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menu
English

Corresponding and Adjunct Research Fellows

陳昭容

Chao-jung Chen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Education

Ph.D.,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unghai University

Areas of Research

Chinese Paleography

Dissertations
  1. 《急就篇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2. 《秦系文字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Books
  1. 《秦系文字研究》史語所專刊之103(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3)。
  2.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4)。(與鍾柏生、黃銘崇、袁國華合編)
  3. 《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9)。
  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史語所購藏甲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
  5. 《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與李永迪[主編]、陳光祖、黃銘崇、內田純子合編)
  6. 《寶雞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銅器》(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與李峰、張懋鎔、劉軍社等合編)
  7. 《秦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6.1)。(王輝、陳昭容、王偉合著)
Monographs
  1. 〈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總檢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4(1986):669-762。
  2. 〈古文字中的「造字圖檔」及從「造字圖檔」諸字——兼論漢字演進過程中的紛歧現象〉,《漢學研究》6.2(1988),頁135-178。
  3. 〈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所見的第一人稱代詞〉,《中國文字》新16(1992):181-218。
  4. 〈從秦系文字演變的觀點論詛楚文的真偽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1993):569-621。
  5. 〈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4(1993):1077-1120。
  6. 〈說「造字圖檔」〉,《中國文字》新18(1994):139-172。
  7. 〈戰國至秦的符節——以實物資料為主,《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1(1995):305-366。
  8. 〈談新出秦公壺的時代〉,《考古與文物》4(1995):64-70。
  9. 〈秦書八體原委——附論新莽六書〉,《中國文字》新21(1996.12):135-183。
  10. 〈秦「書同文字」新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1997):589-641。
  11. 〈隸書起源問題重探〉,《南大語言文化學報》2.2(1997下半年):91-124。
  12. 〈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文物〉,《大陸雜誌》95.5(1997.11):1-10。
  13. 〈釋古文字中的「」及從「 」之字〉,《中國文字》新22(1997.12):121-149。
  14. 〈說「玄衣造字圖檔屯」〉,《中國文字》新24(1998.12):55-60。
  15. 〈潑皮與光棍—談近世詞彙中以「皮」與「棍」為中心語的詞群,兼論「潑」「賴」與「潑辣」〉,《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訓詁學會主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12),頁223-240。
  16. 〈關於「甲骨文被動式」研究的檢討〉,《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8),頁63-91。
  17. 〈一方未見著錄的魏三字石經殘石——史語所藏《尚書‧多士》殘石簡介(與邢義田合作)〉,《古今論衡》2(1999.6):118-122。
  18. 〈傅斯年圖書館藏銅器全形拓〉(與袁國華、黃銘崇合作),《古今論衡》3(1999.12):160-171。
  19. 〈故宮新收青銅器王子造字圖檔匜〉,《中國文字》新25(1999.12):93-122。
  20. 〈從古文字材料談先秦的盥洗用具及其相關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4(2000.12):857-932。
  21. 〈論山彪鎮一號墓出土周王造字圖檔戈的器主及時代〉,《古今論衡》5(2000.12):30-44。
  22. 〈秦文字發展序列——從漢字發展歷史看秦文字的傳承與演變〉,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12月二刷),頁156-173。
  23. 〈秦代書同文的意義及其影響〉,《歷史文物月刊》11.1(2001.1):14-26。
  24. 〈周代婦女在祭祀中的地位——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一〉,《清華學報》新31.4(2001.12):395-440(實際出版日期為2003年8月)。
  25. 〈史語所藏平安侯家染爐——兼談染爐、染杯的相關問題〉,《古今論衡》10(2003.12):2-23。
  26.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漢淮地區的婚姻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4(2004.12):635-697。
  27. 〈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2(2006.6):193-278。
  28. 〈 樊國出土青銅器及其相關問題〉,《歷史文物月刊》15.12(2005.12):120-129。又收入《王朝秘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展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5.12),頁231-243。
  29. 〈新出土青銅器「琱生尊」及傳世「琱生簋」對讀——西周時期大宅門土地糾紛協調事件始末〉,(與內田純子、林宛蓉、劉彥彬合作),《古今論衡》16(2007.06):32-52。
  30.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253-292。「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於2006年6月22-24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31. 〈論山彪鎮一號墓的年代及國別〉,《中原文物》3(2008.6):58-66。
  32. 〈性別、身份與財富——從兩周青銅器與墓葬遺物所作的觀察〉,《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9.5),頁19-86。
