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研究スタッフ

邱仲麟

邱仲麟 Chung-lin Chiu

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

学歴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専門分野

明清社会史、医療史

邱仲麟,自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期間,即師從徐泓先生攻讀明清史,1997 年獲博士學位。先前曾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擔任教師,2001 年進入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迄今。早期研究以明清北京史為主,如燃料、用水、用冰、排水、瘟疫、城市氣味等;並研究江浙沿海的漁甲制、冰鮮船,與中國歷史上鯨魚擱淺的問題;後擴及醫療制度及天花防治等論題;又對明清花卉史產生興趣,針對園藝業、花卉鑒賞、蘭花產銷有所論述。其間,對明代以降的眼鏡與西洋鏡也曾著墨。近期關注明代邊區環境變遷、軍事防禦體系,及明清長途旅行史等議題。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主編多本專書並發表學術論文逾百篇。

學位論文
  1. 《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 (1368-164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2. 《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專書
  1. 《獨裁良相張居正》(臺北:久大文化公司,1989)。
  2. 王健文、陳弱水、劉靜貞、李孝悌、邱仲麟合著,《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3. 甘懷真、金仕起、邱仲麟編著,《高中選修歷史(上)》(臺北:三民書局,2008.9),頁123-154。
  4. 甘懷真、金仕起、邱仲麟編著,《高中選修歷史(上)教師手冊》(臺北:三民書局,2008.9),頁231-292。
  5. 徐泓、王鴻泰、巫仁恕、邱仲麟、邱澎生、唐立宗合著,《聯經中國史‧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7)。
  6. 《帝國剪影:明代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面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7. 《山林水火:明清中國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中)。
期刊論文
  1. 〈明代北京的地理形勢、氣候與都市環境管理——一個人文角度的觀察〉,《史原》18 (1991):55-99。
  2. 〈從禁例屢申看明代北京社會風氣的變遷過程〉,《淡江史學》4 (1992):67-88。
  3. 〈明代北京都市生活與治安的轉變〉,《九州學刊》5.2 (1992):49-106。
  4. 〈明代北京的火災與消防〉,《淡江史學》5 (1993):121-140。
  5. 〈明代北京的社會風氣變遷——禮制與價值觀的改變,《大陸雜誌》88.3 (1994):28-42。
  6. 〈明代自宮求用現象再論〉,《淡江史學》6 (1994):125-146。
  7. 〈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6.1 (1995.3):49-94。
  8. 〈清代天津商人與社會慈善〉,《淡江史學》7/8 (1997):43-62。
  9. 〈點名與簽到——明代京官朝參、公座文化的探索〉,《新史學》9.2 (1998.6):1-43。另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12),頁3-48。
  10. 〈明代北京的粥廠煮賑〉,《淡江史學》9 (1998):113-130。
  11. 〈清代北京的粥廠煮賑〉,《淡江史學》10 (1999):227-259。
  12. 〈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新史學》10.4 (1999.12):67-116。另收入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12),頁433-473。
  13. 〈明太祖賜耆老民爵考〉,《淡江史學》11 (2000):105-114。
  14. 〈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新史學》11.3 (2000.9):101-156。
  15. 〈耆年冠帶——關於明代「壽官」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26 (2000):207-262。
  16. 〈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通訊》4 (2001):21-46。
  17. 〈人口增長、森林砍伐與明代北京生活燃料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1 (2003.3):141-188。
  18. 〈綿綿瓜瓞:關於明代江蘇世醫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學》(京都)13 (2003):45-67。
  19. 〈《寶日堂雜鈔》所載萬曆朝宮膳底單考釋〉,《明代研究通訊》6 (2003):1-26。
  20. 〈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醫療體系的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2 (2004.6):331-388。
  21. 〈風塵、街壤與氣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清華學報》新34.1 (2004):181-225。另收入劉永華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頁431-464。
  22. 〈明代世醫與府州縣醫學〉,《漢學研究》22.2 (2004):327-359。
  23. 〈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34 (2004):1-42。
  24. 〈敬老適所以賤老——明代鄉飲酒禮的變遷及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1 (2005.3):1-79。
  25. 〈冰窖、冰船與冰鮮:明代以降江浙的冰鮮漁業與海鮮消費〉,《中國飲食文化》1.2 (2005):31-95。
