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娟英,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系博士。個人研究藝術史分為中國與臺灣兩個區域。
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近三十年來以石窟藝術為中心,從造像的圖像研究試圖走入信仰與功能的背景研究。透過與年輕學者合作,分享中國田野經驗與資源。臺灣美術研究始於1987年,進行全臺畫家田調工作。美術創作中的傳統要素及現代性追求,與自我認同的再塑是我關心的主要課題。近來研究的目標轉向寺廟調查與私人收藏,打破時代限制,發掘更多庶民文化的累積,思考官方與民間的複雜關係。面對佛教美術與現代美術之間可能的衝突,仍無法割捨地持續對話中。期望在近期內能延伸研究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分別撰寫一本專書。
《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獲2002 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2003年獲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學位論文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The Style, Patronage and Iconography of the T’ang Monument"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專書
- 《藍瑛與仿古繪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
- 《臺灣美術全集1 ——陳澄波》(臺北:藝術家,1992)。
- 《臺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臺北:藝術家,1993)。
- 《臺灣美術全集18——廖德政》(臺北:藝術家,1995)。
- 《臺灣美術全集21——呂基正》(臺北:藝術家,1998)。
- 《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895-1945》(臺北:雄獅,1998)。
- 《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下冊(臺北:雄獅,2001)。
- 《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臺北:雄獅,2005)。
-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臺灣的美術》(臺北縣淡水鎮: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
- 《油彩.山脈.呂基正》(臺北:雄獅,2009)。
- 《鏡花水月:中國古代美術考古與佛教藝術的探討》,台北:石頭出版社,2016。
期刊論文
- “The Double Tree Motif in Chinese Buddhist Iconograph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14.5(November/December 1979):1-14;14.6(January/February 1980):1-13.
-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and Empress Wu,”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22.11 (March/April, 1987): 1-16.
- 〈唐長安七寶臺石刻佛像〉,《藝術學》1(1987):40-89。
- 〈唐代銅鏡文飾之內容與風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2(1989):289-366。
- 〈日據時代臺灣美術史年表〉,《藝術學》8(1992):57-98。
- 〈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1993):469-610。
- 〈盛唐玄宗朝佛教藝術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559-678。
- 〈北齊石窟的淨土變與觀法——從小南海石窟到響堂山石窟〉,《東方學報》70(1998):375-440。
- 顏娟英、謝振發,〈本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佛教造像拓片整理工作簡報〉,《古今論衡》2(1999):89-92。
- 〈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2000.9):179-206。
- 〈1872-1911《申報》藝術條目索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6(2002):1-48。
- 〈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臺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2002):625-683。
- 〈日治時期畫家的臺灣意識問題——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2 (2004):113-141。
-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1(2006.7):85-116。
- 〈日治時期寺廟建築的新舊衝突——1917年彰化南瑤宮改築事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2(2007.3):191-269。
- "Tradition Transformed: Ink Painting in Taiwan, 1950-2000,"《金澤大學考古學紀要》30(2009.3):17-27。
- 〈「日本画」の死——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美術発展の困難〉(塚本麿充訳),《美術研究》398(2009.8):293-313。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7(2010.11):25-69。另收入劉瑞琪主編,《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頁82-131。
- “Self-Portraits and Portraits of Women: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Vol. 33(2011/12): 34-68。
- 〈관방미술전람회의비교:1927년台灣美術展覽會와1929년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收入번역(譯者):文貞姬∕李寶妍,《美術史論壇》32(2011):211-257。(網址http://ppt.cc/b3E4)。〔舊稿增補修訂〕
- 〈一九三〇年代台湾美術と文学運動〉訳注 [in Japanese],日本《福岡大學研究部論集》,甲斐勝二、羽田Jessica等譯,The bulletin of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Fukuoka University. Humanities, Series A, 12.3(2012):41-57。 (舊作修訂並增研究回顧)
- 〈生與死─北朝涅槃圖像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2015.9):1-48。
- 〈涅槃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2(2021):339-396。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 〈試論魏晉南北朝至唐代佛教雕刻〉,收入郭繼生、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323-357。
- 〈中國佛教藝術風格的演變〉,收入國立故宮博物編輯委員會編,《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87),頁35-57。
- 〈河北南響堂山石窟寺初探〉,收入宋文薰等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91),頁331-362。
- 〈日據時期臺灣美術史的研究〉,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1511-1577。
- “The Art Movement in 1930's in Taiwan,” in John Clark ed., Modernity in Asian Art (Broadway, Australia: Wild Peony;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3), pp. 45-59.
