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menu
English

Research Fellows

陳光祖

Kwang-tzuu Chen

Research Fellow

Education

Ph.D.,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Areas of Research

Archeometry,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sertation
  1. "Ancient Iron Technology of Taiwan"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Journal Articles
  1. 〈考古學古食譜研究之方法與檢討〉(上)、(中)、(下),《大陸雜誌》80.4(1990):34-47;80.5(1990):39-47;80.6(1990):39-46。
  2. 〈臺東縣東河村附近遺址出土陶片之分析〉,《田野考古》1.1(1990):73-94。
  3. 〈臺北地區考古遺址陶片之科學分析及相關問題研究〉,《田野考古》2.1(1991):31-66。
  4. Kwang-tzuu Chen and Fredrik T. Hiebert, "The Late Prehistory of Xinjiang in Relation to Its Neighbors,"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9.2 (1995): 243-299.
  5. 〈從歷史文獻看臺灣早期的「考古」發現〉,《田野考古》6(1998):13-66。
  6. 〈試論臺灣各時代的哺乳動物群及其相關問題——臺灣地區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基礎資料之一〉(上篇)、(下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2000):129-198;71.2(2000):367-457、497-503。
  7. 〈臺灣科技考古研究工作的回顧〉,《田野考古》8.1/2(2004):15-44。
  8. 陳光祖、彭瑩真編,〈東南亞地區出土貿易瓷研究文獻書目〉,《田野考古》9(2005):167-248。
  9. 〈臺灣地區出土瓷器現況——臺灣出土瓷器研究的幾個面向〉,《田野考古》9.1/2(2005):137-165。
  10. 〈綿狗小考—臺灣以及美洲異種狗考〉,《臺灣史研究》13.1(2006):11-49。
  11. 〈歐亞草原地帶出土「鍑類器」研究三題〉,《歐亞學刊》8(2007):1-37。
  12. 〈「南方文明」的南方——越南東山文化人形柄青銅短劍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0.1(2009):1-42。
  13. 〈臺灣地區出土銅器及相關遺留芻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2(2011):169-259。
  14. “The protec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aiwan,”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13.1 (2011): 58-75.
  15. Wang, Quanyu, Sascha Priewe, Kwang-tzuu Chen and Susan La Niece, “A Chinese bronze gui vessel, genuine Western Zhou piece or fake?” British Museum Technical Research Bulletin, 5(2011): 59-66.
  16. 〈商代錫料來源初探〉,《考古》6(2012):54-68。
  17. 〈試論執行遺址相關考古工作的專業資格〉,《田野考古》16.1(2013):61-84。
  18. 陳光祖、鄭玠甫、李貞瑩,〈淇武蘭遺址出土夾金屬箔玻璃珠的初步科學分析〉,《田野考古》16.2(2013):1-28。
  19. 〈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臺灣出土銅質遺物的觀察與分析〉,《史物論壇》17(2013.12):47-69。 
  20. 〈考古遺產保存的國際趨勢及其對國內法制的借鑑〉,《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4(2015): 7-35。
  21. 陳光祖、李坤修,〈臺灣地區出土金器芻論〉,《田野考古》19.2(2019):117-150。
  22. 〈排灣族力里社頭目之女Taljimaraw Sauniyaw(林李招)墓葬隨葬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24。(待刊)
Book Chapters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品之維護與修復〉,收入歐陽盛芝,李子寧主編,《94年度博物館典藏品保存維護規劃與實務研討會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5),頁23-36。
  2. 〈殷墟出土金屬錠之分析及相關問題研究〉,收入宋文薰等主編,《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91),頁355-388。
  3. 鄭玠甫、飯塚義之、陳光祖,〈淇武蘭遺址出土含金屬箔玻璃珠之電子顯微鏡研究〉,收入陳有貝、邱水金主持,《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6 》(宜蘭縣:蘭陽博物館,2008),頁188-201。
  4. 〈史前時代文化交會的新疆〉,收入黃璧珍編,《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大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頁168-179。
  5. 〈遺址類文化資產保存相關法規與執行〉,收入《發現遺址》(八里: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2010),頁112-130。
  6. 陳光祖、鄭玠甫,〈金門後浦網寮出土鐵砲的初步分析〉,收入陳維鈞著,《後浦網寮古砲群考古學研究》附錄,浯島社會研究叢刊(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頁40-49。
  7. 〈淇武蘭遺址出土非鐵金屬器初步科學分析〉,收入李素月、許美智編,《探索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35](宜蘭市:宜蘭縣史館, 2012),頁63-82。
  8. 〈《殷墟發掘照片選輯》序〉,收入李永迪編,《殷墟發掘照片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頁i-iv。
  9. 〈張光直「中國古代文明的環太平洋底層說」的再思考〉,收入陳光祖編,《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413-442。
  10. 〈鉛同位素來源地分析 : 商代銅器鑄造原料來源研究評議〉,李永迪主編,《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12),頁113-140。
  11. 〈臺灣考古遺址的研究與保護:歷程與展望〉,收入《五〇保典-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發行五十期紀念專輯》(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1.11),頁140-161。
Book Editor