  26. 〈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4 (2005):55-113。
  27. 〈從禁捕到漁甲:明代江浙地區出海捕魚管制措施的變遷〉,《清華學報》新35.2 (2005):331-367。
  28. 〈國防線上:明代長城沿邊的森林砍伐與人工造林〉,《明代研究》8 (2005):1-66。
  29. 〈明清的人痘法——地域流佈、知識傳播與疫苗生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 (2006.9):451-516。
  30. 〈明代燒荒考——兼論其生態影響〉,《臺大歷史學報》38 (2006):25-63。
  31. 〈明代長城沿線的植木造林〉,《南開學報》2007.3:32-42。另收入王利華主編,《中國環境史研究》(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第2輯:理論與探索,頁90-105。
  32. 〈花園子與花樹店——明清江南的花卉種植與園藝市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3 (2007.9):473-552。
  33. 〈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淡江史學》18 (2007.9):75-108。
  34. 〈明代的煤礦開採——生態變遷、官方舉措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清華學報》新37.2 (2007.12):361-401。
  35. 〈宜目宜鼻——明清文人對於盆景與瓶花之賞玩〉,《九州學林》5.4 (2007.12):120-166。
  36. 〈黑夜與妖眚——明代的物怪恐慌〉,《明代研究》10 (2007.12):17-69。
  37. 〈明代的藥材流通與藥品價格〉,《中國社會歷史評論)9 (2008.7):195-213。
  38. 〈明代遴選后妃及其規制〉,《明代研究》11 (2008.12):1-58。
  39. 〈西皮與東皮:明代蒙古與遼東地區毛皮之輸入〉,《淡江史學》20 (2009.3):21-61。另收入安介生、邱仲麟主編,《有為而治:前現代治邊實踐與中國邊陲社會變遷研究》(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12),頁276-321。
  40. 〈清代北京用煤與環境生態問題〉,《明清史研究》(南韓)32 (2009.10):169-210。
  41. 〈保暖、炫耀與權勢——明代珍貴毛皮的文化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4 (2009.12):555-631。
  42. 邱澎生、閻鴻中、邱仲麟,〈融攝人生志業於史事考訂的大家:悼念黃彰健先生〉,《明代研究》(臺北)13 (2009.12):1-20。
  43. 〈陸啟浤《客燕雜記》標點并序〉,《明代研究》15 (2010.12):153-184。
  44. 〈明清山西的山地開發與森林砍伐——以晉中、晉南為中心的考察〉,《淡江史學》23 (2011.9):33-70。
  45. 〈明代長城線外的森林砍伐〉,《成大歷史學報》41 (2011.12):33-102。
  46. 〈王在《西行記》點校并序〉,《明代研究》17 (2011.12):193-210。
  47. 〈明清晉北的山地開發與森林砍伐〉,收入夏明方主編,《新史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5),第6卷:《歷史的生態學解釋》,頁115-160。另收入安介生、邱仲麟主編,《有為而治:前現代治邊實踐與中國邊陲社會變遷研究》(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12),頁322-363。
  48. 〈陰氣鬱積——明代宮人的採選與放出〉,《臺大歷史學報》50 (2012.12):33-107。
  49. 〈金錢、慾望與世道——方弘靜論嘉萬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東吳歷史學報》28 (2012.12):46-115。
  50. 〈採集、捕獵與墾種——明代軍民在北邊境外的經濟活動〉,《明代研究》19 (2012.12):21-77。
  51. 〈明代北京的溝渠疏濬及其相關問題〉,《政大歷史學報》41 (2014.5):43-104。
  52. 〈明清泰山香稅新考〉,《臺大歷史學報》53 (2014.6):37-132。
  53. 〈庸人自擾——清代採選秀女的訛言與社會恐慌〉,《清華學報》新44.3 (2014.9):419-457。
  54. 〈明代宮人的榮與辱——從職業婦女與社會流動的角度切入〉,(北京)《故宮學刊》12 (2014.10):91-125。
  55. 〈明代隆慶初年的選秀女訛言與社會恐慌〉,《江南社會歷史評論》6 (2014.10):217-240。
  56. 〈另一座封禁山——明清浙贛交界雲霧山的採木事件〉,《歷史地理》第30輯 (2014.12):279-296。
  57. 〈明代山西應州的社會經濟變遷──以萬曆《應州志》為中心的考察〉,《史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5.6),頁327-379。
  58. 〈明清的樂戶:基於一種特殊官方體制的考察〉,《明代研究》24 (2015.6):105-208。
  59. 〈明清江浙的樂戶——兼及浙東墮民與蘇州丐戶〉,《江南社會歷史評論》8 (2015.12):110-155。
  60. 〈蘭癡、蘭花會與蘭花賊——清代江浙的蘭蕙鑑賞及其多元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7.1 (2016.3):177-242。
  61. 〈明代宮人的生活與生命歷程〉,《故宮學刊》17 (2016.12):125-147。
  62. 〈明代的兀良哈三衛撫賞及其經費之籌措〉,《明代研究》27 (2016.12):1-69。
  63. 〈清代北京用煤及其運銷體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4 (2016.12):1-40。
  64. 〈清代北京煤炭開採與礦工受虐事件〉,《清史研究》2017.3 (2017.8):1-20。
  65. 〈明代以降的痘神廟與痘神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8.4 (2017.12):785-915。
  66. 〈邊緣的底層:明代北邊守墩軍士的生涯與待遇〉,《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3 (2018.9):147-182、215-216。後收入行龍主編,《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6),頁133-196。
  67. 〈蘭蕙伏盆芽 換水膽瓶花:明清文人對瓶花與盆景之賞玩〉,《故宮文物月刊》427 (2018.10):20-33。
  68. 〈從明目到商戰——明代以降眼鏡的物質文化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0.3 (2019.9):449-583。
