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定年・退職した研究員

陳 槃

陳 槃 Pan Chen (1905-1999)

研究員

学歴

國立中山大學學士

専門分野

中国上古史、秦漢史

專書
  1. 《左氏春秋義例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7,1947)。
  2. 《大學中庸今釋》(臺北:正中書局,1954)。
  3. 《五華詩苑》(六卷)、《補編》(一卷)(臺北:臺北五華同鄉會文獻委員會,1961)。
  4. 《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52,1969)。
  5. 《不見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考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59,1970)。
  6. 《漢晉遺簡識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63,1975)。
  7. 《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8. 《舊學舊史說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9. 《澗莊文錄(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
論文
  1. 〈左氏春秋義例辨〉,自敘《責善半月刊》2.23(1943):23-25。
  2. 〈讖緯釋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4):297-316。
  3. 〈讖緯溯原(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4):317-335。
  4. 〈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6(1948):1-67。
  5. 〈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1948):65-77。
  6. 〈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上)(1948):159-187。
  7.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諸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1(1948):99-107;《東南學報》10,1(1949):53-82;《大陸雜誌》特刊2.1(1962):369-375(增訂本)。
  8. 〈記陳詩六則〉,《大陸雜誌》1.2(1950):24。
  9. 〈張三李四之類〉,《大陸雜誌》1.3(1950):10。
  10. 〈釋「七」及其常相關連之幾個數字〉,《大陸雜誌》1,6(1950):20。
  11. 〈田祭歧說釋義〉,《大陸雜誌》3.4(1951):12-15。
  12. 〈「以水擊絮為漂」解〉,《大陸雜誌》3.8(1951):21。
  13. 〈先秦兩漢帛書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60-72。
  14. 〈由古代漂絮因論造紙〉,《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257-265。
  15. 〈中庸辨疑〉,《民主評論》5.24(1954):3-7。
  16. 〈詩三百篇之採集與刪定問題〉,《學術季刊》3.2(1954):14-21。
  17. 〈論古「讖」、「緯」、「圖」、「候」、「符」、「書」、「錄」之稱謂〉,《學術季刊》3.3(1955):39-51。
  18. 〈民間風俗識小〉,《大陸雜誌》11.6(1955):1-6。
  19. 〈春秋公羊傳辨義〉,《學術季刊》5.2(1956):25-37。
  20. 〈春秋穀梁傳論〉,《孔學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編印,1957),頁461-495。
  21. 〈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1(1948):1-17;《幼獅學報》1,1(1958):1-35(增訂本)。
  22. 〈春秋經與魯舊史(上、下)〉,《中央日報》,1957.4.30;《學人文史叢刊》2(1959)。
  23. 〈晉士會之「士」與「土」〉,《大陸雜誌》20.9(1960):9。
  24. 〈大學今釋別記〉,《大陸雜誌》21.1/2(1960):59-63;《孟子研究集》(1963):243-256;《通論經學》:373-377;《大學論文資料彙編》(1981):158-170。
  25. 〈中庸今釋別記〉,《大陸雜誌》41.4(1960):1-8;《中庸論文資料彙編》(1981):448-468。
  26. 〈讀顏氏家訓札記〉,《香港大學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上),(1964),頁127-137。
  27. 〈孔子信而好古說〉,《孔孟學報》9(1965):11-18;《論孟研究論集》(1981):287-297。
  28. 〈讀顏氏家訓札記續編〉,《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頁403-420。
  29. 〈與楊聯陞教授論朝代間的比賽〉,《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頁147-148。
  30. 〈《古社會田狩與祭祀之關係》重訂本〉,《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1965):309-326。
  31. 〈春秋列國的交通〉,《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881-930。
  32. 〈論開元占經鈔本刻本與安居香山書〉,《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1.3(1968):15-19。
  33. 〈「老」字有「母」音〉,《大陸雜誌》37.1/2(1968):41。
  34. 〈屋上種戒火草〉,《大陸雜誌》37.6(1968):31。
  35. 〈逸周書「冬凍其葆」義〉,《大陸雜誌》37.1/2(1968):54。
  36. 〈古代的氐羌〉,《慶祝蔣復璁先生七十歲論文集》(1969):25-33。
  37. 〈從左傳中所見到的四夷的文化教育〉,《孔孟學報》20(1970):29-52。
  38. 〈李晉華事略〉,《大陸雜誌》42.5(1971):32。
  39. 〈敦煌木簡符籙試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1971):237-244。
  40. 〈春秋時代的教育〉,《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731-812。
  41. 〈春秋列國風俗考論〉,《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4(1976):537-586。
  42. 〈春秋列國的兼併遷徙與民族混同和落後地區的開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4(1978):683-735。
  43. 〈春秋列國風俗考論別錄〉,《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79),頁75-111。
  44. 〈影鈔敦煌寫本占雲氣書殘卷解題(古讖緯書錄解題附錄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1(1979):1-27。