  33. 〈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夷狄華夏的融合〉,《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12),頁329-362。「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8年12月12-14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34. 〈秦公器與秦子器——兼論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墓的墓主〉,收入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主編《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出版,2010.11),頁229-260。研討會於2009年4月17-18日召開。
  35. 〈從封泥談秦漢「詹事」及其所屬「食官」〉,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編,《青泥遺珍:戰國秦漢封泥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11),頁57-65。研討會於2010年11月12-13日召開。
  36. 〈漢字何時過長江?〉(和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博士生林農堯合著),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編《201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論文選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10.12),頁33-57。研討會於2010年10月12-13日召開。
  37. 〈「夨姬」與「散姬」——從女性稱名規律談夨國族姓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3),頁251-286。「第三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11年3月25-27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38. 〈古文字材料中的性別研究訊息〉,收入劉詠聰主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7),頁139-144。
  39. 〈考古材料中的性別訊息〉,收入劉詠聰主編,《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7),頁190-194。
  40. 〈從文獻與出土文物看早期秦國融入華夏的歷程〉,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10),頁271-310。會議於2012年6月20-22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41. “Qin-Empi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Writing”, Maria Khayutina, ed. Qin – The Eternal Emperor and His Terracotta Warriors (Zurich: Berni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and Neue Zürcher Zeitung, 2013), 130-137.
  42. 〈寶雞出土青銅禁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2),頁291-336。「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於2013年11月22-24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43. 〈安陽出土文字資料對漢字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李永迪主編,《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12),頁237-253。「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於2008年10月13-14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44. 〈讀周法高教授編著《周秦名字解詁彙釋》——兼論彝銘男性名與字〉,《東海中文學報》29期(2015.12):125-146。
  45. 〈漢字起源與先秦漢字文化圈形成的初步探索〉,黃銘崇主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4),頁111-164。
  46. “On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Two Western Zhou States Yu and Rui Were Originally Located in the Jian River Valley談西周早期虞芮兩國位於汧河流域的可能性 ”Edward L. Shaughnessy, ed., Imprints of Kinship: Study of Recently Discovered Bronze Inscriptions from Ancient China.(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7.3), pp.189-207.
  47. 〈從記音到專義---從簡牘及識字教材看戰國秦漢時期漢字發展的大趨勢〉,《中國文字》新44期(2019年3月),頁1-21。(2013.9.26-28歐洲漢語語言學學會第八屆研討會主題演講講稿)
  48. 〈一場華麗的青銅器轉手---一九三六年中央博物院購藏善齋銅器始末〉(上),《古今論衡》32期(2019年6月),頁93-114。
  49. 〈一場華麗的青銅器轉手---一九三六年中央博物院購藏善齋銅器始末〉(下),《古今論衡》33期(2019年12月),頁84-118。
  50. 〈曾侯夫人嬭加的生命歷程--從隨州棗樹林M169隨仲嬭加墓陪葬銅器談起〉,《古今論衡》38期(2022年6月),頁81-98。
  51. “Where are All the Bronzes from: Re-contextualizing the Shang Bronzes in the Pillsbury Collection at Mia,” (與李永迪合作)  Chinese Bronzes in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 & Other US Collections: New Light Shed by Archaeological Find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September 17, 2022).
  52. “Where are All the Bronzes from: Re-contextualizing the Shang Bronzes in European Museum Collections” (與李永迪合作)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Slovenia,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September 13, 2023). 撰寫蘇黎世博物館部分青銅器
Conference Papers
  1. 〈金文資料庫字詞檢索系統的設計與應用〉(與莊德明、袁國華、董妍希合作),「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漢籍數位典藏組」,2000年6月29日-7月1日。
  2. 〈先秦漢字文化圈形成的初步探索〉,《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文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22日。
  3. 〈漢字家譜的理論與實務〉,史語所主辦「甲骨文與世界記憶研討會」文稿,2010年8月28-29日。
