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研究人員

大頭照

戴麗娟 Li-chuan Tai

研究員

學歷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

研究領域

法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人類學史、博物館史

戴麗娟於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十九、二十世紀法國史,尤其著重於人文社會科學史、自然科學史。博士階段所探討的是法國人類學如何從十九世紀中葉以體質人類學為主流的廣泛知識領域演變到二十世紀中葉以文化人類學為主流的大學學科,並分析這過程中不同學術團體與殖民圈的關係。回臺工作後,一方面逐漸將研究範圍擴大為中外智識交流史,尤其是在史前考古學、自然史研究、漢學建制化等領域的跨國合作,另一方面仍持續關注法國史學發展的長期變化。已出版的作品包括法文專書L'anthropologie française entre sciences coloniales et décolonisation(1880-1960)、〈周口店發掘時代的一名法國顧問——以新近出版的德日進書信集為基礎材料的研究〉、〈從徐家匯博物院到震旦博物院——法國耶穌會士在近代中國的自然史活動〉、“Histoire des colonies dans le monde de l'érudition: le cas d'Henri Cordier”、〈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等。

學位論文
  1. “Recherches sur l'image de la Chine dans la presse francaise de 1967 a 1971” (MA diss., Universite Paris I, Sorbonne-Pantheon, 1993).
  2. “Le tiers-mondisme en France - La naissance (1956-1962)” (DEA dis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1994).
  3. “L'ethnologie française entre colonialisme et décolonisation (1920-1960)” (Thesis,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2001).
專書
  1. L'anthropologie française entre sciences coloniales et décolonisation (1880-1960) (Paris: Publications de la SFHOM, 2011, 340 p).
期刊論文
  1. 歷史脈絡中的布杭利碼頭博物館〉,《古今論衡》10 (2003):129-143。
  2. 馬戲團、解剖室、博物館——黑色維納斯在法蘭西帝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4 (2004):177-212。
  3. 法國人類學的博物館時代——兼論人類學物件之特性及實證人類學之建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4 (2006):627-696。
  4. 周口店發掘時代的一名法國顧問——以新近出版的德日進書信集為基礎材料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1 (2008):95-161。
  5. 在「邊緣」建立「中心」——法國耶穌會士桑志華與天津北疆博物院〉,《輔仁歷史學報》24 (2009.12):229-256。
  6. 'Commerce de lumière' : deux missionnaires naturalistes français et leurs œuvres muséales en Chine,” Revue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36 (2010): 56-64.
  7. L'histoire des colonies dans le monde de l'érudition: le cas d'Henri Cordier,” Outre-Mers: Revue d'histoire 376/377 (2012): 553-568.
  8. 從徐家匯博物院到震旦博物院——法國耶穌會士在近代中國的自然史研究活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2 (2013):329-385。
  9. 中國地質學及史前學發展初期之國際性格——從德日進寄至法國的一張餐卡看起〉,《古今論衡》25 (2013):133-166。
  10. 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近三十年的重要著作與討論〉,《思想史》3 (2014.9):191-240。
  11. Shanghai's Zikawei Museum (1868-1952): Jesui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na,Asia Major 30.1 (2017): 109-141.
  12. 知識形塑的軌跡:淺談法國高等教育與研究之檔案彙整與利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8.3 (2017.5):63-66。
  13. 展示自然: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院及其科普活動(1874-1952)〉,《法國漢學》18 (2019):72-116。
  14. 法國歷史教育的歷史與晚近發展—兼論記憶法律所引起的爭議〉,《思與言》56.3 (2018):231-270。(實際於2019年底出刊)
  15. 十九世紀初澳門不列顛博物館的歷史意義:兼論英、印、中自然史資訊流通網絡的運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1.3 (2020.9):519-577。
  16. The Shanghai Museu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axidermy and habitat dioramas into China, 1874-1952,” Archives of Natural History 48.1 (2021): 111-130.
  17. 從動物到大洋:歷史主體的轉移與再定位〉,《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3.1 (2021.12):15-20。
  18. Le premier musée en Chine et l'usage du 'papier de riz',” Les Amis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292 (May 2024): 22-24.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馬戲團、解剖室、博物館——黑色維納斯在法蘭西帝國〉,收入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91-221。
  2.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au Service géologique chinois: le cas de Teilhard de Chardin,” in Paul Servais, ed., Entre Mer de Chine et Europe (Louvain-la-Neuve: Academia, 2011), pp. 151-163.
