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通信暨兼任研究人員

黃進興

黃進興 Chin-shing Huang

通信研究員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研究領域

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史學理論

1983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個人的研究聚焦在宗教文化史與史學理論兩個項目。
首先,宗教文化史方面,在《優入聖域》裏,孔廟被視為傳統中國裡政治與文化力量的匯聚點,以分析統治者與儒生集團在歷史上的互動。在《聖賢與聖徒》階段,則進而拓展此一成果,除了由概念上藉著儒、釋、道三教互比,釐清儒教的宗教性質;並且挪用孔廟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canonization)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其次,在史學理論方面,則取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關注對象,檢討當下史學研究的因應對策,結集為《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
晚近完成的《從理學到倫理學》,旨在探索世紀之際中國道德意識的轉化。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葉,恰是中國由傳統邁向現代的分水嶺,揆諸道德思維,即是「理學」到「倫理學」的遞嬗。

專書
  1. 《哈佛瑣記》(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6;2009新版;北京:三聯書店,1997;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簡體字增訂版] 北京:中華書局,2009;[韓文版] Geulhangari Publishers, 2012;[簡體字版] 北京:九州出版社,2022)。
  2. 《半世紀的奮鬥》(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88);日譯本:《臺灣の獅子》(東京:講談社,1992);英譯本:Business as a Vo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4. 《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簡體字版]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北京:中華書局,2010;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
  5.  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perback edition, 2002;[中譯本]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6. 《聖賢與聖徒》(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北京:北京大學,2005)。[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獎 (2002)]
  7. 《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一個批判性的探討》(臺北:三民書局,2006;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8. 《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13;[簡體字版] 北京:中華書局,2014;[日譯本] 工藤卓司譯,東京:東方書店,2023)。
  9. 《皇帝、儒生與孔廟》(簡體字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218頁)。[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叢書]
  10. 《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西灣文庫‧院士系列叢書》第IV輯]
  11. 《儒教的聖域》(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簡體字版]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12. 《思想的蘆葦:黃進興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13. 《學人側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20;[簡體字版] 北京:活字文化出版公司,2020)。
  14. 《再現傳統中國的思想》([簡體字版]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0;[繁體字版] 香港:中華書局,2020)。
  15. 黃進興著,中純夫譯,《孔子廟と儒教──學術と信仰》(東京:東方書店,2020)。
  16. 黃進興著,工藤卓司譯,《孔子廟と帝國──國家權力と宗教》(東京:東方書店,2020)。
  17. Confucianism and Sacred Space: The Confucius Temple from Imperial China to Today, translated with Jonathan K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1).
  18. 《歷史的轉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2022)。
期刊論文
  1. 〈歷史解釋與通則的關係:韓培爾 (Hempel) 觀點的檢討〉,《食貨月刊》4.8 (1974):345-365。後收入李弘祺等撰,《史學與史學方法論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0),頁393-416。
  2. 〈歷史相對論的回顧與檢討:從比爾德 (Beard) 和貝克 (Becker) 談起〉,《食貨月刊》5.2 (1975):60-75。
  3. 〈「分析歷史哲學」的形成與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6 (1975):31-34。後收入杜維運、黃俊傑編,《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頁379-389。
  4. 〈評卡爾‧曼罕的「相關論」(relationism)〉,《食貨月刊》7.6 (1977):291-296。1979年7月修訂,刊於《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頁237-251。
  5. 〈梁啟超的終極關懷〉,《史學評論》2 (1980):85-99。原用英文撰寫,由楊肅獻譯出。增補版更名為〈中國民族主義的特色之一:梁啟超的終極關懷〉,《當代》17(1987):22-29。
  6. 〈論「方法」與「方法論」: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為系絡〉,《食貨月刊》11.5 (1981):17-28。後收入陳平原、王守常、汪暉主編,《學人》(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第5輯,頁391-412。
  7. 〈「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2.1 (1984):201-221。
