海外學人》1986年第168期,頁12-15。
  46. 許倬雲:〈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上──〉,載《中原文獻》1986年第18卷第8期,頁2-6。
  47. 許倬雲:〈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下──〉,載《中原文獻》1986年第18卷第9期,頁7-11。
  48. 許倬雲:〈從「寄居者」到「文化使者」〉,載《遠見雜誌》1986年第3期,頁75-79。
  49. 任長正、許倬雲:〈李宗侗教授遺著目錄〉,載《漢學研究通訊》1986年第5卷第3期,頁129-132。
  50. 許倬雲:〈從追求利潤到擔當責任:企業家的社會新責任〉,載《天下雜誌》1986年第65期,頁146-151。
  51. 許倬雲:〈選舉前夕談選風〉,載《中央月刊》1986年第19卷第11期,頁18-20。
  52. 許倬雲:〈戰前與戰時的社會比較〉,載《抗戰勝利的代價─抗戰勝利四十週年學術論文》,1986。
  53. 許倬雲:〈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載《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年刊》1987年,頁6-11。
  54. 任長正、許倬雲:〈勞榦教授著作目錄〉,載《漢學研究通訊》1987年第6卷第1期,頁16-23。
  55. 許倬雲:〈不須愁日暮,努力浚河清〉,載《遠見雜誌》1987年第18期,頁10-11。
  56. 許倬雲:〈漢末至南北朝氣候與民族移動的初步考察〉,載《蔣慰堂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1987。
  57. 許倬雲:〈社會學與史學〉,載《自由青年》1988年第79卷第4期,頁32-37。
  58. 許倬雲:〈尋索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迹〉,載《九州學刊》1988年第2卷第3期,頁123-128。
  59. 許倬雲:〈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載《國際交流學報》1988年第1期,頁8-15。
  60. 許倬雲:〈討焚書檄〉,載《新新聞》1988年第76期,頁59。
  61. 許倬雲:〈推動歷史的因素〉,載《自由青年》1988年第80卷第3期,頁4-11。
  62. 許倬雲:〈未來世界與儒家〉,載《自由青年》1988年第80卷第4期,頁12-17。
  63. 許倬雲:〈未來世界與儒家〉,載《中國論壇》1988年第27卷第1期,頁56-58。
  64. 許倬雲:〈南朝奴役勞力的商品化〉,載《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1988。
  65. 許倬雲:〈讓我們替這件悲劇舉行一場哀悼儀式〉,載《新新聞》1989年第96期,頁15-17。
  66. 許倬雲:〈真的沒有遠見人物嗎?〉,載《遠見雜誌》1989年第32期,頁50-51。
  67. 許倬雲:〈文化的歷劫〉,載《中原文獻》1989年第21卷第2期,頁6-10。
  68. 許倬雲:〈尋求心中的主宰〉,載《遠見雜誌》1989年第39期,頁129-130。
  69. 許倬雲:〈中華文化發展過程及其在世界文化發展中之地位〉,載《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9年第22卷第10期,頁16-19。
  70. 許倬雲:〈中華文化發展過程及其在世界文化發展中之地位〉,載《憲政論壇》1989年第37卷第4期,頁32-35。
  71. 許倬雲:〈民主優先,國號次之〉,載《遠見雜誌》1990年第44期,頁146-150。
  72. 沈君山、許倬雲:〈十九年前的「國是建言」〉,載《遠見雜誌》1990年第47期,頁42-43。
  73. 許倬雲:〈大國解體,同盟興起?〉,載《天下雜誌》1991年第116期,頁40-47。
  74. 余英時、許倬雲:〈重想十年〉,載《天下雜誌》1991年第121期,頁74-113。
  75. 許倬雲:〈中國考古遺址文化層的分佈─人口與區位的初步考察〉,載《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壽論文集》,1991。
  76. 許倬雲:〈試論網絡〉,載《新史學》1991年第2卷第1期,頁75-80。
  77. 許倬雲:〈中古早期的中國知識份子〉,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1992。
  78. 許倬雲:〈中國文化演變週期概說〉,載《哲學雜誌》1992年第1期,頁8-19。
  79. 許倬雲:〈寧可蹣跚,不要僵化──《百年蹣跚──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姜義華著〉,載《二十一世紀》1992年第13期,頁61-63。
  80. 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之關係的變動〉,載《國科會人文社會學刊》1993年第3卷第1期,頁1-15。
  81. 許倬雲:〈文化與社會崩解的比較〉,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64本第1分,頁1-8。
  82. 許倬雲:〈古公亶父時代的先周──謹答饒選堂教授〉,載《二十一世紀》1993年第16期,頁139-140。
  83. 許倬雲原著(曾雨潤翻譯):〈十九世紀上半期的宜蘭〉,載《宜蘭文獻雜誌》1993年第5期,頁71-93。
  84.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與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較(1)──西周與兩河篇〉,載《歷史月刊》1993年第69期,頁20-28。
  85. 許倬雲:〈關於未來全球文化衝突的討論(2):走向整合的世界〉,載《二十一世紀》1993年第20期,頁4-6。
  86.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與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較(2)──埃及篇〉,載《歷史月刊》1994年第74期,頁67-77。
