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通信と客員研究員

石守謙

石守謙 Shou-chien Shih

通信研究員

学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博士

専門分野

中国芸術史

石守謙教授,1951 年生,藝術史研究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及考古學博士。1984 年留學歸國後,即任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第29 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所教授、所長,及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
重要著作有:《風格與世變》(臺北:允晨文化,1996),《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2012),《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7)。

專書
  1. 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
  2. 《風格與世變》(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簡體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再版。
  3.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簡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17再版)。
  4.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5屆金鼎獎 (2011)〕。[簡體版]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5.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2)。〔榮獲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12)〕。[簡體版]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6. 《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簡體版]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7. 《臺灣關鍵年代的文化省思與藝術評論——石守謙論集》(臺北:雄獅美術,2020)。
  8. 《無佛處稱尊——石守謙書學文集》(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3)。
期刊論文
  1. 〈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故宮學術季刊》2.3 (1985冬):19-43。
  2. 〈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 (1985.9):565-618。
  3. 〈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5 (1986.2):307-342。
  4. 〈南宋的兩種規鑒畫〉,《藝術學》1 (1987.3):7-39。
  5. 〈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藝術學》2 (1988.3):111-139。
  6. 〈面對挑戰的美術史研究——談四十年來臺灣的中國美術史研究工作〉,《美術》254 (1989):26-29。
  7. 〈探索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境〉,《當代》45 (1990.1):12-22。
  8. 〈「幹惟畫肉不畫骨」別解——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藝術學》4 (1990.3):165-191。
  9. 〈無佛處稱尊——談黃庭堅跋寒食帖的心理〉,《故宮文物月刊》85 (1990.4):18-26。
  10. 〈有關唐棣 (1287-1355) 及元代李郭風格發展之若干問題〉,《藝術學》5 (1991.3):83-131。
  11. 〈錢選——元代最後的南宋畫家〉,《故宮文物月刊》96 (1991.3):4-11。
  12. 〈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 (1993.6):427-467。
  13. 〈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 (1993.6):225-291。
  14. 〈浪蕩之風——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畫〉,《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 (1994.3):39-61。
  15. 〈董其昌「婉孌草堂圖」及其革新畫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6):307-332。
  16. 〈神幻變化:由福建畫家陳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畫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 (1995.5):47-74。
  17. 〈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美術史論壇》(韓國美術史研究所)4 (1996):11-39。
  18. 〈國內藝術通識課程實施的現狀與通病〉,《通識教育月刊》3.4 (1996.12):1-11。
  19.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5 (1997.6):1-29。
  20. 〈關於《溪岸圖》年代與作者問題之我見〉,《藝術新聞》12 (1997):82-87。
  21. 〈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 (1998夏):33-76。
  22. 〈古傳日本之南宋人物畫的畫史意義——兼論元代的一些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 (1998.3):153-182。
  23. 〈明清畫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個人的回顧與前瞻〉,《美術史論壇》(韓國美術史研究所)10 (2000):71-90。
  24. 〈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元《溪岸圖》為例的思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0 (2001.3):1-36。
  25. 〈神幻變化——福建の畫家.陳子和にみる明代道教水墨畫の展開〉,《美術研究》(東京文化財研究所)382 (2004.3):263-281。
  26. 〈雅俗的焦慮:文徵明、鍾馗與大眾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6 (2004.3):307-339。
  27. 〈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1 (2005秋):1-34。
  28. 〈明清繪畫史研究における重要課題——一個人の回顧と展望〉,《美術史論叢》(日本東京大學)22 (2006):79-100。
  29. 〈繪畫、觀眾與國難:二十世紀前期中西畫家的雅俗抉擇〉,《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1 (2006.9):151-192。
  30. 〈沈周(一四二七-一五〇九)の応酬画とその鑑賞者たち〉,《美術史論叢》(日本東京大學)23 (2007):33-58。
  31. 〈洛神賦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 (2007.9):51-80。
  32. 〈隱居生活中的繪畫——十五世紀中期文人畫在蘇州的出現〉,《九州學林》18 (2007冬季):2-36。
  33. 〈연구논문 : 낙신부도 전통의 형소 와 발전〉(洛神賦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미술사논단》(美術史論壇)26 (2008):247-277。
  34. 〈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6 (2009.5):1-36。
  35. 〈從夏文彥到雪舟——論《圖繪寶鑑》對十四、十五世紀東亞地區的山水畫史理解之形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2 (2010.6):229-287。
  36. 〈中國古代書法傳統與當代藝術〉,《清華學報》40.3 (2010.9):583-608。
  37. 〈山水隨身:日本摺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9 (2010.9):1-50。
