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多年來致力於臺灣的考古學研究,基於長年來所累積對臺灣與島外周邊地區考古文化的思考與認識,重新建立一個符合臺灣史前史真實面貌的整體文化層序架構,並透過同地區先後考古文化的比較,掌握本土要素的傳承狀況和新要素出現,再將新的要素放在亞太海域陸島關係網絡中來檢視其來源,思考其背後的文化接觸與跨海交流證據。這一研究揭示了數千年來以臺灣為主體的史前文化內涵和時空變化,以及這些時空變化背後的跨海交流與互動歷史。
這部海洋視野下的臺灣史前史,既重建了多樣與統一的文化整體性,又呈現了多元、多樣的海洋聯繫。其中,多樣而統一的文化整體,構成了臺灣史前文化本土獨立性、海島文化相對封閉性與延續性的重要基礎。作為東亞大陸與浩瀚的西太平洋之間的一處獨立的海島,臺灣多時空的史前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持續的海洋聯繫。臺灣史前文化的海洋聯縏是多樣的,既包括本島為中心的環島海洋文化聯繫,也包括與東亞大陸及菲律賓群島等跨海文化交流;這些海洋聯繫又是多元,既有來自大陸東南沿海浙、閩、粤等不同時候的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鐵器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又有海島史前文化對外的傳播與影響,尤其是南向菲律賓群島的影響。筆者2019年所出版的《New Frontiers in the Neolithic Archaeology of Taiwan (5600–1800 BP): A Perspective of Maritime Cultural Interaction》即為此海洋視點的著作。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學學士、臺灣大學人類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考古學博士
經歷:本所研究助理 (2001.7-2008.1),助研究員 (2008.1-2016.4),副研究員 (20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