  1. 黃銘崇、李永迪(主編)、陳昭容、陳光祖、內田純子合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2. 蔡玫芬、朱乃誠、陳光祖主編,《武丁與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3. 陳光祖主編,《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東亞考古學的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撰寫序文一篇:〈張光直先生遺下的學術資產—代序〉,頁i-xi。
  4. 陳光祖、臧振華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5. 陳光祖主編,《金玉交輝: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6. 陳光祖撰寫,《2017 考古遺址監管保護工作手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7.9。
  7. 陳光祖主編,《臺灣考古發掘報告精選(2006-2016)》,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2018.4。
  8. 陳光祖編輯,《臺灣考古學研究文獻書目(~2019)》,(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0)共860頁。
  9. 陳光祖選註,《國定圓山考古遺址日治時期文獻選譯》(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1)。
Conference Papers
  1. 〈臺灣地區考古遺址出土陶片切片資料庫〉,發表於「2004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2004.12.5。
  2. “Jar burial practice in Taiw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A comparative study,”Coffins, Jars & Tombs: Prehistoric Burial in East & Southeast Asia,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Florida 16, April 2005.
  3. 陳光祖、鄭玠甫、李貞瑩,〈淇武蘭遺址出土含金屬箔玻璃珠的初步科學分析〉,發表於「臺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10.22。
  4. 〈西北岡1001號大墓玉器的成分分析及其來源問題〉,發表於「『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科會贊助,2006.8.3。
  5. 〈試論考古遺址的監管與保護〉,發表於「二〇〇六年文化資產實務進階研習營」,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12.1。
  6. “The examinations of glazed pottery excavated from Yin-hsü,”Paper presented at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in Bronze Age China and Eurasia: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Symposium for the 7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ustin, Texas, April 27, 2007.
  7. 陳光祖、李坤修,〈臺灣地區出土金器芻論〉,發表於「200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7.5.5-6。
  8.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ajolica pottery,” 發表於「海域物質文化交流: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與東亞、東南亞的文化互動」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2007.10.31-11.2。
  9. “The protection of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in Taiwan,” 發表於「資料與詮釋:人類學知識的當代理解」工作坊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2007.11.8-10。
  10. 〈殷商時代安陽地區的物理環境與自然資源〉,發表於「史語所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史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10.22)
  11. "Early Iron technology in Southeast Asia,”paper presented in The Rise of Iron Technology in East and West Asia, Harvard University, 2012.10.10-15.
  12. 〈東南亞與臺灣地區的更新世動物群〉,發表於「八仙洞國定遺址保護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東縣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2013.3.29-30。
  13. 〈臺灣地區出土人形器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4年度第19次講論會文稿,2015.11.30。。
  14. 〈考古遺址發掘管制流程標準作業擬議〉,「2016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2017.7.7-7.8。
  15. 〈臺灣考古學學會籌備歷程報告〉,「2016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2017.7.7-7.8。
  16. 〈人獸形玉飾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7年度第10次講論會文稿,2018.5.21。
  17. 臧振華、陳光祖、趙金勇、黃漢彰,〈106年台灣水下考古的主要成果〉,「2018台灣考古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主辦、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協辦,2018.7.6-7.7。
  18. 〈排灣「公主」Taljimaraw Sauniyaw(林李招)墓葬隨藏品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9年度第7次講論會文稿,2020.10.26。
  19. 〈試探牡丹社事件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頭顱所在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9年度第7次講論會文稿,2020.10.26。
  20. “Jar burial practice in prehistoric Taiwan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Northern Philippine cases,”宣讀於「臺灣與菲律賓的史前甕棺葬 / Buried in Jars: Earthenware Containers and Mortuary Practices in Taiwan and the Philippines國際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與French School of Asian Studies (EFEO) 合辦,2021.11.12。
