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劉淑芬 Shu-fen Liu

研究員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研究領域

六朝史、中古宗教社會史

學位論文
  1. 《六朝時代的建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82)。
專書
  1. 《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書局,1992);增訂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
  2.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臺北:三民書局,2000,2019二刷)。
  3. 劉淑芬著,任大熙譯,《六朝的城市與社會》(韓文版)(韓國서울市:景仁文化社,2007)(註:本書係舊作,但譯本有新增和校訂部分)。
  4. 《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
  5. 《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
  6. 《中古的社邑與信仰》(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期刊論文
  1. 〈六朝建康的經濟基礎〉,《食貨月刊》(復刊)11.11/12 (1983):1-14。
  2. 〈六朝建康的園宅〉,《大陸雜誌》66.3 (1983):39-47。
  3. 〈建康與六朝歷史的發展〉,《大陸雜誌》66.4 (1983):36-47。
  4. 〈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之比較〉,《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報》2.1 (1983):177-189。
  5. 〈六朝建康城的興盛與衰落〉,《大陸雜誌》67.4 (1983):23-40。
  6. 〈六朝時代的建康——市廛民居與治安〉,《大陸雜誌》68.4 (1984):23-45。
  7. 〈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 (1985):5-46。
  8. 〈清代的鳳山縣城 (1684-1895):一個縣城遷移的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 (1985):47-63。
  9. 〈清代臺灣的築城〉,《食貨月刊》(復刊)14.11/12 (1985):484-503。
  10. 〈六朝會稽士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 (1986.6):285-327。
  11. 〈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食貨月刊》(復刊)15.9/10 (1986):379-394。
  12. 〈三至六世紀浙東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3 (1987.9):485-524。
  13. 〈中古坊制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 (1989.6):293-315。
  14. 〈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陸雜誌》82.1 (1991):31-48。
  15. 〈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 (1993.9):497-544。
  16. 〈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5.4 (1994.12):1-50。
  17. 〈慈悲喜捨——中古時期佛教徒的社會福利事業〉,《北縣文化》40 (1994):17-20。
  18. “Art, Ritual and Society: Buddhism practice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sia Major 8.1 (1995): 19-46.
  19.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和唐代尊勝經幢的建立——經幢研究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3):145-193。
  20. 〈從本願寺石刻看唐代獲鹿的地方社會〉,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臺北:蘭臺出版社,1997〕,第16期),頁119-151。
  21. 〈經幢的形制、性質和來源——經幢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3 (1997.9):643-786。
  22. 〈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一)、(二)、(三)〉,《大陸雜誌》96.1 (1998):22-31;96.2 (1998):25-43;96.3 (1998):20-40。
  23. 〈石室瘞窟——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二(一)、(二)、(三)〉,《大陸雜誌》98.2 (1999):49-60;98.3 (1999):97-113;98.4 (1999):145-152。
  24. 〈唐代俗人的塔葬〉,《燕京學報》新7 (1999):79-106。
  25. “Death and Degeneration of Life: Exposure of Corps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Journal of Chinese Religions 28 (2000): 1-30.
  26. 〈從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滅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 (2000.6):1-48。
  27. 〈北魏時期的河東蜀薛〉,《中國史學》11(東京:中國史學會,2001),頁37-55。
  28. 〈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上)、(下)〉,《大陸雜誌》104.1 (2002):15-33;104.2 (2002):16-30。
  29. “Ethnicity and the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Fifth-Century North China: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aiwu Rebellion,” Asia Major 15.1 (2002): 1-22.