  69. 〈晚明人痘法起源及其傳播的再思考〉,《臺大歷史學報》64 (2019.12):125-204。
  70. 〈明代的「降虜人」與長城以外的農墾區〉,《社會史研究》14 (2023.1):35-81。
  71. 〈民國時期北京的女浴所〉,《北京史學》16 (2023.7):3-55。
  72. 〈盜伐、開禁與封禁——清代內蒙古穆納山的森林政治〉,《社會史研究》(出刊中)。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論明世宗禁尼寺——社會史角度的觀察〉,收入周宗賢主編,《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1994),頁305-326。
  2. 〈水窩子:北京的民生用水與供水業者 (1400-1937)〉,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229-284。
  3. 〈繁華入夢——明代士人記憶中的北京三大市〉,收入陳平原、王德威主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9-34。
  4. 〈明代華北的煤礦開採——生態變遷與國家權力的雙重變奏〉,收入韓昇主編,《古代中國:社會轉型與多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頁297-311。
  5. 〈醫生與病人——明代的醫病關係與醫療風習〉,收入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10),頁253-296。另收入余新忠、杜麗紅主編,《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頁314-349。
  6. 〈明太祖的任官理念與洪武朝的文官試職制度〉,收入朱鴻林編,《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4),頁169-212。
  7. 〈清代北京用煤與環境生態問題〉,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都市繁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11),頁 328-362。
  8. 〈明清福建蘭花的產銷〉,收入林玉茹主編,《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3),頁387-440。
  9. 〈門頭溝煤礦開採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劉錚雲主編,《明清檔案文書‧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9),頁243-336。
  10. 〈明清山西的山地開發與森林禁伐——以晉中、晉南為中心的考察〉,收入行龍主編,《山西水利社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頁7-39。
  11. 〈導論:從文化史、社會風俗到生活〉,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7),頁1-24。
  12. 〈明清的西洋鏡與視覺感觀的開發〉,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7),頁377-447。
  13. 〈明代以降江浙地區的藏冰業與冰鮮業〉,收入范金民、胡阿祥主編,《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文集》(北京:三聯書店,2013),頁276-304。
  14. 〈燕地雨無正——明代北京城的雨災與官方的善後措施〉,《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4.4),第13輯,頁1-21。
  15. 〈採集、栽培與交易——明清江南的蘭花業與貿易圈〉,收入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編,《情緣江南——唐力行教授七十華誕慶壽論文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10),頁391-419。
  16. 〈明代的山陜樂戶——兼及兩京教坊司與諸王富樂院〉,收入行龍、徐結舜主編,《人類學與黃土文明》(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8),頁256-297。
  17. 〈醫資與藥錢——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收入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6),頁337-385。
  18. 〈明亡前夕晉南社會經濟情況一瞥——以王在《西行記》為中心的考察〉,《社會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4),第4輯,頁3-54。
  19. 〈明代江浙的樂戶——兼及浙東墮民與蘇州丐戶〉,《復旦史學集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7),第5輯:變化中的明清江南社會與文化,頁373-380。
  20. 〈天然冰與明清北京的社會生活〉,收入常建華主編,《中國日常生活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5),頁210-251。
  21. 〈奔嫁殆盡——明代採選秀女的社會恐慌〉,收入陳惠芬主編,《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 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2018.6),頁231-290。
  22. 〈明清山西應州的社會經濟變遷 (1368-1768)〉,《社會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6),第5輯,頁60-118。
  23. 〈從會館、廟寓到飯店、公寓——北京指南書旅宿信息的近代化歷程〉,《北京史學》(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7),第7輯(2018春季號),頁3-75。另收入《城市指南與近代中國城市研究》(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6),頁17-106。
  24. 〈華北的痘疫與痘神信仰(1368-1930)〉,收入呂敏、陸康主编,《香火新緣:明清至民國時期中國城市的寺廟與市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11),頁52-68。