  38. 石守謙著,植松瑞希譯,〈夏文彥から雪舟へ——『図絵宝鑑』と、十四.十五世紀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山水画の歷史的理解の形成〉,《美術研究》(東京文化財研究所)402 (2011):69-105。
  39. 〈臺灣的藝術史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1.1 (2012.2):7-15。
  40. 〈趙孟頫乙未自燕回——元初文人山水畫與金代士人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 (2015.9):187-240。
  41. 〈元文宗的宮廷藝術與北宋典範的再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5 (2017.7)。
  42. 〈四王研究的範式轉移〉,《故宮博物院院刊》5 (2019):4-17。
  43. 〈恨古人不見我也:古典的延續與再生——從趙孟頫到董其昌和王原祁〉,《書與畫》2019.3 (2019)。
  44. 〈才女的現代轉化——二十世紀初期東亞女性畫家的專業路〉,《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7 (2019.9):159-200。
  45. 〈物の移動と山水画——日本摺扇の西への伝播と扇面山水画の明代中國における流行〉(上)(下),《國華》第一四九五號 (2020):5-17。
  46. 〈振衣千仞岡——文徵明《五岡圖》的制作〉,《中國書畫》2020.6 (2020):4-10。
  47. 〈二十世紀前期文物調查與中國美術史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1(2021):307-335, 337-345, 350。
  48. 〈歷史記憶與遺失——重新追憶晚明福建王建章的繪畫世界〉,《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3(2022):149-184, 245。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收入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7-66。
  2. “The Mind Landscape of Hsieh Yu-yü by Chao Meng-fu,” in Wen Fong et al., Images of the Mind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1984), pp. 237-254.
  3. 〈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收入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頁141-147。
  4. 〈古代史籍中的畫史與著錄〉,收入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頁148-152。
  5. 〈原跡、複本與畫史研究〉,收入石守謙等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頁153-158。
  6. 〈漢代繪畫〉,《中華藝術史綱》(臺中:印刷出版社,1986),頁326-334。
  7. 〈宋元繪畫〉,《中華藝術史綱》(臺中:印刷出版社,1986),頁627-637。
  8. 〈寫實與繪畫的宋元時代文飾〉,收入譚旦冏編,《中國歷代文飾考》(臺北:世界書局,1988),頁196-207。
  9. 〈典範的創造與再生——中國書畫藝術發展之軌跡〉,收入王壽南編,《中國文明的精神》(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1990),頁819-864。
  10. 〈人世美的紀錄者——陳進畫業研究〉,收入石守謙等著,《台灣美術家全集.2.陳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頁17-38。
  11. 〈石濤王原祁合作蘭作圖的問題〉,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頁491-511。
  12. 〈文化史範疇中畫史五變之研究〉,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159-171。
  13. “The Landscape of Frustrated Literati: The Wen Cheng-ming Styl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Willard J. Peterson, Andrew Plaks and Ying-shih Yü, eds.,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18-246.
  14. “China’s Response to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kyo, ed.,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ward a New Framework of Asian Studies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1996), pp. 19-32.
  15. 〈元時代文人畫の正統的系譜——由趙孟頫到王蒙山水畫的開展〉,收入大和文華館編,《元時代の繪畫——モソゴル世界帝國の一世紀》(奈良:大和文華館,1998),頁7-16。
  16. “Positioning Riverbank,” in Judith G. Smith and Wen C. Fong, eds., 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1999), pp. 115-146.
  17. “Calligraphy as Gift: Wen Cheng-ming’s (1470-1559) Calligraphy and the Formation of Soochow Literati Culture,” in Cary Y. Liu, Dora C.Y. Ching and Judith G. Smith, eds., Character and Contex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N. J.: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 254-283.
  18. 〈隱逸文人の內面世界——元末四大家の的生涯と藝術〉,收入世界美術編集部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篇.第七卷.元》(東京:小學館,1999),頁151-161。
  19. 〈悅目的圖像——觀看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一個角度〉,收入蔡宜璇執行主編,《悅目:中國晚期書畫.圖版篇》(臺北:石頭出版社,2001),頁6-13。
  20. 〈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收入石守謙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202-219。
  21. 〈中國筆墨的現代困境〉,收入莫家良主編,《筆墨論辯:現代中國繪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藝術學系,2002),頁5-17。
  22. “Die kaiserliche chinesische Sammlung und das Nationale Palastmuseum,” in Cheng-sheng Tu, Peter- Klaus Schuster and Klaus- Dieter Lehmann, eds., 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Die Kaiserliche Sammlung aus dem Nationalen Palastmuseum, Taipeh (Bonn: Kunst- und Ausstellungshall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3), pp. 12-19.
  23. 〈論丁衍庸與現代水墨的突破〉,收入高玉珍著,《意象之美:丁衍庸的繪畫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186-193。
  24. 〈皇帝コレクションから國寶へ——中國美術と國立故宮博物院の創設〉,收入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うごくモノ——時間.空間.コンテスト》(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4),頁109-124。
  25. 〈テキスト vs. イメージー:『图絵宝鑑』と十四.十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絵畫に対する日本の反應に関する諸問題〉,收入東京文化財研究所編,《日本における外來美術の受容についての研究》(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6),頁13-25。
  26. “Wen Zhengming, Zhong Kui, and Popular Culture,” in Naomi Noble Richard and Donald E. Brix, eds.,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Rock Publishing, 2008), pp. 363-392.