  4. 〈談西周早期虞芮兩國位於汧河流域的可能性〉,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與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主辦「近二十年新出土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文稿,2010年11月5-7日。
  5. 〈琉璃閣墓地青銅器年代再議—兼談八十號墓出土〈虎台丘君戈〉的族屬〉,河南博物院主辦之「中原兩周列國考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文稿,2011年12月21日。
  6. 〈先秦出土文獻中的「說」類動詞--以中研院語言典藏資料為基試探「說」類動詞〉,語言所語言典藏漢學會議論文稿,2012年6月20-22日。
  7. 〈兩周夷夏族群融合中的婚姻關係----從芮國婚嫁往來談起〉,上海博物館「陝西韓城出土芮國文物暨周代封國考古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稿,2012年8月13-15日。
  8. 〈葉家山墓地出土西周早期青銅器的幾點思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2月28-30日。
  9. 〈讀周法高教授編著《周秦名字解詁彙釋》----兼論彝銘男性名與字〉,東海大學主辦「紀念周法高先生百年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11月22-23日。
  10. 〈《寶雞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商周青銅器》編後拾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美國芝加哥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合辦,在北京與寶雞二地舉行「寶雞戴家灣、石鼓山與安陽出土青銅器及陶範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30日-12月1日。
  11. 〈淮夷大小邦及其強鄰——以徐國為主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月25-27日。
  12. 〈青銅器所見兩周曾國婚姻關係〉,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曾國考古發現與研究暨紀念蘇家壟出土曾國青銅器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2月16-19日。
  13. 〈談宜侯夨簋的時空定位〉,日本中國考古學年會,2017年12月2-3日。
  14. 〈遣器、行器與葬器——談春秋戰國楚系文化圈墓葬中的帶銘陪葬銅器〉,武漢大學主辦「楚文化與長江中游早期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9月14-19日。
  15. 〈談江淮中下游土墩墓中出土的西周帶銘青銅器〉,北京大學歷史系出土文獻研究所、山東省考古學會、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合辦「青銅器、金文與齊魯文化學術研討會」, 2018年10月18-20日。
Other Writings
  1. 〈我與史語所〉(李孝定口述,陳昭容整理),《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909-922。
  2. 〈古文字研究的材料、課題與工具——從傅斯年先生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有關古文字研究的議題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週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119-140。
  3. 〈三門峽虢季夫人墓出土青銅罐〉,《典藏古美術》2006.2:84-88。
  4. 〈從繁簡之爭談漢字學習〉,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宏觀週報》,2006/08/23。
  5. 〈李孝定先生與古文字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緬懷與傳承——東海中文系五十年學術傳承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頁420-432。
  6. 〈從小邦周到赫赫宗周——讀西周金文看西周歷史〉,《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圖錄》專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10),頁304-313。
  7. 〈漢字中的性別區分---從洗手間的性別標誌談起〉,《大觀》1(2009):104-105。
  8. 〈髮筓是女人的最愛〉,《大觀》2(2009):80-82。
  9. 〈採桑織布是女性的職責〉,《大觀》3(2009):78-81。
  10. 〈女人最愛首飾盒〉,《大觀》4(2010):80-85。
  11. 〈鏡奩梳篦各異工〉,《大觀》5(2010):58-65。
  12. 〈浴蘭湯兮沐芳---談沐浴禮俗〉(上),《大觀》6(2010):86-92。
  13. 〈浴蘭湯兮沐芳---談沐浴禮俗〉(下),《大觀》7(2010)。
  14. 〈畫眉深淺入時無〉,《大觀》9(2010):54-58。
  15. 〈小軒窗,正梳妝〉(上),《大觀》11(2010):94-97。
  16. 〈小軒窗,正梳妝〉(下),《大觀》12(2010):104-107。
  17. 〈上山採蘼蕪----談上古婦女的採集與食物處理〉,《大觀》14(2010):85-89。
  18. 〈跪坐與憑几〉,《大觀》16(2011):86-91。
  19.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上),《大觀》19(2011):
  20.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下),《大觀》20(2011):56-59。
  21. 〈舉案齊眉意難平〉,《大觀》23(2011):110-115。
  22. 〈莫使金樽空對月〉(上),《大觀》24(2011):102-105。
  23. 〈莫使金樽空對月〉(下),《大觀》25(2011):90-94。
  24. 〈紅泥小火爐----談古人的溫食〉(上),《大觀》28:92-95。
  25. 〈紅泥小火爐----談古人的溫食〉(下),《大觀》29:96-99。
  26. 〈紅泥小火爐----談古人的烤肉〉,《大觀》30:76-83。
  27. 〈輕羅小扇撲流螢〉,《大觀》34:54-60。
  28. 〈一片冰心在玉壺〉,《大觀》46:52-65。

Education:
Ph.D.,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unghai University (1996)

Current and Previous Positions:
1983.12-1985.6, Research Assistant
1985.7-1988.3, Assistant Researcher (trial period),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1988.4-1997.3, Assistant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1997.4-2006.3,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2006.3-2018.12,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2019.1- , Adjunct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2.9-1983.12, Lecturer, Tunghai University

⟸ Back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