  25. 〈邊緣的底層:明代北邊守墩軍士的生涯與待遇〉,收入行龍主編,《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6),頁133-196。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安介生、邱仲麟主編,《邊界、邊地與邊民——明清時期北方邊塞地區部族分布與地理生態基礎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內收拙作舊稿兩篇:〈明代燒荒考——兼論其生態影響〉(頁99-128)、〈明代長城沿線的植木造林〉(頁129-148)。
  2. 《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7)。
  3. 安介生、邱仲麟主編,《有為而治:前現代治邊實踐與中國邊陲社會變遷研究》(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12)。
  4. 邱仲麟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方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10)。
  5. 邱仲麟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子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12)。
  6. 王汎森、邱仲麟主編,《傅斯年眉批題跋輯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0.12)。
  7. 邱仲麟主編,《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10)。
  8. 邱仲麟主編,《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2.7)。
  9. 邱仲麟主編,《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3.7)。
學術會議論文
  1. 〈清代天津商人與社會慈善〉,發表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商人與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系,1994年8月8日。
  2. 〈明代的疫癘——兼及官民的肆應〉,發表於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第一屆兩岸明史」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7月23-24日。
  3. 〈人藥、血氣與孝感——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與民俗信仰〉,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6月26-28日。
  4. 〈親族血氣與神鑑觀念——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與信仰行為〉,發表於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辦,「明代家庭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1997年6月。
  5. 〈儒醫、世醫與庸醫——明代典籍中對於醫者的評論〉,發表於漢學研究中心、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主辦,「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0年4月28-30日。
  6. 〈明代北京的燃料問題〉,發表於「中國都市構造與社會變化」國際學術會議,漢城:漢城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2001年2月。
  7. 〈井窩子:北京的供水業者與民生問題 (1400-1937)〉,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合辦,「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2001年12月19-21日。
  8. 〈消暑與解渴:冰與明清北京的日常生活〉,發表於「Discources and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2002年10月25-27日。
  9. 〈風塵、街壤與氣味:明清北京的生活環境與士人的帝都印象〉,發表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大學合辦,「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10月22-24日。
  10. 〈冰鮮船與鮮魚行:明代以降江南的冰鮮漁業與海鮮消費〉,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合辦,「過眼繁華:明清江南的生活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12月18-20日。
  11. 〈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發表於中國明史學會暨南京大學歷史系等合辦,「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4年8月21-25日。
  12. 〈從禁制捕魚到海上保甲:明代江浙海洋漁業管理政策的變遷〉,發表於「華南研究會2004年年會」,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2004年12月17-20日。
  13. 〈清代人痘法的傳播〉,發表於青島大學等合辦,「首屆中國近代社會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青島:青島大學,2005年8月9-11日。
  14. 〈國防線上:明代長城沿邊的森林砍伐與生態變遷〉,發表於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等單位合辦,「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天津: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05年8月17-19日。
  15. 〈燒荒與伐木——明代軍民在長城境外的生態干擾活動〉,發表於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等單位合辦,「明清以來山西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討論會,太原: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05年10月15日。
