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研究人員

大頭照

林聖智 Sheng-chih Lin

研究員兼副所長

學歷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研究領域

藝術史、中古時期墓葬圖像、道教美術史、東亞繪畫交流史

2004 年自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5 年進入史語所。近年關注北朝墓葬圖像的新發展,研究議題集中在北魏平城墓葬以及北朝晚期的粟特人葬具。這兩批材料牽涉到中古前期的兩項重大問題:北方游牧部族與中原文化的互動、以粟特人為主角的絲路東西文化交流。在研究取徑上兼採系統與多樣性的分析角度,重視圖像、區域文化、政治集團三者之間的連帶關係,將新出土的考古材料與傳世遺物進行整合性的研究。著有《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近年並持續考察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例如〈道教造像與地域社會:四川綿陽玉女泉隋至初唐道教摩崖造像〉。

學位論文
  1. 《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墓葬の圖像の研究》(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
專書
  1.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年2月初版,6月初版二刷,2022年3月初版三刷。〔簡體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4年4月)
期刊論文
  1. 〈中國北朝の天文圖試論——元乂墓を例にして〉,《研究紀要》(京都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學研究室)20 (1999):173-204。
  2. 〈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6 (1999):133-191。
  3.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葬具の圖像と機能——石棺床圍屏の墓主肖像と孝子傳圖を例として——〉,《美術史》154 (2003):207-226。
  4. 〈南宋の道教における地獄救濟の圖像學——傳梁楷「黄庭經圖巻」考〉,《佛教藝術》268 (2003):93-118。
  5. 〈北魏寧懋石室的圖像與功能〉,《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8 (2005):1-74。
  6. 〈中亞、西亞藝術與東西文化交流——記田邊勝美教授講座〉,《故宮文物月刊》23.2 (2005):82-88。
  7. “The Iconography of Taoist Salvation from Hell: A Thematic Re-Identification of Illustration of the Classic of the Yellow Court (Huangting Jing),” Orientations 38.3 (2007): 66-68.
  8. 〈墓葬、宗教與區域作坊——試論北魏墓葬中的佛教圖像〉,《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4 (2008):1-66。
  9.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 (1998-2008)--英文、日文部分〉,《藝術學研究》6 (2010):231-246。
  10. 〈北朝晚期漢地粟特人葬具與北魏墓葬文化——以北齊安陽石棺床為主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3 (2010):513-596。
  11. 〈反思中國美術史學的建立:「美術」、「藝術」用法的流動與「建築」、「雕塑」研究的興起〉,《新史學》23.1 (2012):159-202。
  12. 〈北魏沙嶺壁畫墓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1 (2012):1-95。
  13. 〈東漢墓葬中的燈具——兼論與道教燈儀的可能關聯〉,《藝術史研究》14 (2012):265-297。
  14. 〈北魏平城時期的裝飾文化: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銅壺談起〉,《故宮學術季刊》33.1 (2015):169-210。
  15. 〈北魏洛陽時期葬具的風格、作坊與圖像:以一套新復原石棺牀圍屏為主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9 (2015):49-126。
  16.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藝術學研究》18 (2016):1-64。
  17. 〈魏晉至北魏平城時期墓葬文化的變遷:圖像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1 (2016):145-237。
  18. 〈道教造像與地域社會:四川綿陽玉女泉隋至初唐道教摩崖造像〉,《中古中國研究》1 (2017):151-190。
  19. 〈遊歷仙島:文伯仁《方壺圖》的圖像源流〉,《故宮文物月刊》425 (2018):42-53。
  20. 《續高僧傳》研讀班,擔任主譯者,〈《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一)〈勒那漫提傳〉〉,《古今論衡》31 (2018):135-144。
  21.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藝術學研究》26 (2020):1-55。
  22. 《續高僧傳》研讀班,擔任主譯者,〈《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五)〈釋慧雲傳〉〉,《古今論衡》35 (2020) :164-180。
  23. 〈墓葬與佛教:重探北魏平城時期的屋型葬具〉,《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3 (2022):45-148。
  24. 〈北魏平城時期石牀的系譜:裝飾的觀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4.1 (2023):59-154。

  25. 〈地域與全球的對話:近二十年藝術史的跨領域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4.4 (2023):74-78。

  26. 《續高僧傳》研讀班,擔任主譯者,〈《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十)〈釋明誕傳〉、〈釋明璨傳〉〉,《古今論衡》41 (2023):146-159。

  27. 〈鸚鵡與白玉:隋代虞弘墓的地域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7 (2024): 59-185。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鹿港的道士與威靈廟普渡科儀調査報告〉,余光弘編,《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頁109-125。
  2.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貴族の墓葬の圖像——北齊崔芬墓を例として〉,收入曾布川寬編,《中國美術の圖像學》(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報告書,2006),頁27-95。
  3. 〈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收入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頁143-202。
  4. 〈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表象——東亞的比較視野〉,收入巫鴻、鄭岩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頁131-162。
  5. 〈《空相》的系譜〉,收入余思穎編,韓伯龍、陳靜文譯,《李德 深耕寓至樂》(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頁40-63。