- “Writing Taiwanese Art History: The Art of Liu Chi-hsiang,” Art and Asia Pacific, Supplement to Art and Australia (1993), pp. 48-51.
- 〈一九三〇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535-554。
- “Taiwanese Painting,” The Dictionary of Ar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4), pp. 246-250.
- 〈北齊小南海石窟與僧稠〉,收入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頁561-598。
- 〈臺灣早期西洋畫的發展〉,收入郭繼生編選,《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臺北:藝術家,1995),頁29-70。
- 〈天龍山石窟的再省思〉,收入臧振華主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1997),頁839-928。
- 〈臺灣近代美術史〉,收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頁71-189。
- 〈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收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雄獅美術月刊社承辦,《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16-37。
- 〈戰後初期臺灣美術的反省與幻滅〉,收入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硏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文教基金會,1998),頁79-82。
- 〈唐長安七寶臺石刻的再省思〉,收入韓偉主編,《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硏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市: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頁829-842。
- 〈佛教藝術方法學的再檢討〉,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8),頁647-666。
- 〈中國中古時期美術考古的省思——一個側面的觀察〉,收入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 所七十周年硏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七十周年硏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2000),頁173-179。
- 〈北朝華嚴經造象的省思〉,收入邢義田主編,《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333-368。
- 〈一九一〇年代、台湾の美術活動——植民地官方品味の変遷〉,收入東京文化財硏究所美術部編,《大正期美術展覽會の研究》(東京都: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5),頁413-432。
- 〈不息變動的上海美術學校〉,收入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6),頁47-117。
- “The Decorative Motifs on Tang Dynasty Mirrors,” in Claudia Brown and Ju-hsi Chou eds., Clarity and luster: new light on bronze mirrors in Tang and Post-Tang Dynasty China, 600-1300: papers from a symposium on the Carter Collection of Chinese bronze mirrors a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Cleveland, Ohio: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Turnhout, Belgium: in association with Brepols Publishers, 2005), pp. 1-23.
-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Liao Ping-hui and David Der-wei Wang eds.,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history, culture, mem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248-261.
- “The Demise of Oriental-style Painting in Taiwan,” in 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pp. 83-110.
- “Image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From Huang Tushui’s Water Buffalo to Lin Yushan’s Home Series ”, in Naomi Noble Richard and Donald E. Brix eds.,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 Rock Publishing, 2008), pp. 555-586.
- 〈モダニティーと伝統——嘉義出身の三人の美術家の物語〉,收入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編,《日本における外来美術の受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7),頁301-312。
- 〈大足石窟宋代複數大悲觀音像初探〉,收入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編,《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434-448。
- 〈佛教造像、題記與拓片——整理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側記〉,收入顔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頁iii-xi。
- “Art Exhibitions, 1850-1949,” in David Pong ed.,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Detroit: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9).
- 〈臺灣近代美術史的觀察〉,收入中央研究院編,《知識饗宴系列.五》(臺北:中央研究院,2009),頁217-260。
- 〈彰化南瑤宮的變容——日治時期媽祖廟建築的新舊衝突〉,收入廖炳惠主編,《臺灣及其脈絡》(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 〈南国美術の殿堂建造——台湾展物語〉,收入五十殿利治編,《帝國と美術——帝國日本の對外美術戰略》(東京:國書刊行會,2010),頁341-378。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收入劉瑞琪主編,《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頁82-131。
- 〈官方美術展覽會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全國美術展覽會〉,收入馬敏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583-628。(舊稿增補修訂)
- 〈從涼州瑞像思考敦煌莫高窟323窟、332窟〉,收入陳光祖主編,《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443-471。
- 〈佛教造像緣起與瑞像的發展〉,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271-307。
- 〈日本占領下における台湾の美術 ― 1895-1945年〉,收入北澤憲昭編,《美術の日本近現代史──制度・言說・造型》,(東京:株式會社東京美術,2014),頁338-351。
- 〈帝展と台展─殖民地畫家にわける作風の二面性〉《東京‧ソウル‧台北‧長春─官展にみる近代美術》(福岡:福岡アジア美術館,2014),頁116-121;240-241。
- 〈導論:從追求神仙到淨土世界──漢唐之際圖象的變遷〉,收入顏娟英、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
- “Life and Death: the Development of Nirvana Image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in Mu-chou Poo, H. A. Drake et Lisa Raphals, ed., Old Society, New Belief: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and Rome, ca. 1st-6th Centu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183-199.