  87.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與其他古代文化的比較─古中國與古希臘〉,載《歷史月刊》84,1994。
  88. 許倬雲:〈古希臘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的比較〉,載《歷史月刊》1994年第77期,頁20-28。
  89. 許倬雲:〈一個整合過程的假設〉,載《二十一世紀》1994年第25期,頁73-75。
  90. 許倬雲:〈試論先總統蔣公的歷史評價〉,載《革命思想》1995年第78卷第5期,頁1-4。
  91. 許倬雲:〈素心五願〉,載《講義》1995年第17卷第3期,頁83-84。
  92. 許倬雲:〈關於教育中立自主的構想與建議〉,載《教改通訊》1995年第9期,頁6-10。
  93. 許倬雲:〈體系網路與中國分合〉,載《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1995。
  94. 許倬雲:〈孔子論仁及其延伸的觀念〉,載《中原文獻》1995年第27卷第3期,頁1-6。
  95. 許倬雲(潘紹嶂譯):〈《漢代農業》序論〉,載《農業考古》1995年第3期,頁60-62。
  96. 許倬雲:〈中國史與世界史的結合〉,載《二十一世紀》31,1995. 10。
  97. 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之關係的變動〉,載《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頁63-80。
  98. 許倬雲:〈錢存訓先生及其大作《造紙及印刷》〉,載《漢學研究》1996年第14卷第1期,頁279-282。
  99. 許倬雲:〈人生智慧分享──研究與教學者職業規範〉,載《教改通訊》1996年第24期,頁7-12。
  100. 許倬雲:〈領袖的統御方式〉,載《領導文萃》1996年第9期,頁4-7。
  101. 許倬雲:〈政治領導與企業領導的異同〉,載《領導文萃》1996年第10期,頁15-17。
  102. 許倬雲:〈魏、蜀、吳:三家形態各異的“公司”〉,載《領導文萃》1996年第12期,頁68-73。
  103. 許倬雲:〈受過教育的人該學什麼〉,載《宏觀》1997年第31期。
  104. 許倬雲:〈試論東漢與西羅馬帝國的崩解〉,載《簡牘學報》1997年第10期,頁13-22。
  105. 許倬雲:〈義、瑞、西三國漢學研究近況〉,載《漢學研究通訊》1997年第16卷第1期,頁1-2。
  106. 許倬雲:〈良渚文化到哪裏去了?〉,載《新史學》1997年第8卷第1期,頁135-160。
  107. 許倬雲:〈香港知識份子與社會主體性〉,載《二十一世紀》1997年第41期,頁18-19。
  108. 許倬雲:〈介紹「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個新的學術主題典範〉,載《漢學研究通訊》1997年第16卷第3期,頁345-346。
  109. 許倬雲:〈歷史的分光鏡〉,載《讀書》1997年第10期,頁10-15。
  110. 許倬雲:〈怎樣看江澤民訪美〉,載《關愛與服務》1997年第86卷11期。
  111. 許倬雲:〈不卑不亢與世融合〉,載《天下雜誌》1998年第200期,頁403-406。
  112. 許倬雲:〈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共存方式──也談兩岸關係〉,《關愛與服務》1998年第87卷第1期。
  113. 許倬雲:〈古代國家形成的比較〉,載《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頁1-7。
  114. 許倬雲:〈法律的無力感〉,載《司法改革雜誌》1998年第14期。
  115. 許倬雲:〈法律的無力感〉,載《關愛與服務》1998年第87卷第4期。
  116. 許倬雲:〈將將與將兵〉,載《領導文萃》1998年第9期,頁11-12。
  117. 許倬雲:〈漫談說唱〉,載《關愛與服務》1998年第87卷第10期。
  118. 許倬雲:〈傅先生的史學觀念及其淵源〉,載《大陸雜誌》1998年第97卷第5期,頁1-8。
  119. 許倬雲:〈錢存訓著《中美書緣》序言〉,載《國家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87卷第2期,頁323-325。
  120. 許倬雲:〈社會科學觀點的轉變與科際整合〉,載《歷史月刊》1998年第131期,頁76-81。
  121. 許倬雲:〈臺灣文化發展軌跡──寫在臺大「跨世紀臺灣文化發展研討會」之前〉,載《盟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1999年第94期,頁5-8。
  122. 許倬雲:〈曹操用人〉,載《領導文萃》1999年第5期,頁44-46。
  123. 許倬雲:〈崑藝瓌寶──《崑劇傳世演出珍本全編》介紹〉,載《漢學研究通訊》1999年第18卷第4期,頁538-539。
  124. 許倬雲:〈談樞軸時代〉,載《二十一世紀》2000年第57期,頁30-32。
  125. 許倬雲:〈我們走向何方〉,載《開放時代》2000年第5期,頁5-12。
  126. 許倬雲:〈由地緣意義談一中原則〉,載《盟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1999年第103期,頁10-12。
  127. 許倬雲:〈兩岸對話的發展過程〉,載《交流》2001年第56期,頁27-30。
  128. 許倬雲:〈評美國人寫的《蔣經國傳》〉,載《領導文萃》2001年第4期,頁114-116。
  129. 許倬雲:〈漢學中心二十年慶──回顧與前瞻〉,載《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第20卷第3期,頁1-2。
  130. 許倬雲:〈楊慶堃先生的治學生涯一九一一──一九九九〉,載《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第20卷第3期,頁88-90。
  131. 許倬雲:〈試論社會、族群與文化〉,載《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頁101-103。
  132. 許倬雲:〈李登輝先生的雙重作風〉,載《中央綜合月刊》2001年第34卷第11期,頁40-41。
  133. 許倬雲:〈試論伊斯蘭文化體系與東西方兩大文化的互動〉,載《歷史月刊》2002年第169期,頁68-73。