  16. 〈明代的醫療社會史——以執業樣態、醫病關係為中心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從醫療看中國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
  17. 〈明代燕晉長城沿線的森林砍伐〉,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近世中國 (960-1800) 的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12月16-17日。
  18. 〈試而任之:洪武朝官員試職制度小考〉,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明太祖及其時代」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3月28-30日。
  19. 〈明代燒荒考——兼對其所造成的生態影響加以評估〉,發表於韓國明清史學會暨忠北大學合辦,「明清時代之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會議,韓國清州:忠北大學,2006年6月29-30日。
  20. 〈診資與藥錢——明代的醫療費用與藥材價格〉,發表於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社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疾病醫療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天津:南開大學,2006年8月12-13日。
  21. 〈礦山與龍脈——萬曆礦稅事件與華中的山林封禁論〉,發表於中國社會史學會、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等合辦,「地域中國:民間文獻的社會史解讀」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11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黃山: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2006年8月18-22日。
  22. 〈花園子與花樹店——明清江南城市的花卉種植與園藝市場〉,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系合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y Life in Jiangnan: from Late Imperial to Early Modern China」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2006年10月6-7日。
  23. 〈明清江南的花卉生產與貿易網絡〉,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語文學系等合辦,「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7年1月8日。
  24. 〈宜目宜鼻——明清文人對於瓶花與盆景之賞玩〉,發表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辦,「明清文化生活與集體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7年5月27-29日。
  25. 〈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底層的物怪恐慌〉,發表於「第十二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大連:大連政法學院,2007年8月21-24日。
  26. 〈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發表於中國明代史研究會、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暨歷史學系聯合主辦,「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7年10月27-30日。
  27. 〈清代北京用煤與城市環境〉,發表於本院主題研究計畫與日本京都大學合辦,「日本・中國近世の都市生活」學術研討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7年11月10-11日。
  28. 〈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發表於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山大學歷史系與《歷史研究》編輯部主辦,「承傳與創新:新世代的歷史學」學術研討會,廣州/香港: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12月1-3日。
  29. 〈禦寒、美觀與炫耀——明代北京、江南等地穿戴高級毛皮之風氣〉,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本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計畫共同主辦,「進入中國城市: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12月13-15日。
  30. 〈眼鏡傳入與明清江南的日常生活〉,發表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主辦,「江南與中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08年9月6-8日。
  31. 〈西洋鏡與晚明以降的社會生活〉,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史語所80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史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0月22-23日。
  32. 〈眼鏡與明清的社會生活〉,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計畫、 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等單位合辦,「Urban Life in China: from the 15th to the 20th Century」國際學術研討會,巴黎:the Main Headquarters of the 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2008年12月4-6日。
  33. 〈清代北京用煤與環境生態問題〉,發表於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東亞系合辦,「都市繁華:1500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海:復旦大學文史學院、杭州百瑞萬松酒店,2009年3月26-29日。