- 〈從涼州瑞像思考敦煌莫高窟323窟,332窟〉,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圖像與儀式:中國古代宗教史與藝術史的融合》(上海:中華書局,2017.3.1),頁103-128。
- 〈日本近代美術與國族文化的建設〉,收入林曼麗總編輯,《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圖錄(台北:典藏藝術,2017.11),頁26-37。
- 〈導讀:浴火鳳凰:日本佛教藝術巔峰的再現〉,收入John M. Rosenfield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Portraits of Chog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Early Medieval Japan, Japanese Visual Culture I, Leiden-Boston: Brill, 2011),台北:石頭出版社,2018.6.1。
- 〈玉峰凌雲春風迴─1950年代畫家林玉山的進退〉,收入編輯《嘉邑.故鄉─林玉山110紀念展》,嘉義:嘉義文化局,2018.07.1。
- 〈導論:一位日本佛教美術史學者的心路歷程〉,收入肥田路美著,顏娟英、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曾堯民譯,顏娟英審定,《雲翔瑞像:唐代佛教美術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9.21)。
- 〈唐代における十一面観音の图像と信仰〉,肥田路美主編,《アジア仏教美術論集 東アジア〈2〉 隋‧唐》(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9.03.25),頁379-412。
- 顏娟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共著,《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2020.10.17-2021.1.17展覽圖錄),北師美術館,2020,負責〈總論:不朽的作品.他們的青春〉、〈I:破曉的覺醒〉〈II:生命的凝視〉三篇主題文,以及十三件作品圖說,頁14-31;42-51;58-63;110-111;166-167;178-179;200-201;206-207。
- 顏娟英、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撰寫四篇主題文,〈總論:台灣美術史與自我文化認同〉、〈第六章、新時代男與女〉、〈第七章、山與海的呼喚〉、〈第十章、風景與社會〉,以及18篇作品圖說。共約5萬字左右。
- 〈《甘露水》的涓涓水流〉,賴毓芝主編,《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新北市:遠足文化,2022)。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北魏紀年佛教石刻拓本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 顏娟英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美術與考古》上、下冊(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七十八載——1872-1949申報藝術條目資料索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 顏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史料暨典藏系列之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 張勝彥、顏娟英編纂,《續修台北縣志(卷九藝文志)第二篇美術工藝》上、下冊,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9。
-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中央研究院叢書(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0)。
- 顏娟英、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
- 顏娟英編著,《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特展圖錄,歷史文物陳列館叢書5,(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5)。
- 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臺北:春山出版社,2022)。
學術會議論文
- “The Dawn of the Modern Ar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in Transcending Turmoil: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19th Century Symposium (Phoenix, Arizona: Phoenix Art Museum, September 24-27, 1992).
- “The Pure Land Illustration and Hua-yen Visu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in Localizing the Imagery: Paradis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Far East (Cambridge, Mass.: Fine Arts Department, Harvard University, October 20-21, 1995).
- 〈近代臺灣風景的美學觀點〉,發表於「東北亞現代美術的潮流與文化意識 1900-1945」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3.5。
- 〈官方品味的變遷——石川欽一郎與臺灣書畫會1908-1917〉,發表於「李澤藩與臺灣美術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李澤藩藝術基金會,2004.8.4。
- “ Iconography and Faith of the Tang-dynasty Eleven-headed Avalokitesvara,”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urth Bi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hamma and Abhidamma”(印度孟買大學, 2006.3.6-8).
- “Tradition Transformed: Ink Painting in Taiwan, 1950-2000,” paper presented in M. Victor Leventritt Symposium, Chinese Paint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Beyond (Harvard University Sackler Art Museums, 2007.11.2-3).
- “Buddhist Epigraphy in China State of the Field and New Mrthodologies,” 發表於「佛教造像、題記與拓片—整理傅斯年圖書館拓片側記」,德國海德堡大學, 2008.7.