  134. 許倬雲:〈論學不因生死隔〉,載《讀書》2002年第2期,頁72-76。
  135. 許倬雲:〈港臺學者談大學通識教育──香港科技大學許倬雲教授:從知識到智慧的追尋〉,載《港臺學者談大學通識教育》2002年第2-3期,頁34-35。
  136. 許倬雲:〈再看曾國藩〉,載《領導文萃》2002年第6期,頁190-191。
  137. 許倬雲:〈也是一番反省──《臺灣史學五十年》序言〉,載《歷史月刊》2002年第175期,頁85-90。
  138. 許倬雲:〈農民自主與農業振興〉,載《農訓》2003年第20卷第1期,頁6-9。
  139. 許倬雲:〈打造「人」的教育〉,載《遠見雜誌》2003年第200期,頁262-263。
  140. 許倬雲:〈中國知識界關於伊拉克戰爭的爭論──許倬雲:美國民主政治的缺失〉,載《天涯》2003年第3期,頁190-191。
  141. 許倬雲:〈對王德權先生「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的回應──許倬雲先生的對話〉,載《新史學》第14卷第1期,頁203-208。
  142. 許倬雲:〈從歷史角度論述幾個違反永續發展的案例〉,載《全球變遷通訊雜誌》2003年第38期,頁17-20。
  143. 許倬雲:〈自古霸業終成空〉,載《歷史月刊》2003年第185期,頁60-64。
  144. 許倬雲:〈情理相通的通識教育〉,載《中國大學教育》2003年第6期,頁10-11。
  145. 許倬雲:〈錦瑟無端五十弦──憶臺灣半世紀的史學概況〉,載《當代》2004年第82期,頁70-75。
  146. 許倬雲:〈人、空間、時間──1──〉,載《人生雜誌》2004年第255期,頁112-117。
  147. 許倬雲:〈人、空間、時間──2──〉,載《人生雜誌》2004年第256期,頁112-116。
  148. 許倬雲:〈人、空間、時間──3──〉,載《人生雜誌》2005年第257期,頁112-116。
  149. 許倬雲:〈歷史散論:歷史的多種定義〉,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06期,頁36-38。
  150. 許倬雲:〈學史散論──古代的中原是怎樣形成的?〉,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07期,頁34-37。
  151. 許倬雲:〈中國概念與其經濟介面〉,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08期,頁38-40。
  152. 許倬雲:〈學史散論──古代中原的多種文化〉,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09期,頁30-32。
  153. 許倬雲:〈第二次世界戰爭──戰後六十年的回顧〉,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11期,頁48-52。
  154. 許倬雲:〈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史料意義舉隅〉,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12期,頁34-38。
  155.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開展與轉折》自序〉,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13期,頁34-36。
  156. 許倬雲:〈二十世紀中葉前臺灣百年的變化〉,載《歷史月刊》2005年第214期,頁38-40。
  157. 許倬雲:〈君權與相權〉,載《歷史月刊》2006年第218期,頁35-37。
  158. 許倬雲:〈不同形式的管理制度〉,載《現代營銷(學苑版)》2006年第7期,頁78-80。
  159.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載《通識在線》2006年第6期,頁40-42。
  160. 許倬雲:〈中國現代學術科目的發展〉,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2期,頁1-8。
  161. 許倬雲:〈劉邦與朱元璋:兩位開國董事長〉,載《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06年第1期,頁68-72。
  162. 許倬雲、王軍:〈細話漢唐文明、暢敘萬古江河──國學大師許倬雲與西安市委宣傳部長王軍的對話〉,載《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第2卷,頁126-133。
Books (written in English)

A. Books (author)

  1. Hsu, Cho-Yun.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 B.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aperback Edi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中譯本見:許倬雲著,鄒水傑譯:《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Hsu, Cho-Yun. Han Agri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Agrarian Economy, 206 B.C.-A.D. 22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0. 中譯本見許倬雲著,程農、張鳴譯:《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許倬雲著,王勇譯:《漢代農業:中國農業經濟的起源及特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3. Hsu, Cho-Yun. Bibliographic Notes on Studies of Early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89.   
  4. Hsu, Cho-yun. China: A New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B. Books (co-author)