  8. 〈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14.7/8 (1984):77-88。
  9. 〈韋伯 (Weber) 論中國的宗教:一個比較研究的典範〉,《食貨月刊》15.1/2 (1985):32-48。
  10. 〈「道德自主性」與「責任倫理」:康德與韋伯的分岐點〉,《當代》58.1 (1987):136-138。
  11. 〈「學案」體裁補論〉,《食貨月刊》16.9/10 (1987):18-21。
  12. 〈清初政權意識形態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統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1987.3):105-132。
  13. “Chu Hsi Versus Lu Hsiang-shan (Chu Lu i t'ung):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朱陸異同」:一個哲學詮釋,”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4.2 (1987.6):179-208.
  14. 〈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迷思或事實?〉,《中國時報》1987.12.9。
  15. 〈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 (1989.12):889-916。
  16. 〈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 (1990.12):917-941。英文版後收入:“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Autocracy: The Confucian Temple and Ming Despotism, 1368-1530,” in Thomas A. Wilson, ed., Curtis Dean Smith and Thomas Wilson, trans., On Sacred Grounds: Culture, Society, Poli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 of Confucius (Cambridge, Mas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67-296.
  17. 〈權力與信仰:孔廟祭祀制度的形成〉,《大陸雜誌》86.5 (1993):8-34。
  18. 〈孔廟的解構與重組:轉化傳統文化所衍生的困境〉,《當代》86 (1993):120-133。
  19. 〈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2 (1994.6):1-82。
  20. 〈孟子的「四端說」與「道德感說」〉,《大陸雜誌》88.5 (1994):1-3。
  21. “The Confucian Temple as a Ritual System,”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ew Series 25.2 (1995): 115-136.
  22. 〈中國近代史學的雙重危機:試論「新史學」的誕生及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新6 (1997):263-285。
  23. 〈作為宗教的儒教:一個比較宗教的初步探討〉,《亞洲研究》(香港)23 (1997):184-223。另收入游子安編,《中國宗教信仰──中國文化中心講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6);以及陳明編,《儒教新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 社,2010),頁43-63。日譯本〈宗教としての儒教──比較宗教による初步的檢討──〉,收入奧崎裕司、石漢椿編,《宗教としての儒教》(東京:汲 古書院,2011),頁74-110。
  24. 〈《野叟曝言》與孔廟文化〉,《當代》126 (1998):74-85。
  25. 〈毀像與聖師祭〉,《大陸雜誌》99.5 (1999):1-8。
  26. 〈「聖賢」與「聖徒」:儒教從祀制與基督教封聖制的比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3 (2000.9):509-561, 727-729。
  27. 〈「文本」(text) 與「真實」(truth):試論德希達 (Derrida) 對傳統史學的沖擊〉,《新史學》13.3 (2002.9):43-77。轉載《開放時代》(大陸),2003.2:83-100。
  28. 〈「歷史若文學」的再思考:海頓.懷特(Hayden White)與歷史語藝論〉,《新史學》14.3 (2003.9):81-121。
  29. 〈閱讀理論與史學理解〉,《新史學》16.2 (2005.6):153-184。
  30. 〈追求倫理的現代性——從梁啟超的「道德革命」談起〉,《新史學》19.4 (2008.12):77-120。簡體字版另收入:〈追求倫理的現代性:梁啟超的「道德革命」及其追隨者(上、下篇)〉,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2010),上篇:《第六輯——簡帛文獻與新啟示》,頁287-301、下篇:《第七輯——明清儒學研究》,頁201-222。
  31. 〈蛻變中的「思想史」: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日本大阪: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センタ)5 (2010.2):327-354。簡體中文版收入《中國學術》(北京)總29(2011.6):60-101。
  32. 〈清末民初儒教的「去宗教化」〉,《古今論衡》22 (2011.6):33-60。簡體中文版收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第10輯(2012.9)「儒學:學術、信仰和修養」專輯,頁177-202。
  33. 〈研究儒教的反思〉,《東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別冊8(日本大阪: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研究中心,2012.2),頁27-40。
  34. 〈論儒教的俗世性格:從李紱的〈原教〉談起〉,《思想史》1 (2013):59-84。
  35. 〈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歷史研究》2013.5[總345] (2013.10):24-32。
  36. 〈再現傳統中國的思想:邁向論述化、命題化的哲學?〉,上海《文匯報》「文匯學人」第九版,2014.10.31。繁體字版:收入劉翠溶主編,《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頁35-42。
  37. 〈歷史的轉向:二十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上海《文匯報》「文匯學人」第三至六版,2015.5.29;另收入劉昭明主編,《西灣.珞珈論學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2015.11),頁175-196。又刊於《中國文化》44 (2016.11):1-10。
  38. 〈象徵的擴張: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3 (2015.9):471-511。
  39. 〈「書中有書」:《從理學到倫理學》後記〉,《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出版)16.4 (2015.9):107-112。
