メイン コンテンツ ブロック
メニュー
日本語

歷年通信暨兼任研究人員

鍾柏生

鍾柏生 Bor-sheng Jung

研究員 (退休)

学歴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専門分野

甲骨文字、金文

  我1949年隨母來台。因父親是公務員,任會計主管,要定期輪調,小時候曾讀過大龍峒、北投、新竹諸地小學。初中就學新竹第一初級中學。高中就學新竹高中。為了聽從父親的要求,我改讀乙組(文科)。大學聯考考上台大中文系。畢業後考上台大中文研究所。讀中文系時臺靜農老師為系主任。研究所時屈萬里老師為所長。多重考慮下選擇古文字學當作未來要走的路。
  大學與研究所時,上過屈萬里老師的尚書、古籍導讀,先秦資料討論諸課。毛子水老師的四書。孔德成老師的儀禮,金文選讀(二年)。金祥恆老師的文字學,古文字學,甲骨學。王叔岷老師的校讎學,莊子,劉子。何定生老師的詩經。夏德儀老師的中國歷史地理。很可惜沒上安陽考古的課。因為李濟先生在家裡上課。李孝定先生在新加坡教書。董作賓先生剛過世不久,所以沒有機會上他們的課。
  研究所選定甲骨文作為論文題目時,最初的構想是寫殷代的征伐。等到看到一些論文及基本材料時,發現題目太大,縮小之後,才從本身自成系統的田游地理著手。之後擴充到方國地理、征伐路線。與征伐有關的軍事制度、征伐過程、戰爭的收尾等。考釋文字、出版基本資料都是在史語所文字學組該做的事。網路計劃則是順應時代潮流下的工作產品。