  1. Butterfield, Herbert, Hsu, Cho-Yun & McNeill, William Hardy. Sir Herbert Butterfield, Cho Yun Hsu & William H. McNeill on Chinese & World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1.
  2. Hsu, Cho-Yun & Katheryn M. Linduff. Western Chou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Articles (written in English)
  1. Hsu, Cho-Yun. “The Tran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2nd Bienni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Taipei: Taiwan Provincial Museum, 1962), pp. 13-25.
  2. Hsu, Cho-Yun.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the Central Political Power in Former Han: 206 B.C.-8 A.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7, No. 4 (July, 1965), pp. 358-370.
  3. Hsu, Cho-Yun. “Some Working Notes on the Western Chou Government”. I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 36, No. 3 (1965), pp. 513-524.
  4. Hsu, Cho-Yun. Review: 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by Yu Ying-Shih.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8 (1968), pp. 242-245.
  5. Hsu, Cho-Yun. “Foreword”. In Rites and Propriety in Literature and Life: A Perspective for a Cultural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1), by Noah Edward Fehl, p. ix.
  6. Hsu, Cho-Yun. “Early China in World History.” In Noah E. Fehl(ed.), Sir Herbert Butterfield, Cho-yun Hsu, and William McNeil on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1.
  7. Hsu, Cho-Yun. “I-La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Vol. 32 (1972), pp. 51-72.
  8. Hsu, Cho-Yun. “History of Chou and Ch’in”. In Encyclopedia Hebrewica, 1974 edition.
  9. Hsu, Cho-Yun. “The Tran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n The Making of China: Main Themes in Premodern Chinese Histo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5), edited by Chun-Shu Chang, pp. 62-71.
  10. Hsu, Cho-Yun. “The Concept of Predetermination and Fate in the Han Period”. In Early China, Vol. 1 (1975), pp. 51-56.
  11. Hsu, Cho-Yun. Review: The Cradle of the East: 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 by Ping-Ti Ho. In Geographical Review, Vol. 67, No. 1 (January, 1977), pp. 116-117.
  12. Hsu, Cho-Yun. Review: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by Kwang-Chich Chang. In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 9, No. 1 (Summer, 1978), pp. 200-201.
  13. Hsü, Cho-Yu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Marketing Agrarianism in the Han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8), pp. 253-268.
  14. Hsu, Cho-Yun. “Early Chinese History: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38, No. 3 (May, 1979), pp. 453-475.
  15. Hsu, Cho-Yun. Review: Individual and State in Ancient China: Essays on Four Chinese Philosophers by Vitaly A. Rubin; Steven I. Levine.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99, No. 3 (July, 1979), pp. 484-485.