  40. 〈文學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王冕之死〉,《書城》2016.9 (總124):36-39。
  41. 〈從普世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4.2 (2017.3):37-50。
  42. 〈機構的宣言:重讀傅斯年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復旦大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2017.9):19-28。
  43. 〈反思“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論辯:一個虛構的“假議題”?〉,上海《文匯報》「文匯學人」版,2018.7.20。另刊於: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與哲》34 (2019.6):1-10。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The Price of having a Sage-Emperor: The Unity of Politics Culture,” in IEAP Occasional Paper and Monograph Series, no. 10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7, 36p).
  2. 〈武廟的崛起與衰微(七迄十四世紀):一個政治文化的考察〉,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249-282。
  3. 〈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收入丘慧芬編,《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林毓生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5),頁459-491。
  4. 〈荀子:孔廟從祀的缺席者〉,收入劉翠溶主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6),上冊,頁477-502。
  5. 〈伝统中国における孔子廟祭祀とその宗教性〉,林雅清譯,收入吾妻重二、二階堂善弘編,《東アジアの儀礼と宗教》(関西大学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叢刊第3輯,東京都:雄松堂出版,2008.8),頁139-165。
  6. 〈解開孔廟祭典的符碼——兼論其宗教性〉,收入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12),頁535-558。
  7. 〈理學家的道德觀:以《大學》、《近思錄》與《傳習錄》為例證〉,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頁283-316。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杜維運、黃進興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第1冊〕;1978〔第2冊〕;1980〔第3冊〕)。
  2. 康樂、黃進興主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初版,1983再版)。
  3. 《陳希達先生紀念文集:事業與情緣》(臺北:陳希達先生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出版,1997)。
  4. 李遠哲口述,黃進興、李有成、林易澄訪談,《返鄉記:李遠哲口述傳記》(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24)。
他類論文
  1.  〈師門六年記:1977-1983〉,收入田浩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vi-ix。又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15.2(2018.10):68-71。
  2. 〈哈佛之愛:追憶蕭啟慶先生〉,刊於《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7月12日。
  3. 〈長者之愛:追憶余國藩院士〉,《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第25卷第3期(2015年9月),頁41-43. 另刊於《書城》(上海),2015年10月號(新第113期),頁43-44。
  4. 〈與邁可‧桑代爾(Michael Sandel)教授一席談〉,上海《文匯報》2017年6月16日「文匯學人」第六版。
  5. 〈本土人類學家的先趨者:懷念李亦園老師(1931-2017)〉,《中華讀書報》2017年6月28日「書評周刊•文史」第十六版。
  6. 〈真假聖人——側寫王德威〉,「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微信,2018年1月25日。http://mp.weixin.qq.com/s/6HL3OAUQUqgJwYiFI3HqgA
  7. 〈東瀛學人印象記〉,上海《文匯報》2018年4月27日「文匯學人」第十一版。
  8. 〈杜希德和史景遷〉,上海《文匯報》2018年6月8日「文匯學人」第六版。
  9. 〈坐擁五個書桌的學者:孫康宜〉,《澎湃新聞》「上海書評」2018年6月13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90740
  10. 〈沙漠的智者:田浩教授〉,《澎湃新聞》「上海書評」2018年8月20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1754
  11. 〈唐獎點滴:斯波義信的兩隻鳥兒〉,上海《文匯報》2018年11月16日「文匯學人」第十二至十三版。
  12. 〈兩難的抉擇:王國維的哲學時刻〉,上海《文匯報》「文匯學人」第四至六版,2019年5月10日。
  13. 〈與阿多格教授(François Hartog)餐敘〉,《澎湃新聞》「上海書評」2019年6月17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94641
  14. 〈我們的英文啟蒙者:齊邦媛先生〉,《明報》「世紀.六合文藝」2019年8月17日。
  15. 〈重识穿梭异文化空间的人物——以梁启超、王国维、傅斯年为例〉上海《文匯報》2020年6月19日「文匯學人」。
  16. 〈章學誠的遇與未遇〉,上海《文匯報》2021年7月22日「文匯學人」。
學術書評
  1. 〈評亞瑟‧馬威克的《歷史的本質》〉,《食貨月刊》4.1/2 (1974):54-56。
  2. 〈評Hoyt Cleveland Tillman, 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Ch’en Liang’s (陳亮) Challenge to Chu Hsi (朱熹)〉,《漢學研究》3.1 (1985):164-168。
  3. 〈評 Benjamin Elman 的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漢學研究》4.1 (1986):339-343。
  4. 〈「以序為書」:評介《朱熹的歷史世界》〉,《哈佛人》2003.7:157-160;另刊於《讀書》2003.9:80-84。
  5. 〈書評:Christopher S. Agnew《曲阜孔氏:中國帝國晚期孔子的後裔》(The Kongs of Qufu: The Descendants of Confuciu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26.3 (2021.9):1256-1257。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 (1983)