  3. L'institutionnalisation de l'anthropologie universitaire et la France d'outre-mer,” in Philippe Bonnichon, Pierre Gény, Jean Nemo, eds., Présences françaises outre mer (Paris: Académie des sciences d'outre-mer/Karthala, 2012),  t. II, pp. 281-300.
  4. “L'histoire des colonies dans le monde de l'érudition: le cas d'Henri Cordier,” in Hubert Bonin, Bernard Droz, Josette Rivallain, eds., Cent ans d'histoire des outre-mers, SFHOM, 1912-2012 (Paris: Publications de la SFHOM, 2013), pp. 553-568.
  5. 戴麗娟,〈導讀〉,Camille Imbault-Huart原著,郭維雄編譯,《福爾摩沙之歷史與地誌》(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9.10),頁xi-xxiv。
  6. 〈終於和黑奴再相逢的漢斯•史隆〉,詹姆士•德爾柏戈(James Delbourgo)著,王品元譯,《蒐藏全世界: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一書導讀(臺北:左岸文化,2021.12),頁9-14。
  7. Le Musée britannique de Macao (1829-1834): un nœud important du réseau de circulation des informations concernant l'histoire naturelle entre l'Angleterre, l'Inde et la Chine,” in Shenwen Li, Guillaume Pinson, Pei Jiang, eds., Rencontres et interculturalité entre la Chine et l'Occident (Québec: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 2022), pp. 191-203.
  8. 〈從東亞環境史進入全球史的最佳途徑〉,馬立博(Robert B. Marks)著,《現代世界六百年:15-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一書導讀(臺北:春山出版,2022.7),頁4-9。
學術會議論文
  1. 〈馬戲團、實驗室、博物館——黑色維納斯在法蘭西帝國〉,發表於清華大學歷史所主辦,「第一屆STS研習營」,臺中: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2004年5月29-30日。
  2.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au Service géologique chinois: Le cas de Teilhard de Chardin,” 發表於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古希臘、拉丁及東方學研究系主辦,Entre Mer de Chine et Mer du Nord. Migration des savoirs, transfert des connaissances, transmission des sagesses. De l'Antiquité à nos jours(從中國海到北海:古今的智識遷徙、知識轉移、智慧傳承國際研討會),2009年3月11-13日。
  3. 〈在「邊緣」建立「中心」——法國耶穌會士桑志華與天津北疆博物院〉,發表於輔仁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五屆文化交流史:「中心」與「邊緣」的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5月15-16日。
  4. 〈人類學與歷史學之匯流——從「歷史人類學」與「新文化史」談起〉,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新史學雜誌社主辦,「《新史學》與臺灣史學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2009年12月12-13日。
  5. 〈震旦博物院與二十世紀前期中國自然史發展〉,發表於輔仁大學主辦,紀念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東西方對話的初啟與開展,臺北:輔仁大學,2010年4月19-22日。
  6. 〈法國公共救濟博物館展覽中之病人群像〉,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11月24-26日。
  7. 〈一座被遺忘的博物館:震旦博物院〉,發表於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主辦,「遺產、旅遊與博物館:人類學的展望」國際專題研討會,廈門,2012年6月1-3日。
  8. 〈澳門不列顛博物館:十九世紀初英、印、中自然史資訊流通網絡的重要節點〉,發表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舉辦,「東亞、東南亞、太平洋地區國際城市與跨國網絡國際研討會」,2018年4月13-14日。
  9. “Un musée britannique à Macao: Un nœud important dans la circulation de connaissances en histoire naturelle reliant l'Angleterre, l'Inde et la Chine au début du XIXe siècle”,發表於加拿大拉瓦爾大學Université Laval文學院主辦之國際會議Rencontre et interculturalité entre l'Orient et l'Occident,2018年10月4日。
  10. 〈澳門不列顛博物館:十九世紀初中、印、英自然史資訊流通網絡的重要節點〉,發表於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三回「帝國與島嶼」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16日。
  11. 〈澳門不列顛博物館:十九世紀初英、印、中自然史資訊流通網絡的重要節點〉,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8年11月19日。
  12. 〈中國海關洋員的自然史調查活動〉,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海關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11月28日。
  13. 〈十九世紀前期英、印、中植物資訊流通網絡的運作:以茶樹移植為焦點的討論〉,發表於葉聖陶研究會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變化世界中的世界史研究」,2020年11月21日(線上會議)。
  14. 〈清末民初博物館印象在中國的流傳:用詞、描述與實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21年3月22日。
  15. 〈書信中的博物世界:以澳門不列顛博物館管理人的書信訊息為例〉,發表於輔仁大學歷史系舉辦之第18屆文化交流史「閱讀、書寫與訊息傳遞」,2022年11月4日。
  16. “IHP & French Scholars in Republican China,”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Directions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Asia—Celebrating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FEO and Academia Sinica,” held in IHP, Academia Sinica, Taipei, 2023.5.17-18.