  45. 〈孔子「信而好古」說〉,《大陸雜誌》58.4(1979):1-5。
  46. 〈泰山主死亦主生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3(1980):407-412。
  47. 〈傅斯年全集,校訂增補後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48. 〈宋湘、邱逢甲兩先生詩中之長樂縣〉,《大陸雜誌》62.3(1981):1-3。
  49. 〈記長樂出土鳳鳴五年瓦〉,《大陸雜誌》62.3(1981):3。
  50. 〈史記吳太伯世家補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3(1981):391-419。
  51. 〈史記齊太公世家補注(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3(1982):367-391。
  52. 〈苟日新日日新義〉,《中國書目季刊》16.2(1982):367-392。
  53. 〈於歷史與民俗之間看所謂「瘞錢」與「地券」〉,《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頁855-906。
  54.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辨〉,《中國書目季刊》17.1(1983):3-6。
  55. 〈三訂先秦兩漢簡牘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2(1983):1-22。
  56. 〈春秋時代的教育(上)〉,《大陸雜誌》(重訂本)67.4(1983):1-20。
  57. 〈春秋時代的教育(下)〉,《大陸雜誌》(重訂本)67.5(1983):1-23。
  58. 〈中國上古史稿讀記〉,《食貨月刊》13.7/8(1983):273-283。
  59. 〈中國上古史稿讀記〉,《漢學研究》1.2(1983):455-470。
  60. 〈史記齊太公世家補注(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2(1984):201-223。
  61. 〈廣東歷代詩鈔別錄(上)〉,《大陸雜誌》69.1(1984):1-31。
  62. 〈廣東歷代詩鈔別錄(下)〉,《大陸雜誌》69.3(1984):5-34。
  63. 〈春秋戰國史稿商搉〉,《漢學研究》2.2(1984):343-359。
  64. 〈中國古史論稿商搉〉,《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1(1986):99-117。
  65. 〈史記魯周公世家補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1986):201-232。
  66. 〈中國古史論稿商搉(二)〉,《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1.1(1988):73-90。
  67. 〈中國古史論稿商搉(三)〉,《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1.2(1988):43-60。
  68. 〈孝經中黃讖解題改寫本〉,《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1988):891-897。
  69. 〈史記燕召公世家補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3(1989):576-601。
  70. 〈三訂「春秋公矢魚于棠說」贅記〉,《大陸雜誌》80.2(1990):1-2。
  71. 〈春秋「公矢魚于棠」說〉,《舊學舊史說叢》(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1-59。
  72. 〈史記管蔡曹世家補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3):265-290。
  73. 〈史記晉世家補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3(1994):455-476。
書評
  1. 〈評羅香林著《百越源流與文化》〉,《學術季刊》4.3(1956):147-148。
其他
  1. 〈大學篇敘說‧後記〉,《民主評論》7.3(1956):9-13;《孟子研究集》(1963):257-270。
  2. 〈記興寧先賢叢書第一冊〉,《大陸雜誌》18.5(1959):3-29。
  3. 〈論國風非歌謠本來面目‧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下(1963):498-504。
  4. 〈記傅孟真師在中山大學〉,《傳記文學》5.6(1964):83-84。
  5. 〈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讀記〉,《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751-755。
  6. 〈懷故恩師傅孟真先生有述之二〉,《傳記文學》11.4(1967):39-40。
  7. 〈居延漢簡中所見的漢人的身型與膚色‧跋〉,《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臺北:清華學報社,1967),頁1046-1048。
  8. 〈景印鉛字本長樂縣志附五華詩苑敘〉,《書目季刊》2.4(1967):43-44;《大陸雜誌》 36.12(1968):33。
  9. 〈大學出於孟學說‧初稿後案〉,《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429-434。
  10. 〈楚繒書疏證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1968):33-35。
  11. 〈論貨幣單位鐶‧劄記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217-222。
  12. 〈不見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考稿敘論〉,《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325-334。
  13. 〈《湛此心齋詩話》跋〉,《大陸雜誌》39.11(1969):4。
  14. 〈《層冰堂詩集》書後〉,《大陸雜誌》40.1(1970):35。
  15. 〈《新金門志》序〉,《大陸雜誌》40.3(1970):35。
  16. 〈重印《古史辨》贅言〉,《古史辨》40.3(1970)。
  17. 〈與龍宇純論〈荀卿後案〉示書、又書〉,《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4(1971):669-670。
  18. 〈龍著《正名主義之語言與訓詁》附記〉,《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5.4(1974):599-603。
  19. 〈羅元一(香林)教授誄〉,《文藝復興》102(1979):30-32。
  20. 〈古讖緯論叢附錄〉,國科會獎助論文(1979)。

學歷:國立中山大學學士

經歷:
本所助理員 (1931.7-1940.12),副研究員 (1941.1-1945.12),研究員 (1946.1-1999.2)
本所歷史學組代主任 (1955.8-1970.6)
本所歷史學組主任 (1970.7-1975.7)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2.2)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