  27. 〈北京を拒絕する——雪舟入明時の蘇州画壇〉,收入東アジア美術文化交流研究会編,《寧波の美術と海域交流》(福岡:中国書店,2009),頁127-144。
  28. 〈중국근대미술사 연구에 대한 몇 가지 사고의 틀〉(中國近代美術史研究的幾種思考架構),收入洪善杓編,《동아시아 미술의 근대와 근대성》(東亞美術的近代和近代性)(首爾:學古齋,2009),頁251-272。
  29. 〈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6),頁379-475。
  30. 〈從馬麟《夕陽秋色圖》談南宋的宮苑山水畫〉,收入上海博物館編,《千年丹青——細讀中日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頁167-176。
  31. 〈由文化意象談「東亞」之形塑〉,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頁7-31。
  32. 〈桃花源意象的形塑與在東亞的傳佈〉,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頁53-96。
  33. “Beyo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untains and Streams,” in Jerome Silbergeld and Dora King, eds., A Bridge to Heave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474-496.
  34. 〈勝景的化身——瀟湘八景山水畫與東亞的風景觀看〉,收入石守謙著,《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2.2),頁91-188。
  35. 〈名山奇勝之旅與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山水畫的現代轉化〉,收入蘇碩斌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2.7),頁13-67。
  36. 〈尺牘與藝術史研究〉,收入石守謙、楊儒賓主編,《明代明賢尺牘集.三》(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13),頁6-9。
  37. 〈「繪畫」的覺醒——唐宋間圖象呈現方式的新發展〉,收入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2),頁21-34。
  38. 〈追尋桃花源——從陶淵明到貝聿銘〉,收入江博明等著,《知識饗宴系列.10》(臺北:中央研究院,2014),頁221-245。
  39. 〈‘고려시대포류수금문나전향상연구’국제학술심포지엄〉,收入AMI 아시아 뮤지엄연구소、한국미술연구소編,《고려나전향상과동아시아칠기(The Goryeo Incense Box and East Asian Lacquerwares)》(서울:한국미술연구소CAS,2014),頁301-312。
  40. 〈中介者與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5),頁1-15。 
  41. 〈十七、十八世紀東亞的奇觀山水畫——從中國到朝鮮的傳佈過程〉,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5),頁33-81。
  42. 〈東亞視野中的陳進〉,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畫粧摩登——陳進作品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5),頁10-15。另收入《歷史文物月刊》226 (2015.9):8-15。
  43. 〈「以物觀物」與東亞文化史研究〉,《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6)。
  44. 〈蘇州文人繪畫的成立、推展與挑戰〉,收入植松瑞希主編,《蘇州をめぐる諸問題―中国と日本の観点から―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奈良:大和文華館,2016)。
  45. 〈1200年前後的中國北方山水畫——兼論其與金代士人文化之互動〉,收入Peter Sturman主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特輯一):宋畫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2017)。
  46. 〈Daitokuji 500 Luohans Painting and the Modern Study of Chinese Art History〉,收入《徹底討論:大德寺伝来五百羅漢図の作品誌―地域社会からグローバル世界へ―」》(九州: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2019),頁225-248。
  47. 〈尋找娜拉的圖像:二十世紀初期東亞現代女性意象之形塑與挫折〉,收入衣若芬主編,《東張西望:文圖學與亞洲視界》(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2019),頁3-46。
  48. 〈國家藝術史的困擾——從中國與台灣的兩個個案談起〉,黃蘭翔主編,《世界、東亞及多重的現代視野:臺灣藝術史進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第一輯,頁95-119。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石守謙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
  2. 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3. John Rosenfield and Shou-Chien Shih eds.,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Rock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2008).
  4.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
  5. 石守謙、楊儒賓主編,《明代明賢尺牘集‧三》(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2013)。
  6. 顏娟英、石守謙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2;[簡體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 石守謙、廖肇亨主編,《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觀看、媒介、行動者》(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5)。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1973)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1977)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博士 (1984)

經歷:
本所通信研究員 (2021.7- )
本所副研究員 (1984-1993),研究員 (1993-2004),研究員 (2006.3-2012.9),特聘研究員 (2012.9-2021.6)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2000-2004),院長 (2004-2006)
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藝術學門召集人 (2000-2002)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1989-1990),教授 (1990-2000),所長 (1991-1997),兼任教授 (2000-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1985-1989)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994-1996)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996-1998)
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獎助 (2007-2011)
國科會獎勵特殊優秀人才 (2011.8-2012.7)
行政院新聞局第35屆金鼎獎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繪畫史》, 2011)
第2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2)
第一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 2012)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獲選為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