  17. 〈從教會到清宮:晚清北京北堂博物館始末與社會效應〉,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24年4月22日。
  18. “From Traditional Humanities to Emerging Museum Studies: The Choices Faced by the Female Scholar Zeng Zhaoyu (1909-1964)〉”,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Women Historians around the World, 1860-1960” workshop 早期女性史家工作坊,2024年9月3-4日。
他類論文
  1. 〈電腦是書籍的墳墓?——閱讀「閱讀史」〉,《中國時報》,1995.07.27,〈開卷版〉。
  2. 〈也讓平民百姓說句話〉,《中國時報》,1995.08.10,〈開卷版〉。
  3. 〈一百篇拍不成電影的名家劇本結集出書:「落選」劇本驚艷記〉,《中國時報》,1995.10.05,〈開卷版〉。
  4. 〈「法閒」是有歷史的:史家寇班出書回溯「休閒」百年史〉,《中國時報》,1996.03.14,〈開卷版〉。
  5. 〈尋找男女時代新貌〉,《中國時報》,1996.04.11,〈開卷版〉。
  6. 〈這條工路怎麼走?〉,《中國時報》,1996.05.23,〈開卷版〉。
  7. 〈現代,無可取代〉,《中國時報》,1996.07.04,〈開卷版〉。
  8. 〈中古史專家個人學術生涯訪談結集出書:勒果夫說自己的歷史〉,《中國時報》,1996.09.26,〈開卷版〉。
  9. 〈法國重彈「國族」調?立國者克勞維斯受洗紀念舉行盛大慶典〉,《中國時報》,1996.10.03,〈開卷版〉。
  10. 〈進入人類學前先熱身:人類學者古迪訪談錄提供田野心得〉,《中國時報》,1996.10.31,〈開卷版〉。
  11. 〈《超現實主義字典》內容、編輯手法別出心裁,恍如超現實探險之旅〉,《中國時報》,1996.12.12,〈開卷版〉。
  12. 〈離鄉人之沈思〉,《中國時報》,1997.02.20,〈開卷版〉。
  13. 〈正確解讀戀愛中的西蒙波娃〉,《中國時報》,1997.04.17,〈開卷版〉。
  14. 〈史家傅黑之死〉,《中國時報》,1997.08.21,〈開卷版〉。
  15. 〈把社會學還給社會:布迪俄以暢銷新書傳達改革理念〉,《中國時報》,1998.06.11,〈開卷版〉。
  16. 〈世紀末重審共產主義〉,《中國時報》,1998.09.10,〈開卷版〉。
  17. 〈沙特復活記〉,《中國時報》,2000.03.16,〈開卷版〉。
  18. 〈永誌難忘〉,序文收於《明日的記憶: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子計畫二「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98年度成果發表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0)。
  19. 〈台灣原生藝術——林淵作品數位典藏成果集序〉,邊瑞芬編,《台灣原生藝術——林淵作品數位典藏成果集》(彰化:大葉大學,2012)。
  20. 〈已然是傳奇〉,序文收於《數位傳奇: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子計畫二「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100年度成果發表專刊》(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
  21. 〈全民的數位島嶼〉,序文收於薛宜真、林定立編,《數位島嶼.台灣拼圖:368鄉鎮市區全記錄》(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
  22. 勒果夫與另一個中世紀──悼念一位史學巨人〉,「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4.5.9。
  23. 柳暗花明又一村〉,《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3 (2014.6):119-122。
  24. 法國歷史系畢業生從事何種職業?〉,「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6.3.11。
  25. 法國學術類檔案的彙整與利用〉,「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6.16。
  26. 參與《科學人》雜誌「中央研究院—挑戰卓越」專輯報導:〈探索被遺忘的博物館:重現近代中國自然史研究網絡〉,《科學人》188 (2017.10)。
  27. 法國史家阿多格談歷史性運作機制〉,刊登於「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9.4.5。
  28. 人畜共生〉,刊登於「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0.4.10。
  29. 獵奇收藏家收納的世界奇觀: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刊登於「轉角國際」網站,2021.12.3。
  30. 終於和黑奴再相逢的漢斯‧史隆:《蒐藏全世界》〉,刊登於「MPlus+」網站,2021.12.11。
  31. 從動物史學到環大洋研究:微觀與巨觀的對話〉,刊登於「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2.3.25。
  32. 法國臺灣學先驅于雅樂及其協力者:兼作臺灣早期影像的幾點考證〉,刊登於「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3.9.22。
學術書評
  1. 〈Jacques Revel ed., Jeux d'echelles: La micro-analyse a l'experience(比例尺之運用:實驗下的微觀分析)〉,《新史學》12.3 (2001):199-207。
  2. “評 Olivier Mbabia, La Chine en Afrique,”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臺灣人類學刊)10.2 (2012):205-207。
  3.  “Book Review: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 VI, Bi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Part 4, Traditional Botany: An Ethnobotanical Approach. By Georges Métailié.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6.1 (January 2019): 64-66.
翻譯
  1. 戴麗娟、郭維雄、葉曉芍合譯,Anne Distel著,《雷諾瓦:必須美化》(Renoir: il faut embellir)(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7)。
  2. 戴麗娟譯,〈林亨特:從法國大革命到女性主義革命〉(Lynn Hunt,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à la révolution féministe),收於陳建守主編,《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臺北:時英出版社,2008),頁377-411。
  3. 戴麗娟譯,Pierre Nora主編,《記憶所繫之處》(Les Lieux de mémoire)(臺北:行人出版社,2012)。