  34. 〈耆宿諄言:方弘靜論嘉萬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發表於東吳大學歷史系主辦,「第七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社會史研究之新視野」,臺北:東吳大學,2009年5月22-23日。
  35. 〈交易、狩獵與墾荒——明代軍民在北邊境外的經濟活動〉,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海峽兩岸清代滿蒙聯姻與邊疆治理」學術研討會,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9年7月20-21日。
  36. 〈明代北邊軍民的境外活動——以採集與狩獵為中心〉,發表於中國明史學會、中國湖南省湘潭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合辦,「第十三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湘潭:華宇大酒店,2009年8月10-13日。
  37. 〈明清社會的蘭花狂熱——以江南為中心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合辦,「明清時期江南市場經濟的空間、制度與網絡國際研討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Market Economy of the Lower Yangzi Delta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pace,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9年10月5-6日。
  38. 〈明清的痘疫與痘神廟〉,發表於法國遠東學院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合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m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Urban China from the Ming to the Republic」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2009年10月29-31日。
  39. 〈明清江南的蘭花貿易與蘭花炒作〉,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第四次座談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11月20日。
  40. 〈舶來品與明清社會——以眼鏡為對象的考察〉,發表於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新史學雜誌社、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合辦,「《新史學》與臺灣史學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2009年12月12-14日。
  41. 〈明清山西的山地開發與森林砍伐——以晉中、晉南為中心的考察〉,發表於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首屆中國水利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山西,2010年8月11-12日。
  42. 〈明清江南的蘭花狂熱與蘭花炒作〉,發表於本所99年度第十三次學術講論會,2010年9月6日。
  43. 〈明清福建的蘭花——以採集、移栽與貿易為中心的探討〉,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0年9月23-25日。
  44. 〈邊界非界——明代軍民在北部邊塞的違禁活動〉,發表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辦,「前現代中國的治邊實踐與邊陲社會歷史變遷」學術研討會,上海,2010年10月23-24日。
  45. 〈豪雨的挑戰——明清北京城的水災與溝渠淘濬制度〉,發表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主辦,「明清以來的環境變遷與水利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建,2010年11月13-14日。
  46. 〈黃道周論晚明邊餉〉,發表於北京國家圖書館、廈門大學國學院等主辦,「海峽兩岸黃道周」學術研討會,福建:東山,2011年6月12-14日。
  47. 〈明代宮女的採選與放出〉,發表於中國明史學會等單位主辦,「第十四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劉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浙江:溫州市文成縣,2011年7月15-19日。
  48. 〈明亡前夕晉南社會經濟一瞥——以王在《西行紀》、《謁關夫子廟記》為中心〉,發表於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等主辦,「第二屆山西區域史學術研討會」,山西:永濟,2011年8月8-9日。
  49. 〈採集、栽培與交易——明清江南的蘭花業與貿易圈〉,發表於南京大學歷史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蘇省文史館聯合主辦,「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南京: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2011年9月3-5日。
  50. 〈明代宮女的採選與放出〉,發表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主辦,「第二屆明代宮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故宮博物院,2011年12月8-9日。
  51. 〈塞外樹木儘可砍:清代長城線外森林的變遷 (1640-1840)〉,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西檔案讀書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2012年11月9日。
  52. 〈萬曆年間陜西的回變〉,發表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舉辦,「中國歷史民族地理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2012年11月17-19日。
