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menu
English

Corresponding and Adjunct Research Fellows

廖伯源

Pak-yuen Liu (1945-2021)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Education

Ph.D.,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 Paris VII

Areas of Research

History of Han Dynasty Political Systems

Books
  1. Les Institutions Politiques et la Lutte pour le Pouvoir au Milieu de la Dynastie des Han  Anterieurs 〔政治制度與西漢中期之權力鬥爭〕(Paris: 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College de France, 1983. 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五), IV+494p.
  2. 《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亞洲學術文庫08,1997年,6頁+340頁。〔台灣版: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3. 《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 8頁+224頁。〔增訂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12頁+220頁〕
  4. 《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9頁+406頁。〔增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頁+364頁。〕
  5. 《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8月,3頁+347頁。
  6. 《制度與政治──政治制度與西漢後期之政局變化》,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3月,8頁+292頁。(翻譯改寫上文第一項之法文專書,以中文出版。)
  7. 《秦漢史論叢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9頁+280頁。
Book Chapters
  1. 〈秦漢時期〉,收入王壽南主編,《中國通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第四章,頁101-175。
Monographs
  1. 〈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新亞學報》10卷1期(下),頁93-184,香港,新亞研究所,1973。
  2. 〈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下)〉,《新亞學報》12卷,頁183-242,香港,新亞研究所,1977。
  3. 〈試從爵邑制度論楚漢相爭之勝負〉,《東吳文史學報》第4號,頁71-84,台北,東吳大學,1982。
  4. 〈試論西漢時期列侯與政治之關係〉,《新亞學報》14卷,頁123-162,香港,新亞研究所,1984年。
  5. 〈漢代監軍制度試釋〉,《大陸雜誌》70卷3期,頁15-30,台北,1985。
  6. 〈西漢皇宮宿衛警備雜考〉,《東吳文史學報》第5號,頁9-25,台北,東吳大學,1986年。
  7. 〈試論漢初功臣列侯及昭宣以後諸將軍之政治地位─兼論西漢丞相權力之基礎及其衰落〉,《徐復觀先生紀念論文集》,頁77-170,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8. 〈漢代使者考論之二──使者與行政官員之關係及使者演變為行政官員的一些跡象〉,《漢學研究》5卷2期,頁401-43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87年。
  9. 〈漢代使者考論之一──試論使者的封拜賞罰及溝通上下之使命〉,《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455-484,台北,1989年。
  10. 〈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1分,頁131-214,台北,1989年。
  11. 〈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1分,頁1-24,台北,1991年。
  12. 〈試論光武帝之統御術四事:柔道、人質、遙控諸將與安置降卒、軍事復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4分,頁869-894,台北,1992年。
  13. 〈漢官休假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2分,頁221-252,台北,1994年。
  14. 〈從漢代郎將職掌之發展論官制演變的一些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5本4分,頁833-902,台北,1994年。
  15. 〈漢代官吏之休假、宿舍若干問題之辨析〉,《中國史學》第四卷,頁61-72,東京,中國史學會,1994年。
  16. 〈評大庭脩著〈漢代官吏的勤務與休假〉及其中譯本〉,《漢學研究》12卷2期,頁359-378,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
  17. 〈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四期,頁141-172,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5年。
  18. 〈漢「封事」雜考〉,初刊於《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第一期,頁9-18,台北,1995。﹝再刊於《安作璋先生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頁512-522,濟南,泰山出版社,2001年9月。﹞
  19.  〈漢代大夫制度考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7期,頁139-159,台北,中國歷史學會,1995年。
  20.  〈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五期,頁55-80,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21. 〈漢代使者考論之三──使者之信物與使者之性格〉,《新亞學報》第十八卷, 頁25-47,香港, 新亞研究所,1997年。
  22. 〈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集簿及吏員簿內容雜考〉,《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第3期,頁15-19,台北,1997年。
  23. 〈漢禁錮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六期,頁1-16,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7年。
  24. 〈尹灣漢墓簡牘與漢代郡縣屬吏制度〉,《大陸雜誌》第95卷第3期,頁14-20,台北,1997年。
  25. 〈漢代仕進制度新考──《尹灣漢墓簡牘》研究之三〉,《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頁353-386,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此文之刪削本〈漢代仕進制度新考(簡編)〉刊登於《大陸雜誌》第96卷第4期,頁29-45,第5期,頁38-40,台北,1998年。】  