- 〈山西風峪の華厳経刻経——石刻と傅圖拓本の比較対照〉,發表於ワークショップ「中国石窟寺院と石経」,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8.11.22。
- 〈官展の自画像と女性像—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文化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について〉,發表於「亞洲近代美術公開研究會─日本殖民統治與美術活動」研討會,福岡:福岡近代亞洲美術館主辦,2010.2.25-3.1。
- 〈顏水龍與林獻堂—故鄉理想的文化〉,「台灣典範人物研習營」,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3.7.12。
- 〈藝術與社會〉,「第十三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臺灣大學主辦,2013.7.16。
- 〈官展的兩面—殖民地台灣美術的早期發展〉,「亞洲近代美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九州大學、福岡美術館主辦,2014.2.24-27。
- 〈光照大千─絲路傳播與佛陀思慕的變遷〉、〈瑞像的緣起與流變─以敦煌石窟為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文化講座」,2015.1.21-23。
- 〈生與死─中國早期涅槃圖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5.03.31。
- 〈初唐佛教藝術圖像學〉,第五屆 「亞洲宗教、藝術與歷史研究」夏季研修班,復旦大學文史學院主辦,2015.6.24-7.30。
- 〈時代與風格─佛教雕刻的內在精神〉,「藝術史中的作品研究─藝術史研習營」,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5.8.24-29。
- 〈佛教石窟經變圖像的發展──從西魏麥積山石窟到初唐敦煌莫高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8.01.22。
他類論文
- “The High Tang Buddhist Art,” The Chinese Pen (1990): 39-48.
- 〈從肖像畫到空間宇宙之畫——李石樵回顧畫展〉,《現代美術》(臺北市立美術館館刊)21(1988):18-31。
- 〈寫生與自畫像〉,《雄獅美術》227(1990.1):87-91。
- 〈藝術創作的尊嚴——我看劉耿一的近作〉,收入蕭瓊瑞主編,《1991臺灣藝評選》(高雄:炎黃藝術文教基金會,1992),頁268-272。
- “The Compelling Images: Ku-yang Buddhist Cave at Lu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1): 58-69.
- “Sacred and Profane: The Imperial Buddhist Cave at Lu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2): 58-67.
- “Empress Wu and the Feng-hsien Cave-Temple,” The Chinese Pen (1992): 49-61.
- “Cave of thousand Buddhas: the Wan-fo Cave at Lo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2): 191-201.
- 〈洗心滌靈——廖德政創造風景的歷程〉,《雄獅美術》262(1992.12):36-45。
- 〈畫家的左手——江兆申先生的藝術史成就〉,《名家翰墨》35(1992):56-65。
- 〈臺灣文化與美術的沈思——代序〉,收入王行恭編,《日據時期臺灣美術檔案——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北:編者,1992)。
- 〈情感投影的空間——第二屆雄師美術創作獎評審感言〉,《雄獅美術》264(1993.2):44-48。
- 〈蕭如松先生採訪追憶〉,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覧組編,《蕭如松藝術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5-7。
- 〈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造像〉,《人生》119(1993):31-35。
- “The Ornament on Chinese Bronze Mirror of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6),” The Chinese Pen (1993): 113-128.
- “The Golden Dharma at the Fa Men Monastery,” The Chinese Pen (1993): 99-110.
- “The Pottery World of Fantasy: Tang Three-color Wares,” The Chinese Pen (1993): 144-155.
- 〈談河南林縣共谷寺千佛洞〉,《人生》123(1993):38-45。
- 〈走過智慧的歲月——劉耿一個展評述〉,《雄獅美術》274(1993.12):26-30。
- 〈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頁10-14。
- 〈臺灣百年美術發展簡史〉,收入雄獅臺灣美術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臺灣美術年鑑(1995)》(臺北:雄獅,1995),頁1-2~1-11。
- “Small Caves on the Hills by the River: The Hsiao-nan-hai Cave-temple at Henan,” The Chinese Pen (1994): 91-103.
- “The Epitaph of the Late Ch'an Master Great Wisdom and the Early School of Meditation,” The Chinese Pen (1994): 138-151.
- “The Five Terraces Mountain: Sacred Site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The Chinese Pen (1994): 91-104.
- “Carving the Sacred Words in Stone,” The Chinese Pen (1994): 64-78.
- “The Immortal World in Tomb Murals,” The Chinese Pen (1994): 81-94.
- “Sui Buddhist Monuments at I-tu in Shantung,” The Chinese Pen (1995): 88-105.
- “The Caves of T'ien-lung Shan near Tai-yuan, Shansi Porvince,” The Chinese Pen (1995): 91-110.
- “The Thousand-Buddha Cave of Kung: Ku Temple, Lin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Chinese Pen (1995): 76-93.