  30. 〈墓幢研究——經幢研究之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4 (2003.12):673-763。
  31. 〈「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唐、宋時期世俗社會生活中的茶與湯〉,《燕京學報》16 (2004):117-155。
  32. 〈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古代都市與王權》(「百濟研究叢書」第13輯,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2005)。(註:本文係以韓文發表)
  33. 〈中古僧人的「伐魔文書」〉,收入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135-173。
  34. 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3 (2006.9):357-400。
  35.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燕京學報》19 (2006):67-97。
  36. 〈中國撰述經典與北朝佛教的傳佈——從北朝刻經造像碑談起〉,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百歲冥誕紀念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臺北:臺北市簡牘學會,中華簡牘學會,2006〕,第19期),頁249-276。
  37. 〈中古佛教政策與社邑的轉型〉,《唐研究》13 (2007):241-299。
  38. 〈禪苑清規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4 (2007.12):629-671。
  39. 〈玄奘的最後十年 (655-664)——兼論總章二年 (669) 改葬事〉,《中華文史論叢》95 (2009.9):1-97。
  40. 〈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2 (2011.6):261-323。
  41. 〈宋代的羅漢信仰及其儀式——從大德寺宋本「五百羅漢圖」說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4 (2015.12):679-775。
  42. 〈唐代玄奘的聖化〉,《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1期,頁1-57。
  43. 〈咒石與經幢──九世紀碑刻所見佛教僧俗持念的陀羅尼〉,《石經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創刊號(2017.6),頁266-285。
  44. 〈東晉南朝〞鍾山文化區〞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頁31-44。
  45. 〈宋代玄奘的聖化:圖像、文物和遺跡〉,《中華文史論叢》,2019年1期,頁161-219。
  46. 〈一石資福——遼金時代的經幢〉,《中台世界博物館館刊》第三期(2020),頁12-17。
  47. 〈竹林、飛瀑與巖窟─「大德寺五百羅漢圖」中的聖寺與羅漢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3.4 (2022.12):761-877。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近四十年來中共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8)。
  2. 〈中古的宦官與佛教〉,《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45-70。
  3. “Jiankang and the Commercial Empire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the Medieval Chinese Economics History,” in Scott Pearce, Audrey Spiro and Patricia Ebrey, eds.,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1), pp. 35-52.
  4. 〈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頁57-84。
  5. 〈「禪苑清規」にみる茶禮と湯禮〉,收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臨川書店,2007),頁119-162。(註:本文以日文發表)
  6. 〈唐、宋時期僧人、國家和醫療的關係:從藥方洞到惠民局〉,收入李建民編,《從醫療看中國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10),頁145-202。
  7. 〈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社〉,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6),頁219-272。
  8.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John Lagerwey and Lü Pengzhi, eds.,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Two: The Period of Division (220-589 AD) (Leiden: Brill, 2009), pp. 319-342.
  9. 〈從《禪苑清規》看唐宋時期的茶、湯禮與養生文化〉,《知識饗宴系列6》(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頁184-207。
  10. 〈從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幾個面向——石像、義邑和中國撰述經典〉,收入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頁217-258。
  11. 〈高僧形像的傳播與回流——從「玄奘負笈圖」談起〉,《徐苹芳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333-359。
  12. 〈中國的聖僧信仰和儀式(四—十三世紀)〉,收入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10),上冊,頁139-192。
  13. 〈六朝家訓、遺令中的佛教成分——喪葬的新元素〉,收入陳玨主編,《漢學典範大轉移——杜希德與「金萱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頁91-128。
  14. “Jiankang shilu 建康實錄,” in Albert E. Dien, ed., The Early Medieval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 Guide  (Berkeley, CA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5), pp.131-135.
  15. 〈茶與「羅漢供」〉,收入關劍平編,《禪茶:禮儀與思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頁14-39。
  16. “Migration, Governing Non-Han Peopl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ercial Policie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in Albert Dien and Keith Knapp, eds.,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II, the Six Dynas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pp.330-354.
  17. 〈弘福寺「集王聖教序碑」所見初唐的政治與佛教〉,收入:夏炎編,《中古中國的知識與社會》(上海,中西書局,2020),頁25-60。
  18. 〈宋代における玄奘の聖化─文物と遺跡・図像〉(森橋なつみ譯),收入:板倉聖哲、塜本麿充編,《アジア仏教美術論集. 東アジア 3 五代・北宋・遼・西夏》(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21),頁383-440。
  19. “The Waning Years of the Eminent Monk Xuanzang and his Deification in China and Japan,” in Jonathan A. Silk and Stefano Zacchetti eds.,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Scholarship of Erik Zürcher (Leiden: Brill, 2022), pp. 255-289.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10),上、下冊。
學術會議論文
  1. “Ethnicity and Suppression of Buddhism in 5th-Century Chang’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Washington D. C., March 28, 1998).