  6. 〈盛唐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以安岳玄妙觀為主的考察〉,收入康豹、劉淑芬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信仰、實踐與文化調適》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309-361。
  7. 〈北魏平城時期的葬具〉,收入巫鴻、 朱青生、鄭岩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二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頁191-213。
  8. 〈由墓闕到浮圖:四川綿陽平楊府君闕研究〉,收入石守謙、顏娟英主編,《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頁127-167。
  9. 〈妙見菩薩圖像的變遷〉,收入石守謙、廖肇亨主編,《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頁145-198。
  10. 〈中國美術史學の成立を顧みる〉,收入山崎剛等,《日本における「美術」概念の再構築──語彙と理論にまたがる總合的研究》(科研報告.基盤研究,2016),頁261-285。
  11. 〈北周康業墓圍屏石棺牀研究〉,收入榮新江、羅豐主編,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頁237-263。
  12. 〈東漢墓葬中的燈具──兼論與道教燈儀的可能關聯〉,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圖像與儀式:中國古代宗教史與藝術史的融合》(北京:中華書局,2017),頁45-78。〔原刊於《藝術史研究》14 (2012):265-297〕
  13.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收入廖肇亨主編,《共相與殊相:東亞文化意象的轉接與異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8),頁385-449。〔原刊於《藝術學研究》18 (2016):1-64〕
  14. 〈反思北魏的宗教與墓葬圖像〉,收入Shing Müller, Thomas O. Höllmann, Sonja Filip eds., Early Medieval North China: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Evidence(由考古與史料看中古早期的北中國)(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9),頁81-111。
  15. 〈狩野山雪「歴聖大儒像」の源流―中國美術史から〉,收入水野裕史編,《シンポジウム徹底解剖 狩野山雪「歴聖大儒像」報告論文集》(茨城:筑波大學日本美術史研究室,2023),頁17-26。
  16. 〈南京西善橋墓の「竹林七賢と榮啓期圖」の構成と意味―人物品評の視点より〉,收入曾布川寛、宇佐美文理編,《中國美術研究の眺望―中國美術研究會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23),頁3-20。

  17. 〈「比較藝術」與「一切造形」:史語所的圖像蒐集、整理與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挑戰與新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九十五周年所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頁35-66。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經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
  2. 林聖智主編,湯蔓媛、曾冠雄、賴慧娟、劉俐君等文字撰述,《羣碧樓藏書特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
學術會議論文
  1. 〈明代道教圖像學研究:以《玄帝瑞應圖》為例〉,發表於「東方宗教學術研討會第十一屆年會」,臺北,1996年11月。
  2. 〈南京西善橋墓の《竹林七賢と榮啓期圖》再考〉,發表於「第五十回日本美學會全國大會」,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1999年10月1日。
  3. “The Iconography of Daoist Salvation from Hell:Re-Identifying The Classic of Yellow Court (Huangting Jing) Handscroll Attributed to Liang Kai (ca.13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San Diego, California, March 11, 2000).
  4.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石棺床の墓主肖像と孝子傳圖——喪禮の視點から——〉,發表於「第五十四回日本美術史學會全國大會」,日本:神戸大學,2001年5月25日。
  5. “Images and Identity in the Tombs of Mediev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ainted Murals in the Tomb of Cui Fen (A.D.551),” 發表於「第十五回國際美學會大會」,日本:東京神田外國語大學,2001年8月27日。
  6. 〈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發表於中研院史語所「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史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0月23日。
  7.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1998-2008)〉,發表於「藝術史論壇」第一次會議,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9年4月26日。
  8. 〈四川成都石佛寺佛道造像考〉,發表於「第五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湖北武當山,2009年6月21日。
  9. 〈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表象——東亞的比較視野〉,發表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與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9月10日。
  10. 〈關於北魏石棺床圖像與功能的再思〉,發表於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主辦,「第二屆古代墓葬美術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北京: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2011年9月10日。
  11. 〈東漢墓葬中的燈具——兼論與道教燈儀的可能關聯〉,發表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主辦,「圖像與儀式:中國古代宗教史與藝術史的融合」,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2011年12月3日。
  12. 〈盛唐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以安岳玄妙觀為主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1日。
  13. 〈四川綿陽平楊府君闕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轉折」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5日。
  14. 〈妙見菩薩圖像的變遷〉,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二)——第十一至十八世紀中日韓三地的文藝互動」主辦,「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觀看、媒介、行動者」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應用力學館1F國際會議廳,2012年9月7日。
  15. 〈北周康業墓圍屏石棺床研究〉,發表於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寧夏:銀川,2014年8月13日。
  16. 〈道教造像與地域社會:四川綿陽隋至初唐的道教摩崖造像〉,發表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主辦,「重繪中古中國的時代格:知識、信仰與社會的交互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14年11月8日。
  17.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發表於「『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9月3日。
  18. 〈反思北魏的墓葬與宗教〉,發表於慕尼黑大學東方研究所漢學系(The Institute of Sinology of the Ludwig-Maxmilians-University of Munich)主辦,「4至7世紀中國北部的多樣文化」(Cultur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4th-7th Century))國際學術研討會,德國:慕尼黑,2017年1月12日。
  19.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使節.海商.僧侶:明清東亞文化意象形塑過程的中介者」主辦,「使節.海商.僧侶:近世東亞文化意象傳衍過程的中介者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8年8月31日。
  20. 〈「歴聖大儒像」の機能と意味―中国美術史から〉,發表於筑波大學藝術系主辦,「シンポジウム 徹底解剖!狩野山雪『歴聖大儒像』」,日本:筑波大學,2022年11月5日(線上發表)。
  21. 〈京狩野的蟠龍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主題計畫主辦,「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22年11月25日。
  22. 〈隋代虞弘墓新探〉,發表於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lk Road Studies: Archaeology, History, Culture, Languages and Religions on the Silk Road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22年12月2日。
  23. 〈北魏孝子傳圖的敘事模式〉,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筑波大學藝術系・「儒教美術史」構築のための発展的研究—東アジア文化圏の造形解釈と研究資源化主辦,「東亞儒教藝術研究學術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3月18日。