- 〈李德印象記〉,《雄獅美術》287(1995.1):45-52。
- 〈臺灣美術的新希望與破滅——魯迅及其他〉,《文化通訊》1(1995):2-4。
- 〈創造臺灣的風貌─陳植棋畫風試析〉,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古雅的青春——陳植棋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頁6-14。
- 〈生命的延續與文化的傳承——劉氏父子〉,《雄獅美術》290(1995.2):96-101。
-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Buddhist Cave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 T'ang Period,”The Chinese Pen (1996): 71-99.
- “The Chai Family Cave: Cave 220 at Tun-huang,” The Chinese Pen (1996): 77-93.
- “Tun-huang Cave 285 and Meditational Representation,” The Chinese Pen (1996): 83-99.
- 〈臺灣早期西洋畫壇的長者——倪蔣懷〉,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頁6-11。
- 〈畫家的創造世界與自我的面貌〉,收入《劉耿一》(臺北:彩田藝術空間,1997)。
- “Entering the Buddhist Way with the Bodhi Mind--Relief Sculpture in Cave 1 in South Hsiang-t'ang-shan,” The Chinese Pen (1997): 97-118.
- “A Courageous Paiter of a Pioneering Age: Chen cheng-p'o (1895-1947),” The Chinese Pen (1997): 106-120.
- “The Artists from Ta-Tao-Cheng--The History Of The Chi-Yuan Painting Society,” The Chinese Pen (1998): 54-72.
- 〈自然風景的認知歷程——臺灣風景畫的誕生〉,收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大家來寫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頁50-54。
- 〈重建回憶的庭園——李澤藩晚年鄉土作品〉,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周年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頁22-27。
- “A Constant Appreciation For Moonlight:The Artist He Huaishuo,” The Chinese Pen (1999): 48-80.
-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The Chinese Pen (2000): 66-87.
- 〈臺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臺灣東洋畫探源》(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頁7-18。
- 〈臺灣畫壇上的個性派畫家——鹽月桃甫〉,收入上田雄二編,《情熱.愛.詩情——鹽月桃甫展》(宮崎縣立美術館,2001),頁43-49。
- 〈脈動的臺灣山岳——彩繪宇宙天地的生命力〉,收入戈思明主編,韋心瀅執行編輯,《登高行遠——呂基正的臺灣山岳群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8-25。
- 〈南臺灣油畫的啟蒙者——劉啟祥的繪畫語言〉,收入《空谷清音——劉啟祥作品回顧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
- 〈規範的空間與追求新知——殖民地臺灣近代美術〉,收入朱紀蓉、蔡雅純執行編輯,《正言世代——臺灣當代視覺文化》(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頁10-41。
- 〈臺灣風景畫的變貌〉,收入吳方正主編,《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縣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2005)。
- 〈傳統與學習之間——日治時期林玉山的素描作品〉,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頁10-23。
- 〈折射的西洋美術潮流——臺灣水彩畫的誕生〉,收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編,《臺灣水彩一百年》(臺北:歷史博物館,2008),頁14-18。
- 〈美術館收藏的艱辛與幸福感——從嘉義女傑張李德和家屬的捐贈談起〉,收入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組編,《臺灣美術近代化歷程——1945年之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 〈官方美術展覽會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全國美術展覽會〉,收入馬敏編,《博覽會與近代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頁583-628。(舊稿增補修訂)
- 〈時光的回顧——跨越生與死的創作〉,收入劉永仁編,《劉耿一回顧展——生命感知與詠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頁16-23。
- 〈修行人的藝術實踐——大樹之歌‧畫說佛傳〉,收入雷逸婷編,《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頁12-17。
- 〈逆水而上的理想實踐者──顏水龍〉,收入雷逸婷編,《走進公眾.美化臺灣:顏水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12-27。
- 〈臺灣風景的人文精神──顏水龍油畫創作〉,收入雷逸婷編,《走進公眾.美化臺灣:顏水龍》(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頁286-299。
- 〈快速變動的時代與心懷夢想的畫家陳澄波〉《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台北》,台北: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4,頁42-50。
- 〈近代台灣女性畫家的崛起──陳進與女性圖像〉,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畫粧摩登──陳進作品集》(台北:史博館,2015.4),頁16-25。
- 〈源自作品回歸作品的一部美術史〉《台灣製造.製造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6,頁24-29。
