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兼副所長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藝術史、中古時期墓葬圖像、道教美術史、東亞繪畫交流史
2004 年自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5 年進入史語所。近年關注北朝墓葬圖像的新發展,研究議題集中在北魏平城墓葬以及北朝晚期的粟特人葬具。這兩批材料牽涉到中古前期的兩項重大問題:北方游牧部族與中原文化的互動、以粟特人為主角的絲路東西文化交流。在研究取徑上兼採系統與多樣性的分析角度,重視圖像、區域文化、政治集團三者之間的連帶關係,將新出土的考古材料與傳世遺物進行整合性的研究。著有《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近年並持續考察四川地區的道教摩崖造像,例如〈道教造像與地域社會:四川綿陽玉女泉隋至初唐道教摩崖造像〉。
〈北魏平城時期石牀的系譜:裝飾的觀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4.1 (2023):59-154。
〈地域與全球的對話:近二十年藝術史的跨領域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4.4 (2023):74-78。
《續高僧傳》研讀班,擔任主譯者,〈《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十)〈釋明誕傳〉、〈釋明璨傳〉〉,《古今論衡》41 (2023):146-159。
〈鸚鵡與白玉:隋代虞弘墓的地域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7 (2024): 59-185。
〈《空相》的系譜〉,收入余思穎編,韓伯龍、陳靜文譯,《李德 深耕寓至樂》(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頁40-63。
〈南京西善橋墓の「竹林七賢と榮啓期圖」の構成と意味―人物品評の視点より〉,收入曾布川寛、宇佐美文理編,《中國美術研究の眺望―中國美術研究會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23),頁3-20。
〈「比較藝術」與「一切造形」:史語所的圖像蒐集、整理與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挑戰與新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九十五周年所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4),頁35-66。
〈北魏孝子傳圖的敘事模式〉,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筑波大學藝術系・「儒教美術史」構築のための発展的研究—東アジア文化圏の造形解釈と研究資源化主辦,「東亞儒教藝術研究學術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3月18日。
〈「比較藝術」:史語所的圖像蒐集、整理與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挑戰與新生-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九十五周年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10月17日。
〈回顧與展望:地下出土品與隋唐物質文化研究〉,發表於本所文物圖象研究室與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共同主辦,「跨域:隋唐帝國物質文化研究新取向」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文學院,2024年10月26日。
林聖智譯,〈序〉,收入曾布川寬著,《中國美術的圖像與風格 I 古代美術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2),頁i-vii。
林聖智譯,〈試論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收入曾布川寬著,《中國美術的圖像與風格 I 古代美術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2),頁13-92。
學歷:日本京都大學博士 (2004)
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2005.9.22-2012.3.11),副研究員 (2012.3.12-2019.12.12),研究員 (2019.12.13- )
本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19.3-2021.2),副所長 (2021.3-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4.2.1-2015.1.31)、兼任副教授 (2015.8-2020.7)、兼任教授 (2020.8- )
《古今論衡》編輯委員 (2013.7-2014.11)
本所編輯出版部秘書 (2014.8-2016.7)
本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2016.10.13-2019.6.30)
本所集刊編輯委員 (2019.3- )
《臺大佛學研究》編輯委員 (2022.7- )
《故宮學術季刊》編輯委員 (2022.10- )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編輯委員 (2023.1- )
大都會東洋美術研究中心獎助(Metropolitan Center for Far Eastern Art Studies , Kyoto, 2000)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10)
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北朝晚期墓葬圖像研究」 (2012-2015)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一書獲108年科技部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出版補助 (2019)
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 (2019.8-2020.5)
科技部108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9)
國立臺灣大學109學年度優良兼任教師獎 (2021.11.10)
國立臺灣大學111學年度優良兼任教師獎 (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