  2. 〈從家廟到功德墳寺——一個文化史的角度看唐宋變革〉,發表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唐宋時期的社會秩序與社會流動」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7月18-19日。
  3. 〈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發表於「王權與都市」國際研討會,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2004年10月26-27日。
  4.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 (paper presented at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East Asia Conference, Cambridge, England, July 1-2, 2004).
  5. 〈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發表於第二屆亞洲醫學史學會主辦,「宗教與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11月16-19日。
  6. 〈《禪苑清規》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發表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主辦,「中國宗教文獻研究——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創立七十五周年記念」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京都大學,2004年11月18-21日。
  7. 〈從藥方洞到惠民局——僧人、國家和醫療的關係〉,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從醫療看中國史」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12月13-15日。
  8. 〈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唐宋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4-5日。
  9. “The Return of the St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Epigraphy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Rituals, Pantheons and Techniques: 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before the Tang, Paris, December 18-21, 2006).
  10. 〈從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幾個面相〉,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史新論‧宗教篇與性別篇」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日。
  11. 〈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懺悔儀式為中心的討論〉、〈附論:功德寺的意涵〉,發表於中國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新史學社等主辦,第三屆中國史學會——「基調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7年9月3-5日。
  12. 〈玄奘的最後十年 (655-664) ——兼論669年改葬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08年10月27日。
  13. 〈香火因緣——北朝佛教信仰團體之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座談會,臺中:惠蓀農場,200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
  14. 〈高僧形像的傳播與回流——從「玄奘負笈圖」談起〉,發表於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2009年11月14-15日。
  15. 〈六朝家訓、遺令中的佛教成分——喪葬的新元素〉,發表於清華大學、國科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合辦,「杜希德與二十世紀英美漢學典範大轉移——《劍橋中華文史叢刊》四十周年紀念」國際研討會,臺北:國家圖書館,2010年11月23-24日。
  16. 〈十四世紀玄奘形像的重塑〉,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0年度第六次學術講論會,2011年4月11日。
  17. 〈中國的聖僧信仰和儀式(四~十三世紀)〉,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場次:「宗教與社會:佛教與社會II」,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6月20-22日。
  18. 〈九世紀的中國密教:入唐八家及其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2年度第六次學術講論會,2013年4月8日。
  19. 〈宋代羅漢信仰及其儀式——從大德寺宋本「五百羅漢圖」談起〉,發表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3年11月29-30日。
  20. 〈九世紀的多種陀羅尼石刻〉,發表於日本龍谷大學亞洲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佛教石刻と地域社會——中國中古時代における地域史的宗教環境の探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京都:龍谷大學,2014年1月26日。
  21. “The Waning Years of the Life of the Eminent Buddhist Monk Xuanzang 玄奘 (600-664) and his Deification in Japan” (paper presented at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Scholarship of Erik Zürcher, Leiden, The Netherlands, February 12-14, 2014).
  22. 〈東晉南朝建康的佛教文化生態——以鍾山地區為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4年度第十五次學術講論會,2015年10月5日。
  23. 〈八世紀長安大安國寺的「奉勅僉定四分律疏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義大利 Perugia University合辦,「“Vinaya (戒律) in China” Workshop」,2015年12月14日。
  24. "The Cult of the Garuda and the 'Eight Classes of Celestial Beings and Dragons (天龍八部)'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Animals and Religion in Asia, Tel Aviv University (May 27-29, 2018) .
  25. 〈弘福寺「集王聖教序」所見初唐的政治與佛教〉,「中古中國的知識 與社會—第二屆南開大學中古史工作坊」(2018年 9月21-22日,天津南開大學)。
他類論文
  1. 〈中國歷史上的舍利信仰〉,《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94 (2002)。
  2.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唐、宋寺院中的茶、湯、藥與儀節〉,《中央研究院週報》1017 (2005.4.28):4-6。
學術書評
  1. 〈讀《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食貨月刊》(復刊)13.7/8 (1983)。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本所兼任研究員 (2017.8- )

經歷:本所副研究員 (1983.8-1993.2),研究員 (1993.2-2017.7)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