  24. 〈「比較藝術」:史語所的圖像蒐集、整理與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挑戰與新生-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九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10月17日。

  25. 〈回顧與展望:地下出土品與隋唐物質文化研究〉,發表於本所文物圖象研究室與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共同主辦,「跨域:隋唐帝國物質文化研究新取向」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文學院,2024年10月26日。

他類論文
  1. 〈拓跋鮮卑的圖像啟蒙〉,《中央研究院週報》(知識天地)1606 (2017.3.16):4-6。
  2. 〈序〉,收入林聖智主編之《羣碧樓藏書特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
  3. 〈拓展美術史的邊陲〉,《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1.3 (2020):102-104。
  4. 〈北斗的生死表象(上)〉,「漫遊藝術史」部落格,2021.2.5。
  5. 〈北斗的生死表象(下)〉,「漫遊藝術史」部落格,2021.2.9。
  6. 〈對稱或非對稱:北朝壁畫墓的觀看方式〉,「漫遊藝術史」部落格,2021.12.17。
  7. 李德〈空相XII〉圖版解說,收入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臺灣美術兩百年(下冊):島嶼呼喚》(臺北:春山出版,2022),頁142-143。
資料彙編
  1. 〈魏.晉.南北朝の墓葬と圖像〉資料圖表,收入曾布川寛、岡田健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三巻三國.南北朝》(東京:小學館,2000),頁468-471。
學術書評
  1. 〈評鄭岩著,《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新史學》16.1 (2005):171-181。
  2. 〈評John Kieschnick,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2003, 343 pp)〉,《新史學》17.4 (2006):283-288。
翻譯
  1. 石川欽一郎,〈初冬漫步〉,收入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上冊,頁36-39。
  2. 古原宏伸,〈《畫史》集註(五)第一百一條─第一百六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16 (2004):79-306。
  3. 古原宏伸,〈《畫史》集註(六)第一六一條─第一百七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17 (2004):53-159。
  4. 古原宏伸,〈《畫史》集註(七)第一七一條─第一百八十條〉,《美術史研究集刊》18 (2005):75-154。
  5. 林巳奈夫,〈太陽之德〉,《美術史研究集刊》20 (2006):1-10。
  6. 林聖智譯,〈序〉,收入曾布川寬著,《中國美術的圖像與風格 I 古代美術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2),頁i-vii。

  7. 林聖智譯,〈試論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收入曾布川寬著,《中國美術的圖像與風格 I 古代美術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2),頁13-92。

學歷: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2004)

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2005.9.22-2012.3.11),副研究員 (2012.3.12-2019.12.12),研究員 (2019.12.13- )
本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19.3-2021.2),副所長 (2021.3-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4.2.1-2015.1.31)、兼任副教授 (2015.8-2020.7)、兼任教授 (2020.8- )
《古今論衡》編輯委員 (2013.7-2014.11)
本所編輯出版部秘書 (2014.8-2016.7)
本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2016.10.13-2019.6.30)
本所集刊編輯委員 (2019.3- )
《臺大佛學研究》編輯委員 (2022.7- )
《故宮學術季刊》編輯委員 (2022.10- )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編輯委員 (2023.1- )

大都會東洋美術研究中心獎助(Metropolitan Center for Far Eastern Art Studies , Kyoto, 2000)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10)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北朝晚期墓葬圖像研究」 (2012-2015)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一書獲108年科技部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出版補助 (2019)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 (2019.8-2020.5)
科技部108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9)
國立臺灣大學109學年度優良兼任教師獎 (2021.11.10)
國立臺灣大學111學年度優良兼任教師獎 (2023.11)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