  53. 〈舶來品與明清社會——以眼鏡為例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1年度第20次講論會,2012年12月10日。
  54. 〈蘭癡、蘭花會與蘭花賊——清代江浙的蘭花品賞及其炒作〉,發表於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第六屆江南社會史國際學術論壇——「新文化史視野下的江南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無錫:江蘇省太湖幹部療養院,2012年12月15-17日。
  55. 〈明清泰山香稅新考〉,發表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從社會到政治——再現中國近世史」:第九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2013年5月3-4日。
  56. 〈另一個封禁山——明清浙贛交界雲霧山的開採事件〉,發表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山地歷史人文地理」學術研討會,廣東清遠:清新花園酒店,2013年7月7-10日。
  57. 〈隆慶初年的選秀女訛言與社會恐慌〉,發表於中國明史學會、蓬萊市會展經濟發展辦公室主辦,「第十五屆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戚繼光國際學術研討會」,山東蓬萊:中國灣大飯店,2013年8月18-21日。
  58. 〈清代採選秀女的訛言與社會恐慌——以地方志記載為中心的探討〉,發表於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中國地方志學會主辦,「第三屆中國地方志學術年會——兩岸四地方志文獻學術研討會」,廣東東莞:匯景酒店,2013年10月8-11日。
  59. 〈從監管到督收:明代泰山香稅徵收的制度化〉,發表於《歷史研究》編輯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主辦,「宋元明國家與社會」高端論壇,天津:華城賓館,2013年10月18日。
  60. 〈庸人自擾——清代採選秀女的訛言與社會恐慌〉,發表於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第七屆江南社會史國際學術前沿論壇——「江南文化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蘇吳江:東恒盛國際大酒店,2013年11月8-11日。
  61. 〈奔嫁殆盡——明代採選秀女的社會恐慌〉,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主辦,「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13年11月29-30日。
  62. 〈從《都門紀略》到《北平旅行指南》:北京旅遊資訊的近代化歷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8月11-13日。
  63. 〈明清的山陝樂戶——兼及兩京教坊司與王府富樂院〉,發表於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暨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第十三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暨喬健先生從事人類學研究60周年座談會」,山西太原:山西大學,2014年9月27-28日。
  64. 〈明清江浙的樂户——兼及浙東東墮民與蘇州丐戶〉,發表於上海師範大學近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主辦,第八屆江南社會史國際學術論壇——「江南文獻與江南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江蘇常州:明都紫徽花園酒店,2014年10月31日-11月2日。
  65. 〈清代北京煤炭開採及其相關問題〉,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清代財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11月20-21日。
  66. 〈明清江浙的樂户——兼及浙東東墮民與蘇州丐戶〉,發表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主辦,「變遷中的明清江南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復宣酒店,2014年12月20-21日。
  67. 〈明代宮人的生活與生命歷程〉,發表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明代宮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故宮博物院,2015年11月12-13日。
  68. 〈上京趕考——明清旅行史的一個側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推動委員會主辦,「201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12月10-11日。
  69. 〈以夷制虜:明代的兀良哈三衛撫賞及其經費之籌措〉,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明史研究室、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聯合主辦,「明代的邊疆問題與東亞秩序」學術研討會,吉林:東北師範大學,2016年7月23-24日。
  70. 〈明清山西應州的社會變遷〉,發表於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太原: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16年12月3-4日。
  71. 〈從王在《西行記》看明末晉南的社會與經濟〉,發表於廊坊師範學院社會發展學院明史與明代文獻研究中心主辦,「明朝及其所處歷史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廊坊:廊坊師範學院,2017年5月12-14日。
  72. 〈明代北京的經濟發展與商業區位變遷〉,發表於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比較城市史視野下的中國古代都城研究」國際學術工作坊,杭州:浙江大學之江校區,2017年6月3-4日。
  73. 「明清的城市災變——以北京為例」,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暨生態史研究中心等單位合辦,「災害與歷史」第二屆高級研究班,大同:美嘉樂商務酒店,2017年8月4-10日。