  16. Hsu, Cho-Yun. “The Chinese Settlement of the I-Lan Plain”. In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Taiwan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0), edited by Ronald G. Knapp, pp. 69-86.
  17. Hsu, Cho-Yun. “Obituary: Li Chi” (1896-1979).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0, No. 1 (November, 1980), pp. 217-218.
  18. Hsu, Cho-Yun. “Introduction to the Section on Cultural Change”.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 1981), edited by James Hsiung.
  19. Hsu, Cho-Yun.  "Review: The Medieval Chinese Oligarchy by David G. Johnson".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87, No. 1 (February, 1982), pp. 235-236.
  20. Hsu, Cho-Yun. “The Ch’in-Han Intellecetual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inological Conterence, 1982.
  21. Hsu, Cho-Yun. “Some Chinese Experience: A Bureaucratic Machinery”. In Asian Thought and Society, Vol. 6, No. 20 (1982).
  22. Hsu, Cho-Yun.  "Review: A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I: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Sixth Century A. D. by Kung-Chuan Hsiao; F. W. Mote".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02, No. 2 (April, 1982), pp. 426-427.
  23. Hsu, Cho-Yun. “On the Background of Jaspersian Axial Ag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5, pt.1, 1984.
  24. Hsu, Cho-Yun.  "Review: Studies on the Ch’in Almanac of Chronomancy Discovered at Yun-Meng by Jao Tsung-I & Tseng Hsien-T’ung" .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4, No. 2 (February, 1985), pp. 374-375; Lun Rao Zong Yi 論饒宗頤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Hong Kong) Company Limited, 1995), edited by Zheng Wei Ming 鄭煒明, pp. 139-141.
  25. Hsu, Cho-Yun. “Development of Statehood: From Eastern Chou to Han”. I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 57, No. 1 (March, 1986), pp. 91-114.
  26. Hsu, Cho-Yun. “The Unfolding of Early Confucianism: The Evolution from Confucius to Hsun-Tzu”. In Confucianism: The Dynamics of Tra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edited by Irene Eber, pp. 23-37.
  27. Hsu, Cho-Yun.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Emergence a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System”. In The Origins and Diversity of Axial Age Civilizatio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edited by S. N. Eisenstadt, pp. 306-324.
  28. Hsu, Cho-Yun. “Historische Bedingungen fur die entstehung und Herauskristalliserung des Konfuzianischen System” in S. N.Eisenstadt (ed.) Kulturen des Achsenseit. Suhrkamp, 1987.
  29. Hsu, Cho-Yun. “Zhou Period”. In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Volume 4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88), edited by Ainslie T. Embree, pp. 302-307.
  30. Hsu, Cho-Yun. “The Inter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Fall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Collapse of Ancient States and Civilizations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8), edited by Norman Yoffee and George L. Cowgill, pp. 176-195.
  31. Hsu, Cho-Yun. "Review: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 C.-A. D. 220 by Denis Twitchett & Michael Loewe".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8, No. 2 (December, 1988), pp. 535-538.
  32. Hsu, Cho-Yun. “Chinese Mentalite as seen in Folk History”. In Revue Europeenne des Sciences Sociales, Vol. 27, No. 84 (1989), pp.121-139.
  33. Hseu, Cho-Yun. “Comparisons of Idealized Societies i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 and Taoist Models”. In Sages and Filial Sons: Mythology and Archaeology in Ancient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1), pp. 43-63.
  34. Hsu, Cho-Yun. “A Reflection on Chinese-ness.” Daedalus, Spring, 1991.
  35. Hsu, Cho-Yun. “Historical Setting for the Rise of Chiang Ching-Kuo”. In Chiang Ching-Kuo’s Leader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3), edited by Shao-Chuan Leng, pp. 1-30.
  36. Hsü, Cho-Yun. “Das Phänomen der Chinesischen Intellektuellen Konzeptionelle und Historische Aspekte”. In Chinesische Intellektuelle im 20. Jahrhundert: Zwischen Tradition and Moderne (Hambur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1993), edited by Karl-Heinz Pohl, Gudrun Wacker & Liu Huiru, pp. 19-26.
  37. Hsu, Cho-Yun.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Misconceptions of Chinese History”, “Contrasts and Compairsons of the Chou Dynasty and the Ancient Greece” etc , Six articles included in Ainslie Embree and Carol Gulick(ed.)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38. Hsu, Cho-Yun. “Dynasties in China”. In Old World Civilizations: The Rise of Cities and States (San Francisco: Harper San Francisco, 1993), edited by Göran Burenhult, pp. 101-109.