現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2020.11- )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2014.2-)
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座教授(2018.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研究員(2005- )
學術交流基金會/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董事(2017.3-)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會顧問(2022.6- )、歐洲地區諮議委員(2016.6- )
文化科技發展聯盟指導委員(2018.4-)
國立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評審委員會委員(2019.8-)
教育部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2020.7-)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2017.1-)
Member, Editorial board, Asia Major(1997- )
Member, Editorial board,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2015- )


經歷: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2016.9-2024.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08.9-2020.10)、所長(2009.10-2016.10)、歷史學組主任(1994.6-2000.5)、研究員(1990.7-2008.9)、副研究員(1983.8-1990.7)
中央研究院人文組聘審會召集人(2006.8-2007.8)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2004.10-2006.4)、副執行秘書(2003.1-2004.10)
國立政治大學玉山(青年)學者遴聘委員會委員(2019.8-2021.7)
國立臺灣大學校務諮議委員會委員(2015.8-2016.7)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兼任講座教授(2012.8-2018.7)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0.8-2004.7)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1990.8-2010.7)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1984.8-1990.7)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2019.6-2022.5)、兩岸學術交流規劃委員會委員(2011.6-2022.5 )、亞太地區諮議委員(2000.6-2016.5)
唐獎教育基金會「漢學獎」召集人(2017.1-2020.12)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委員(2000-2012.6)
《新亞學報》學術顧問(2016.12-2019.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主席(2009.10-2016.10)
《當代》編輯委員(1997-2009)
《大陸雜誌》主編(1989-2002)
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合聘研究員(joint researcher)(2005.4-2010.3)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Visiting Professor (1997.7-1997.8)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eint, Visiting Scholar (1997.5-1997.6)
Princeton University, Senior Fulbright Scholar (1994-1995)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Singapore, Research Fellow (1985.12-1986.12)

台北市建國中學傑出校友獎(2020年,與陳建仁副總統和廖俊智院長共同受獎)
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畫 (2009-2012)
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8.7)
國科會「指導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榮獲94年度研究創作獎(2006)
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2002-2007, 2007-2008)
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獎 (《聖賢與聖徒》, 2002)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998-1999, 2000-2001)
Senior Fulbright Scholar (1994-1995)
國科會優良學術獎 (1990, 1991)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