  21. 〈臺灣地區出土史前人形母題遺留概觀〉,宣讀於「2022新北市國際考古論壇:人形文化探究」,新北: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2022.5.6。
  22. 〈玉器研究二題:1. 臺灣地區出土人獸形玉飾形制意義試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16次講論會文稿,2022.10.31。
  23. 〈玉器研究二題:2. 和氏璧材質及相關問題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16次講論會文稿,2022.10.31。
  24. 〈史語所臺灣考古學研究的歷程、既有成績、當下困境與展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挑戰與新生—慶祝九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文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10.18。
Research / Project Reports
  1. 劉益昌、陳光祖、顏廷伃,《第一級古蹟大坌坑遺址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
  2. 《十三行遺址出土後續研究:青銅器工藝技術計畫期末報告》,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八里: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2010)。
  3. 陳光祖、簡史朗,《南投縣指定遺址監管維護計畫期末報告》,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南投市: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1)。
  4. 《遺址調查研究及發掘資格條件認定標準研究計畫報告》,文建會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臺北:文建會,2011)。
  5. 陳光祖、臧振華、劉益昌,《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文化內涵研究成果報告》,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2019.12。
  6. 陳光祖、臧振華、劉益昌、趙金勇、林淑芬、王冠文,《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出土資料整理研究出版暨先民歷史再現計畫I期末報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計畫,2020.12。
  7. 陳光祖、臧振華、劉益昌、趙金勇、林淑芬、王冠文,《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出土資料整理研究出版暨先民歷史再現計畫II期末報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計畫,2021.11.30。
  8. 陳光祖、臧振華、劉益昌、趙金勇、林淑芬、王冠文,《國定十三行考古遺址出土資料整理研究出版暨先民歷史再現計畫II期末報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計畫,2022.11.30。
Other Writings
  1. 〈PIXE——一種多元素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學上之應用〉,《中國民族學通訊》27(1990):67-73。
  2. 〈對當前臺灣考古類文化資產工作的意見〉,《田野考古》6(1998):121-133。
  3. 〈第八十五顆佛牙——佛光山所迎的不是「第三顆牙」〉,《當代》131(1998):88-105。
  4. 〈試論考古學工作倫理〉,《田野考古》7.1/2(2002):117-134。
  5. 〈考古與盜墓〉,《中國時報》,2004年12月26日刊。
  6. 〈從盧錫波、郭德鈴二位先生收藏之考古標本入藏史前館談起〉,《田野考古》 8.1/2(2004):161-163。
  7. 〈對現行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文化資產部分工作的意見〉,《田野考古》10.1(2005):105-116。
  8. 〈臺灣地區近十年來的科技考古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3(2011):76-85。
  9. 〈現行遺址發掘資格條件相關規定的檢討與建議〉,《田野考古》16.1(2013):133-158。
  10. 〈科技考古學的能與不能〉,《科學發展》540(2017.12):20-24。

Education:
Ph.D.,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Current and Previous Positions :
2014.3- ,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5.10-2018.2, Vice Director,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17.7-2018.2, Acting Chairperson of Philology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9.10-2015.10, Chairperson of Archaeology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1.5-2014.3,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0.7-2003.8, Curator,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6.11-2008.12, Coordinator, Archaeology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5.8-2001.5, Assistant Researcher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002.8-,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2004.9-2005.6,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djunct), Soochow University

2005.8.1-2007.7.31, Advisory Consultant, the 7th Environmental Impact Review Committe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xecutive Yuan, R.O.C.
2006.6.1-2010.5.31, Advisory Consultant,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Evaluation Committee,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CCA), Executive Yuan, R.O.C.

Certificate and License:
Passed Civil Service Advanced Examination for Applied Geology, R.O.C.
Security Certificate for Operators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or Equipment Capable of Producing Ionizing Radiation (2004)

⟸ Back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