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通信と客員研究員

李孝悌

李孝悌 Hsiao-t' i Li

客員研究員

学歴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委員會博士

専門分野

明清社会文化史

學位論文
  1. “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 1901-1937” (PhD diss., Committee of History & East Asia Languag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專書
  1. 《晚明泉州的士大夫:開海、商業與宗教》(臺北:聯經,2023)。
  2. 《戀戀紅塵: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10)。(本書為《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台北:聯經,2008)的簡體字版)。
  3. 《明清以降的宗教、城市與啟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
  4. 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9).
  5. 《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本書為簡體字版《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的繁體字版)(日文版, 野村鲇子等譯, 東京,東方書店,2018)
  6.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簡體字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本書為繁體字版(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的增訂版,原書蒐集三篇文章,本書共九篇文章。〕
  7. 李孝悌主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8. 李孝悌等著,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初版,2003修訂二版),第四篇,〈近現代——新舊文化的交替〉。
  9. 《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
  10. 《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繁體字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初版,1998修訂再版;簡體字版,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
  11. 李孝悌、張元合著,《簡明高中歷史》(臺北:龍騰文化公司,2002)。
  12. 《高中歷史》(臺北:龍騰文化公司,2002),下冊。
期刊論文
  1. 〈入世苦行與創業垂統:「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簡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1.4(2021.12.1)。
  2. 〈天道與治道 ── 明太祖統治意理中的神怪色彩〉《九州學林》38 (2017):33-70。 
  3. 〈清中葉以降開封演劇活動概述〉,河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2期。
  4. 〈顧起元的南京記憶〉,《江南社會歷史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第2期,頁137-154。
  5. 〈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3 (2010):651-700。
  6. 〈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新史學》17.3 (2006):1-59。
  7. 〈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禛在揚州(1660-166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1 (2005):81-116。
  8. 〈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慾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3 (2001):543-595。
  9. 〈明清的社會與生活:計畫簡介〉,《漢學研究通訊》20.2 (2001):54-57。
  10. “Making a Name and a Culture for the Masses in Modern China,”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9.1 (2001): 29-68.
  11. 〈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 (1993):97-139。
  12. 〈民初的戲曲改良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下 (1993):281, 283-307。
  13. 〈從中國傳統士庶文化的關係看二十世紀的新動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 (1990):299-339。
  14. 〈上層文化與民間文化——兼論中國史在這方面的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8 (1989):95-104。
  15. 〈胡適與整理國故:兼論胡適對中國傳統的態度〉,《食貨月刊》15.5/6 (1985):52-80。
  16. 〈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四大教育(文藝、生計、公民、衛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 (1982):161-195。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Late Qing Encyclopaedias: Establishing a New Enterprise”, in Milena Dolezelova and Rudolf Wagner eds., Chinese Encyclopedias of New Global Knowledge (1870-1920): Changing Ways of Thought Heidelberg ; New York : Springer, pp.29-53. 2014.
  2. 〈白下瑣言:十九世紀的南京記事〉,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都市繁華——一千五百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363-379。
  3. “Pleasures of a Man of Letters: Wang Shizhen in Yangzhou, 1660-1665,” in Lucie Olivová and Vibeke Børdahl, eds., Lifestyle and Entertainment in Yangzhou (Copenhagen: NIAS Press, 2009), pp.131-148.
  4. 〈西安易俗社與中國近代的戲曲改良運動〉,收入陳平原、王德威、陳學超編,《西安: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頁195-211。
  5. “Bidding Farewell to Late Ming Nanjing: Literary Accounts of Politics, Pleasure and Disruption,” in Olga Lomova, ed., Paths toward Modernity: Conference to Mark the Centenary of Jaroslav Prusek (Prague: Charles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61-97.
  6. 〈冒辟疆與水繪園中的遺民世界〉,收入氏著,《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54-102。
  7. 〈在城市中徬徨——鄭板橋的盛世浮生〉,收入氏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213-234。
  8. 〈序——明清文化史研究 的一些新課題〉,收入氏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頁1-35。
  9. 〈儒生冒襄的宗教生活〉,收入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5),頁257-282。
  10. 〈袁枚與十八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收入劉青峰、岑國良編,《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上冊,頁103-130。
  11. 〈上海近代城市文化中的傳統與現代 (1880s-1930s)〉,收入劉翠溶、石守謙主編,《經濟史、都市文化 與物質文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361-409。
  12. 〈中國近代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與啟蒙——以改良戲曲為例〉,收入張啟雄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下冊,頁965-994。另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頁199-226。
  13. 〈明清的統治階層與宗教:正統與異端之辨〉,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編,《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上冊,頁83-102。
  14. 〈胡適與白話文學運動的再評估——從清末的白話文談起〉,收入周策縱等著,《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1),頁1-42。
  15. 〈託古改制——歷代政治改革的理想〉,收入鄭欽仁主編,《立國的宏規——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467-509。
  16. 〈「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收入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第8冊,《十年建國》,頁301-334。
學術會議論文
  1. 〈顧起元的南京記憶〉,發表於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主辦,「明清以來江南城市的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徽州,2009年11月18-22日。
  2. 〈白下瑣言:十九世紀的南京記事〉,發表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東亞系合辦,「都市繁華:1500年來的東亞城市生活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3月26-29日。