  26. 〈《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釋證〉,《輔仁歷史學報》第九期,頁1-54,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系所,1998年。
  27. 〈漢昌邑王廢黜考〉,《錢賓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專刊》,頁128-142,台北市立圖書館,2000年12月。
  28. 〈《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釋證〉,《簡帛研究2001》(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李學勤、謝桂華主編),頁417-436,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29. 〈說新──兼論年號創製之原因〉,《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頁1-31,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
  30. 〈漢代考課制度雜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十一期,頁1-20,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2年。
  31. 〈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期,頁1-22,台北,蘭台出版社,2002年9月。
  32. 〈論漢末「兵為將有」之形成〉,《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二期,頁1-26,台北,蘭台出版社,2003年4月。
  33. 〈漢代郡縣鄉亭之等級〉,《新亞學報》第二十二卷,頁119-133,香港,新亞研究所,2003年10月。
  34.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酇侯國及雍縣考〉,《漢學研究》第21卷2期,頁31-4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12月。
  35. 〈漢代縣丞尉職掌雜考〉,《簡帛彙刊》第一集, 頁139-15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2003年12月。
  36. 〈辨「真二千石」為「二千石」之別稱〉,《史學月刊》2005年第1期,頁17-20,68,開封,河南大學,2005年1月。
  37. 〈封建與郡縣〉,《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第五期,頁55-79,台北,中國上古秦漢學會,2005年9月。
  38. 〈《秦漢使者考論》述略〉,《中國中古史研究》第四、五期合刊本,頁19-76,台北,蘭台出版社出版,2005年12月。
  39. 〈嚴耕望先生之《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收入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五卷,頁125-142,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40. 〈漢初二千石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簡帛》第一輯,頁369-37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41. 〈論漢代徙置邊疆民族於塞內之政策〉,《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七期,頁1-34,台北,蘭台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
  42. 〈論漢廷與匈奴關係之財務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頁1-1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8年。
  43. 〈漢初郡長吏雜考〉,《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頁61-8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9年12月。
  44. 〈論東漢定都洛陽及其影響〉,《史學集刊》2010年第3期(總128期),頁20-34,長春,吉林大學,2010年。
  45. 〈漢武帝朝末期之政治局勢及昭帝繼承之問題〉,《新亞學報》第30卷,頁15-59,香港,新亞研究所,2012年5月。
  46. 〈西漢中朝官考論〉,《新亞學報》第31卷(下),頁79-180,香港,新亞研究所,2013年6月。
  47. 〈漢縣城雜考〉,《朱紹侯九十華誕紀念文集》,286-293,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Book Reviews
  1. 〈評大庭脩著《漢代官吏的勤務與休假》及其中譯本〉,《漢學研究》12.2 (1994):359-378。
Other
  1. 〈中國政治制度史與歷史地理學專家嚴耕望〉,《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臺北)3 (1997):79-101。
  2. 〈回憶與懷念〉,《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頁61-74。
  3. 〈嚴耕望先生傳略〉,《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頁199-235。
  4. 〈嚴耕望傳〉,收入國史館編,《國史擬傳‧第七輯》(臺北:國史館,1998),頁331-363。
  5. 〈嚴耕望先生與史語所之學風〉,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933-942。
  6. 〈校後記〉,收入章群著,《中共早期的歷史研究工作》(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頁323-330。
  7. 〈嚴耕望先生對石刻史料之運用〉,《古今論衡》10 (2003):70-82。
  8. 〈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收入黃兆強主編,《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頁45-70。

Degrees: 
Ph.D.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 Paris VII 

Previous Positions: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2010.9-2021.2),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Director (2011.7-2013.8), 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 Hong Kong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1987.8-1991.7),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Research Fellow (1991.7-2010.7),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1979-1981), 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Chinese Studies, Hong Kong 
Associate Professor(1981-1987) and Adjunct Professor (1987- ), Dept. of History, Soochow University 
Chair(1986-1987), Dept. of History, Soochow University  

1984  Le Prix Stanislas Julien, Franch

⟸ Back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