  39. Hsu, Cho-Yun. “The Eastern Zhou”. In The History of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f Humankind, Vol. 3 (1993).
  40. Hsu, Cho-Yun. “Development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Early China”.  In Leon Vandermeesh (ed.), La Societiete Civile face a l’Etat dans les traditions chinoise, japanaise, coreenne et vietnamienne (Paris, Ecole Francaise, 1994).
  41. Hsu, Cho-Yun. “Cultural and Lineage Roots of the Chinese Dual Identities”. In The CUHK Journal of Humanities 中大人文學報, Vol. 4 (1995), pp. 42-49.
  42. Hsu, Cho-Yun. “History of the Chou Period”. In Microsoft Encarta 96 Encyclopedia (Redmond, Washington: Microsoft, 1996).
  43. Hsu, Cho-Yun. “History of the Ch’in Period”. In Microsoft Encarta 96 Encyclopedia (Redmond, Washington: Microsoft, 1996).
  44. Hsu, Cho-Yun.  "Review: Divination, Mythology and Monarchy in Han China by Michael Loewe".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1, No. 2 (April, 1996), pp. 539-540.
  45. Hsu, Cho-Yun. “Uncertainy in China”. In Incertaine Planete (Geneva: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de Geneva, 1996).
  46. Hsu, Cho-Yun.  "Review: In the Shadow of the Han: Literati Thought and Socie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by Charles Holcombe".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1, No. 5 (December, 1996), p. 1596.
  47. Hsu, Cho-Yun. “Asian Influences on the West”.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M.E. Sharpe, 1997), edited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pp. 22-30.
  48. Hsu, Cho-Yun.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M.E. Sharpe, 1997), edited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pp. 251-256.
  49. Hsu, Cho-Yun. “Some Contrasts and Comparisons of Zhou China and Ancient Greece”.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M.E. Sharpe, 1997), edited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pp. 257-264.
  50. Hsu, Cho-Yun. “Empire in East Asia”.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M.E. Sharpe, 1997), edited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pp. 280-284.
  51. Hsu, Cho-Yun. “Some Misconceptions About Chinese History”. In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M.E. Sharpe, 1997), edited by Ainslie T. Embree and Carol Gluck, pp. 718-722.
  52. Hsu, Cho-Yun. “Han Agriculture” in History of Science(Rome: Encylopedia Italiana; to be published in 1998).
  53. Hsu, Cho-Yu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edited by Michael Loewe & Edward L. Shaughnessy, pp. 545-586.
  54. Hsu, Cho-Yu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Climate”. In The Way the Wind Blows: Climate, History, and Human A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edited by Roderick J. McIntosh, Joseph A. Tainter & Susan Keech McIntosh, pp. 209-222.
  55. Hsu, Cho-Yun. “Chinese Encounters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Vol. 16, No. 3 (September, 2001), pp. 438-454.
  56. Hsu, Cho-Yun. “Rethinking the Axial Age - The Case of Chinese Culture”. In Axial Civilizations and World History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 edited by Johann P. Arnason, S. N. Eisenstadt, & Björn Wittrock, pp. 451-468.
  57. Hsu, Choyun, “Leadership in Confucianism”. In Conversations on Leadership (Singapore: John Wiley and Son, 2009), edited by Lan LIU. Chapter ONE.

學歷: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博士 (1962)

現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2012.8- )
美國匹茲堡大學退休名譽教授 (1998- )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6-1962),副研究員 (1962-1967),研究員 (1967-1971),通信研究員 (1981.8-1997.8), 兼任研究員 (1997.9-2012.7)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62-1964),教授兼主任 (1964-1970)
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校聘教授 (1970-1998)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偉倫講座教授 (1991-1998)
夏威夷大學本斯講座教授 (1996)
杜克大學西孟講座教授 (1999)
香港科技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 (2001)
南京大學余紀忠講座教授 (2004)
吉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2004- )
政治大學名譽特聘教授 (2010- )
東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
Phi Beto Kappa 榮譽會士
錢穆講座(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傅斯年講座(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李國鼎講座(中央大學)
余英時講座(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榮譽博士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亞洲研究傑出貢獻獎
國立政治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顧立雅講座(芝加哥大學)
南強講座(廈門大學)
大夏講座(華東師範大學)
光華講座(北京大學)
長江講座(長江管理學院,北京)
Sinological Lectureship (瑞士日內瓦大學)
Sinological Lectureship (捷克查爾斯大學)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