  3. 〈Trivial Words from Nanjing: A 19th Century Account〉,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計畫、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等單位合辦,「Urban Life in China, from the 15th to the 20th Century」國際學術研討會,巴黎:法國遠東學院總部,2008年12月4-6日。
  4. 〈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1月3日。
  5. 〈談社會史與文化史:一些西方理論背景的介紹〉,發表於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辦,「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暨紀念喬志強先生誕辰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11-14日。
  6. 〈Building up a New Business: Encyclopedias in Late Qing China〉,發表於「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年會」,美國:亞特蘭大,2008年4月3-6日。
  7. 〈顧起元的南京回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本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計畫共同主辦,「進入中國城市:社會史與文化史的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12月13-15日。
  8. 〈簡介台灣的明清城市/文化史研究〉,發表於本院主題研究計畫與日本京都大學合辦,「日本・中国近世の都市生活」學術研討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7年11月10-11日。
  9. 〈建立新事業:晚清的百科全書家〉,發表於「中國近世的百科全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10月5-7日。
  10. 〈西安易俗社會中國近代的戲曲改良運動〉,發表於「西安:歷史記憶與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6年11月1-6日。
  11. 〈The Great Baoen Temple: History and Myth〉,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明清的城市文化與生活」主題研究計畫、美國蔣經國基金會校際漢學研究中心、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系共同主辦,「City Life in Jiangnan: from Late Imperial to Early Modern China(江南的城市生活:明清至民國)」國際研討會,美國:哈佛大學,2006年10月6-7日。
  12. “On the Way to a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Reformed Opera to the Revolutionary Model Opera” (conference paper present at “Conference Rethinking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 Institution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February 22-24, 2001).
他類論文
  1. 〈史景遷——一位閃耀的明星(上下)〉,《聯經思想空間》,2022.1.23/1.25。
  2. 〈社會史與文化史:西方視野與中國觀點〉,收入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2011.4:344-357。
  3. 〈從鄉村到城市:社會史和文化史視野下的城市生活研究〉,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八方風來:復旦文史講堂之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203-230。
  4. 〈序——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的逸樂與宗教〉,《書城》(上海)2007.9。
  5. 〈序〉,收入大木康 (Oki Yasushi) 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日文原名:《中国遊里空間:明清秦淮妓女の世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頁i-viii。
  6. 〈Writing History or Collecting Facts? Different Ways of Representing Modern Chinese Rebellions〉,《古今論衡》9 (2003):31-34。
  7. 李孝悌編撰,《發現故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8. 〈皇權與禮教之外:十八世紀中國傳統中的自由〉,《二十一世紀》67 (2001):60-65。
  9. 〈從近年史學著作中譯看臺灣史學〉,《當代》167 (2001):84-91。
  10. 〈代譯序〉,收入史景遷 (Jonathan D. Spence) 著,李孝愷譯,李孝悌校譯,《婦人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頁17-20。
  11. 〈博雅而專精的思想史家史華慈 (Benjamin I. Schwartz)〉,《當代》150 (2000):68-85。
  12. 〈娛樂、情色與啟蒙——俗文學的幾個面向〉,《古今論衡》3 (1999):43-50。
  13. 〈序〉,收入喬伊絲‧艾坡比 (Joyce Appleby) 等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臺北:正中書局,1996),頁2-9。
  14. 〈戲裡乾坤大——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臺灣的發展〉,《表演藝術》33 (1995):30-35。
  15. 〈放不大的小腳——潘金蓮的前世今生〉,《表演藝術》28 (1995):70-71。
  16. 〈那聖潔的戰他都已打過——論晏陽初先生的識字教育運動〉,《歷史月刊》26 (1990):52-56。
  17. 〈再論市民社會 (Civil Society)——從黑格爾到葛蘭西〉,《中國論壇》29.4 (1989):73-80。
  18. 〈晏陽初與中國的鄉村建設〉,《中國論壇》17.2 (1983):29-32。
  19. 〈平教會在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三大方式〉,《大陸雜誌》65.1 (1982):7-17。
  20. 〈略論五四時代的保守思潮〉,《幼獅月刊》353 (1982):22-26。
書評
  1. 〈走向世界,還是擁抱鄉野——觀看《點石齋畫報》的不同視野〉,收入劉東主編,《中國學術》(北京)2002.3:287-293。
  2. 〈評介梁其姿的《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大歷史學報》23 (1999):471-479。
  3. 〈評介《危險的逸樂:二十世紀上海的妓女與現代性》(Gail B. Hershatter, 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5 (1997):239-248。
  4. 〈Joseph W. Esherick 著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義和團之亂的源起》)〉,《新史學》1.3 (1990):151-160。
  5. 〈評介賈祖麟著《中國近代的知識份子與國家》(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State in Modern China: A Narrative History by Jerome B. Grieder)〉,《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 (1983):415-423。
  6. 〈評介《晏陽初傳》:為全球鄉村改造奮鬥六十年(吳相湘著)〉,《食貨月刊》12.4/5 (1982):179-187。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委員會博士 (1996)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1979)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1976)

現職:
本所兼任研究員 (2013.11-2021.7, 2022.2-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2022.2- )

經歷:
香港大學撥款委員會2020研究評審,人文組委員(2019-)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2014.7-2019.6)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2013.7-2020.6)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2008.02-2013.6)
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召集人(2009.01-2011.12)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委員(2007.03 迄今)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諮議委員(2007.06迄今)
中央研究院出版委員會委員兼總編輯(2004.01-2013.6)
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祕書組主任(2002.11-2004.07)
教育部顧問室顧問(2002.08-2005.07)
教育部通識教育委員會委員(2002.08-2005.0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組代主任(2001.10-2001.12),歷史學組主任(2001.12-2002.1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97.10-2001.12),研究員(2001.12-2013.7.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1997.09-1999.06)
私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1983.09-1984.0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2.02-1992.09),副研究員(1992.09-1997.09)

國科會九十七年度傑出研究獎 (2009)
中央研究院第十屆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專書獎 (2021)
​​​​​​​教育部第68屆學術獎 (2024)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