學歷: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博士

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2002.9-2010.1)、長聘副研究員 (2010.1-2020.5)、研究員 (2020.5- )
本所副所長 (2021.9-2023.2)
本所世界史研究室召集人 (2009.11-2013.2)
本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15.10-2019.2)
本院數位文化中心副召集人 (2020.1.1-2025.12.31)

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專任博士後研究 (2001.7-2002.9),兼任研究員 (2002.10-2003.3) 
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子計畫二「典藏成果展示與宣傳計畫」主持人 (2005-2006)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合聘助理教授 (2005.9-2007.6) 
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分項一「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子計畫二「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主持人 (2008-2013)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8.9-2010.7)
蔣經國基金會歐洲地區諮議委員 (2016- )
國科會(科技部)人文司歷史學門召集人 (2021.1.1-2023.12.31)
國科會(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2021.1.1-2023.12.31)
臺大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心諮詢委員 (2021.1.1-2024.12.31)
教育部諮詢委員 (2023-2025)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保存價值鑑定委員會」委員 (2023-2025)
臺南市文化局「歷史名人紀念審議小組」委員 (2023-2024)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管理審議委員會委員 (2024.1.1-2025.12.31)

《古今論衡》編輯委員 (2003.1.1-12.31)
《新史學》編輯委員 (2012.1.1-2013.12.31) (2018) (2021),主編 (2022)
《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 (2012.8.1-2014.7.31) (2024.8.1-2026.7.31)
本所《集刊》編輯委員會秘書 (2013.8.1-2014.7.31),編輯委員 (2015.10-2019.2) (2019.8-2019.12) (2021.9-2023.2)
《博物館與文化》編輯委員 (2016.1.1-2017.12.31) 
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編輯委員 (2021-2023)

  1. 法國國家圖書館「文化專業計畫」(Programme Profession Culture) 獎助學者 (2008)
  2.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09)
  3. 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2009)
  4. 法文專書《歷經殖民科學運動與解放殖民運動的法國人類學,1880-1960》(L'anthropologie française entre sciences coloniales et décolonisation (1880-1960))獲法國海外科學研究院之Luc Durand-Réville獎 (2011)
  5. 法文翻譯計畫「記憶所繫之處」獲法國文化部國立書籍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ivre)之譯者獎助 (2011)
  6. 國科會專題計畫「達爾文主義在法國:以自然史學家及體質人類學家為焦點的調查」獲選為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獎助 (2011)
  7. 翻譯作品《記憶所繫之處》獲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出版補助計畫」支持 (2012)
  8. 國科會102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3)
  9.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獎助 (2014-2015)
  10. 中央研究院105年度前瞻計畫補助 (2016.1-2020.12)
  11. 期刊論文獲選為中研院109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2021)
  12. 中央研究院深耕計畫獎助 (2025-2029)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