  74. 〈內外交迫:明代北邊守墩軍士的生計與待遇〉,發表於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等單位合辦,「長城內外:歷史時期中國北方邊塞地帶的人群、生計與社會進程」學術研討會,太原: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2017年8月11-14日。
  75. 〈明代北邊的墩臺、墩軍與傳烽制度〉,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年度第十七次學術講論會,2017年10月31日。
  76. 〈明代的「降虜人」與塞外的農墾區〉,發表於山西大學中國史研究中心和山西省歷史學會共同主辦,「從山西出發的歷史學暨紀念喬志强先生誕辰九十周年」學術討論會,太原:晉祠賓館,2018年9月21-24日。
  77. 〈「龍宮伐木」——明清直隸口外的森林砍伐及其傳說〉,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8年度第十四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年9月16日。
  78. 〈名望、友誼與愛情——論范允謙之死與傳記史料之製造〉,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一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1月10日。
  79. 〈生存與生活:明清環境史的一個思考〉,發表於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央大學文學院明清研究中心主辦,「明清研究的新趨勢與方法」國際工作坊(視訊會議),2022年7月16日。
  80. 〈明代九邊的傳烽預警制度〉,發表於The James P. Geiss and Margaret Y. Hsu Foundation「A Conference on Border-Crossing in the Ming」計畫、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辦,「明代跨界史」國際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6月1-2日。
  81. 〈里甲、驛傳與署印——明代官員朝覲的制度運作及其影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及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及中國文哲研究所協辦,「202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12月15日。
  82. 〈明清泰山的設施整治與安全管理〉,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3年度第一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年1月8日。
  83. 〈盜伐、開禁與封禁——清代內蒙古穆納山的森林政治〉,發表於「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東西方比較視野下的環境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太原: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24年8月2-5日。
他類論文
  1. 〈明代的太監與宦禍〉,《歷史月刊》65 (1993):62-66。
  2. 〈當公雞碰上米粒——古寧頭戰役探析〉,《軍事史評論》7 (2000):53-76。
  3. 〈張居正的是非功過——介紹《鐵腕宰相張居正》〉,收入姚清水著,《鐵腕宰相張居正》(臺北:實學社,2002),頁10-13。
  4. 〈導讀——他們都是這樣上班的〉,收入完顏紹元著,《到衙門上班去》(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頁10-13。
  5. 〈是非功過集一身——《萬曆首輔張居正》導讀〉,收入熊召政著,《萬曆首輔張居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頁8-13。
  6. 〈一段被冰凍的海鮮歷史〉,《中央研究院週報》1078 (2006.7.13):5-7。
學術書評
  1. 〈評岑大利、曲彥斌所著的兩本《中國乞丐史》〉,《新史學》4.1 (1993.3):133-140。
  2. 〈評《明實錄類纂》〉,《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8 (1994):176-182。
  3. 〈評陳學霖著《劉伯溫與哪吒城》〉,《新史學》8.1 (1997.3):169-176。
翻譯

邱仲麟譯,Louise Levathes著,《當中國稱霸海上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 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 1405-1433)》(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及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2001.8-2005.9),副研究員 (2005.9.14-2011.3),研究員 (2011.3- )
本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2015.10-2016.10.12,2019.7.1- )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2019.8- )
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2014.8- )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2003.8-2011.7),兼任教授 (2003.8- )
私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 (1991.8-1992.7),專任講師 (1992.8-2000.1),專任副教授 (2000.2-2001.7)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秘書長 (第五屆,2004.3-2006.3;第八屆,2010.3-2012.3),理事長 (第九屆,2012.3-2014.3)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06)
科技部107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8)
109年度中央研究院「胡適研究紀念講座」(2020)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