- 〈導讀羅森福教授《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一書〉,收入《典藏‧古美術》第287期8月號(台北: 典藏藝術家庭,2016.8),頁88-99。
- 〈鏡花水月──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及断想〉,收入《書城》2016年9月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9),頁40-48。
- 〈天際明亮的光芒─臺灣手工藝的導師顏水龍〉,《臺灣工藝》(台北:遠流出版社,2016.12),頁8-13。
- 〈日本近代美術與國族文化的建設〉,收入林曼麗總編輯《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台北: 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2017.10),頁26-37。
- 〈浴火鳳凰:日本佛教藝術巔峰的再現〉,收入John M. Rosenfield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Portraits of Chog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Early Medieval Japan, Japanese Visual Culture I, Leiden-Boston: Brill, 2011] (台北:石頭出版社,2018.6.1),頁12-25。
- 〈玉峰凌雲春風迴─1950年代畫家林玉山的進退〉,收入編輯《嘉邑.故鄉─林玉山110紀念展》(嘉義:嘉義文化局,2018.07.1) ),頁4-8。
- 〈導論:一位日本佛教美術史學者的心路歷程〉,收入肥田路美著,顏娟英、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曾堯民譯,顏娟英審定,《雲翔瑞像:唐代佛教美術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9.21)。
- 〈前世的情人,今世的妻子──台灣現代美術中的女性畫像〉,「漫遊藝術史X中央藝研所」網站,2020.04.09。
- 〈私人收藏與重建台灣美術史〉,「漫遊藝術史X中央藝研所」網站,2020.07.09。
- 〈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上),「BÍ-SU̍T Taiwan」網站,2020.09.19。
- 〈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下),「BÍ-SU̍T Taiwan」網站,2020.09.28。
- 〈當嘉義成為世界終站──壯志未酬陳澄波〉,「BÍ-SU̍T Taiwan」網站,2020.09.30。
- 〈黃土水的苦心談(上)〉,「BÍ-SU̍T Taiwan」網站,2020.11.25。
- 〈黃土水的苦心談(下)〉,「BÍ-SU̍T Taiwan」網站,2020.11.29。
- 〈台灣美術史的悲哀──沒有美術館的年代〉,「BÍ-SU̍T Taiwan」網站,2021.05.15。
- 〈威權時代的同床異夢──台北劍潭公園的故事〉,「BÍ-SU̍T Taiwan」網站,2021.07.16。
書評
- 〈書評 [Marylin Martin Rhie, 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漢學研究》22:1=44(2004.6):451-459。
- 〈評 An-yi Pan [潘安儀], Painting Faith: Li Gonglin and Northern Song Buddhist Culture (圖繪信仰:李公麟與北宋佛教文化)〉,《漢學研究》28:1=60(2010.3):405-411。
翻譯
- James Cahill 著,顏娟英譯,〈錢選和趙孟頫〉,《故宮季刊》12:4(1978):63-82。
- 曾布川寬著,顏娟英譯,〈唐代龍門石窟造像的研究(上、下)〉,《藝術學》7(1992):63-267;8(1993):99-163。
-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龍門石窟:北魏佛教研究》(新竹: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5),共200頁。
- 五十殿利治著,陳譽仁、顏娟英譯,〈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藝術學研究》4(2009.4):1-52。
- John M. Rosenfield 著,顏娟英譯,《奈良大佛與重源肖像:日本中古時期佛教藝術的蛻變》,(台北:石頭出版社,2018.6.1)。(譯自:Portraits of Chog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t Art in Early Medieval Japan, by John M. Rosenfield, Japanese Visual Culture I, Leiden,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 Brill, 2011)
- 肥田路美著,顏娟英、張名揚、曹德啟、郭珮君、曾堯民譯,顏娟英審定,《雲翔瑞像:唐代佛教美術研究》,(《初唐仏教美術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11.12)(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9.21)。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
現職:
本所兼任研究員 (2020.9- )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 (1986.9-1995.8),研究員 (1995.8-2020.8)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1988-1995),兼任教授 (1995-2016)
本所考古學組主任 (1996.8-2001.3)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2001.8-2003.7)
1998 年台灣筆會,台灣教授協會及台灣教師聯盟共同票選年度本土十大好書:《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
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2003年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2018年教育部第62屆學術獎
2022年 OPEN BOOK 年度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顏娟英、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
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編輯首獎:顏娟英、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
2023年第47屆金鼎獎(2023,非文學圖書獎):顏娟英、蔡家丘總策劃,《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台北:春山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