學位論文
  1. 〈卜辭中所見殷王田游地名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
專書
  1. 《武丁卜辭中的方國地望考》(臺北:書恒出版社,1978)。
  2.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3. 《鍾柏生古文字論文自選集》(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
期刊論文
  1. 〈儀禮有司徹儀節研究〉,《花蓮師專學報》7(1975)。
  2. 〈卜辭田游地名總估計訂補〉,《花蓮師專學報》10(1978):1-16。
  3. 〈廩辛至帝辛時期卜辭中的方國地望考〉,《花蓮師專學報》12(1981):1-16。
  4. 〈帚妌卜辭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1985):105-136。
  5. 〈說「異」兼釋與「異」並見諸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1985):545-563。
  6. 〈殷商卜辭中所見的農業地理〉,《漢學研究》4.1(1986):153-196。
  7. 〈釋「造字圖檔」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1987):83-103。
  8. 〈記事刻辭中的殷代地名〉,《漢學研究》7.1(1989):61-129。
  9. 〈釋《綴新》四一八版卜辭〉,《大陸雜誌》79.2(1989):70-80。
  10. 〈釋「造字圖檔」〉,《中國文字》新15(1991):7-16。
  11. 〈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政之一——戰爭啟動的過程及其準備工作〉,《中國文字》新14(1991):95-156。
  12. 〈《乙》三二一二版卜辭與作邑前之祭祀,《中國文字》新15(1991):31-35。
  13. 〈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一——殷代的大蒐禮〉,《中國文字》新16(1992):41-163。
  14. 〈釋「造字圖檔」〉,《中國文字》新17(1993):241-248。
  15. 〈釋「造字圖檔」〉,《中國文字》新17(1993):249-253。
  16. 〈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戰爭禮〉,《中國文字》新17(1993):85-240。
  17. 〈史語所藏殷墟海貝及其相關問題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1993):687-737。
  18. 〈卜辭職官泛稱之一「臣」——並略論商代至春秋各類臣的職務〉,《中國文字》新20(1995.12):79-134。
  19. 〈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1995.6):163-184。
  20. 〈讀周原甲骨札記〉,《中國文字》新22(1998.1):11-34。
  21. 〈「造字圖檔」「造字圖檔」補釋〉,《中國文字》新24(1998):1-6。
  22. 〈釋「造字圖檔」「造字圖檔」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字》新24(1998):7-17。
  23. 〈卜辭中所見的尹官〉,《中國文字》新25(1999):1-18。
  24. 〈商代逆祀補論〉,《中國文字》新25(1999):19-26。
  25. 〈釋「造字圖檔」——附釋「尋」字卜辭中的一種用法〉,《中國文字》新26(2000):1-9。
  26. 〈讀左傳札記二則〉,《中國文字》新27期(2002):1-16。
  27. 〈秦以前古文字中文字部件「一」的來源及演變(上)〉,《古文字研究》24:140-146。
  28. 〈《殷墟卜辭綜述》第十五章百官第一節「臣正」為官名說之檢討〉,《中國文字》新34(2009):1-11。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釋「造字圖檔」〉,收入董玉京編,《董作賓先生九五誕辰紀念集》(臺北:董玉京自行出版,1988),頁61-64
  2. 〈論「任官卜辭」〉,收入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與文字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下冊。
  3. 〈《甲骨文簡論》卜辭分期「貞人同版關係」之商榷〉,收入金祥恒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編輯小組編,《金祥恒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自印,1990),頁17-31。
  4. 〈釋「造字圖檔」〉,收入宋文薰、李亦園、許倬雲、張光直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91),上冊,頁139-151。
  5. 〈釋「人造字圖檔」與「牛造字圖檔」〉,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頁49-57。
  6. 〈越王石矛及神人凹點紋劍簡述〉,收入王振華等合著、黃永川主編,《商周青銅兵器暨夫差劍特展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頁191-199。
  7. 〈冥地考〉,收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1996),頁12-16。
  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藏甲骨選釋〉,收入張光裕等編輯,《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7),頁67-90。
  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藏甲骨選釋(二)〉,收入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8-1998》(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頁7-30。
  10. 〈董作賓傳〉,收入胡健國主編,《國史擬傳》(臺北:國史館,2000),第八輯。
  11. 〈殷代卜辭所見殷人宇宙觀初探〉,收入鍾柏生主編,《古文字與商周文明》「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35-106
  12. 〈甲骨學與殷商地理研究:回顧與展望〉,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0),頁441-453。
  13. 〈釋「齒」〉,收入宋文薰、李亦園、張光直主編,《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臺北:南天出版社,2002),頁519-529。
  14. 〈論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地名〉,收入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中山大學編,《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頁169-178。
  1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購藏甲骨選釋(三)〉,收入王宇信、宋鎮豪編,《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88-97。
編輯整理
  1. 李濟總編輯,董作賓主編,鍾柏生再版訂正,《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上、中、下三冊。[1953年初版,1994年再版]
  2. 李濟總編輯,梁思永、董作賓編輯,鍾柏生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
  3. 鍾柏生主編,《古文字與商周文明》「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4.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三
  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史語所購藏甲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工作小組成員:鍾柏生、陳昭容、袁國華、黃銘崇、李宗焜、李昌菁、柯維盈、夏嘉萱、楊永寶、林玉雲、廖彩惠、王瑜楨、李鎧廷等。]
會議論文(僅列未正式出版者)
  1. 〈釋「造字圖檔」〉,「第一屆古文字學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1990年4月17日,嘉義民雄。
  2. 〈釋「造字圖檔」、「造字圖檔」〉,「第一屆古文字學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1990年4月17日,嘉義民雄。
  3. 〈臺灣地區所藏甲骨概況及《合集》一二九七三版之新綴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討論會」,1992年11月,南京。
  4. 〈釋「造字圖檔」〉,「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10月27日至30日,香港。
  5. 〈《外》四四與《外》四七版之綴合〉,「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10月27日至30日,香港。
其他
  1. 〈深坑貝類化石〉,《貝友》10(1986)。
  2. 〈臺灣東部海域的銀杏螺〉,《貝友》12(1988)。
  3. 〈臺灣東部海域的珊瑚螺〉,《貝友》13(1988)。
  4. 〈綠島採貝記〉,《貝友》14(1989)。
  5. 〈蠑螺的口蓋〉,《貝友》16(1991)。
  6. 〈筆螺兩種〉,《貝友》18(1993)。
  7. 鍾柏生、張寬敏,〈中國大陸新記錄種:大斷殼蝸牛〉,《貝類學報》17(1993)。
  8. 〈封面及封底幾種臺灣海貝的介紹〉,《貝友》19(1993)。
  9. 〈介紹臺灣偏蓋螺一種〉,《貝友》20(1994)。
  10. 〈臺灣附近海域所產四種舟螺〉,《貝友》21(1995)。
  11. 〈臺灣的玉螺〉,《貝友》22(1997)。
  12. 〈臺灣的蟹守螺〉,《貝友》24 (1999)。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1972.6)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1968.6)

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2001.9-2016.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993.6-2001.7);兼文字學組組主任 (1994.1-1998.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3.8-1993.6);兼代甲骨文研究室主任 (1988.4-1990.9)、兼代文字學組組主任(1990.9-1991.3)

《中國文字》主編[藝文印書館發行](1994-2018)
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2002.8-2006.2)
省立花蓮師專副教授 (1977.8-1983.7)
省立花蓮師專講師 (1972.8-1977.7)

現職:
《中國文字》主編[萬卷樓發行](2018- )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常務理事 (1997- )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會員 (1985- )

⟸前のページ
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