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研究人員

大頭照

鄭雅如 Ya-ju Cheng

副研究員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研究領域

中國中古女性史、社會文化史

鄭雅如,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中國中古女性史、社會文化史。擅長從人倫與性別角度考察中古政治與社會。從男性、女性的倫理角色細緻討論上層社會的生活與文化,以及家族倫理與政治社會秩序的建構;亦曾探討性別文化與官僚制度、權力爭逐、歷史書寫之間的角力互動。關心時代框架如何影響人們的生存處境,人們又如何可能與制度共謀、協商,或挪用、挑戰制度來改變現狀;期盼研究能與現實關懷結合,不只瞭解過去,也啟發現在。著有專書《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論文〈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唐代前期預政女性身分的官僚化——從上官婉兒墓誌談起〉、〈唐代士族女兒與家族光榮——從天寶四年〈陳照墓誌〉談起〉等。

學位論文
  1. 《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2. 《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專書
  1. 《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修訂收入「古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簡體字版,修訂並增添新序(南京:鳳凰出版社,2021.9)。
  2. 《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1)。
期刊論文
  1. 〈「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陶淵明的贈答詩〉,《漢學研究》22.2 (2004):35-59。
  2. 韋契義墓誌銘釋讀——兼論唐人的孝道意識〉,《早期中國史研究》1 (2009.7):63-80。
  3. 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44 (2009.12):43-91。
  4. 〈「中央化」之後——唐代范陽盧氏大房寶素系的居住形態與遷移〉,《早期中國史研究》2.2 (2010.12):1-65。
  5. 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早期中國史研究》4.1 (2012.6):111-145。
  6. 唐代前期預政女性身分的官僚化——從上官婉兒墓誌談起〉,《中國史學》(東京:中國史學會)24 (2014.10):87-102。
  7. 唐代士族女兒與家族光榮——從天寶四年〈陳照墓誌〉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7.1 (2016.3):1-65。
  8. 理想人生的新向度——北朝隋代在家女性墓誌中的信仰描述〉,《早期中國史研究》10.1 (2018.6):1-90。
  9. 〈《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一)〈釋超達傳〉、〈釋慧達傳〉〉,《古今論衡》31 (2018.10):145-164。
  10. 漢制與胡風:重探北魏的「皇后」、「皇太后」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0.1 (2019.3):1-76。
  11. 鄭雅如著,陳蕾譯,伊集院葉子補譯,〈唐代前期の女性の政治参与と身分の官僚化——上官婉兒墓誌を中心に——〉,《専修史学》68號(東京,2020.3):14-49。原題〈唐代前期預政女性身分的官僚化——從上官婉兒墓誌談起〉,發表於《中國史學》24 (2014.10):87-102。
  12. 〈《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五).〈釋法朗傳〉〉,《古今論衡》35 (2020.12):181-190。
  13. 〈《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十).〈釋慧重傳〉、〈釋寶積傳〉〉,《古今論衡》41 (2023):160-172。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135-190。
  2. 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臺大歷史學報》44 (2009.12):43-91。審查、修訂後收入甘懷真主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185-229。
  3. 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十一集(新北:稻鄉出版社,2014.10),頁7-40。(原刊於《早期中國史研究》4.1 (2012.6):111-145。〔修訂版增加六千餘字〕)
  4. 〈大事未畢——唐代仕宦家庭的葬親遷延〉,《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2014),頁141-164。
  5. 〈唐代前期預政女性身分的官僚化——從上官婉兒墓誌談起〉,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十二集(新北:稻鄉出版社,2017.2),頁63-93。原刊於《中國史學》(東京:中國史學會)24 (2014.10)。
  6. 胡漢交錯:北魏鮮卑諸王婚姻制度與文化辨析〉,收入鄭阿財、汪娟主編,《張廣達先生九十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21.5),頁1107-1154。
  7. 鄭雅如著,榊佳子譯,〈北魏の皇后、皇太后——胡漢文化の交流による制度の發展狀況〉,收入伴瀬明美、稲田奈津子、榊佳子、保科季子主編,《東アジアの後宮》(東京:勉誠社,2023.6),頁56-69。
學術會議論文
  1. “The ideas of physical bond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44th Anniversary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October 26-27, 2002).
  2. 〈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史新論‧宗教篇與性別篇」聯合研討會,2007年5月1-3日。
  3. 〈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為中心的考察〉,發表於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主辦,「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湖北:武漢大學,2007年10月19-21日。
  4. 〈從任昉看齊梁士人的交遊風尚與功能〉,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古代東亞的周禮國家:儒教與王權之研究」研究計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中古近代史領域發展計畫」聯合主辦,「中國歷史上的統治階級」研討會,2009年6月13日。
  5. 〈國恩家慶:唐代封贈官員先世的制度化及其意義〉,發表於臺大文學院、臺大中文系、歷史系、中興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聯合主辦,「文化視域的融合——第九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09年9月25-27日。
  6. 〈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以歸葬先塋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0年6月21日。
  7. 〈北朝世俗女性墓誌中的佛教信仰書寫〉,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辦,「古代及中古之女性與法律宗教」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5月11-13日。
  8. 〈北朝世俗女性墓誌中的佛教書寫及其意義〉,發表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六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2012年8月25-27日。
  9. 〈唐代的家與國家——以追贈先世、立廟祭祀為討論中心〉,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計畫: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主辦,「第二次中國古代的政治秩序與制度工作坊」,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12年9月7日。
  10. 〈理想人生的建構與轉折——北朝、隋代在家女性墓誌的佛教信仰描述〉,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2年11月12日。
  11. 〈唐代的女兒與家族光榮——從天寶四年〈陳照墓誌〉談起〉,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5年3月16日。
  12. 〈鮮卑舊俗與北魏前期的皇后、皇太后制度〉,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世界史中的中華婦女」國際學術研討會,「性別、禮制與國族:中國皇后禮儀與東亞世界」論文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7年7月11-14日。
  13. 〈漢制與胡風:重探北魏的「皇后」、「皇太后」制度〉,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7年12月25日。
  14. 〈從多妻到一妻?北魏鮮卑貴族的婚姻型態與嫡庶問題〉,早期中國史研究會2019年夏季合宿會,臺中:逢甲大學,2019年7月2日。
  15. 〈北魏鮮卑諸王婚姻與繼承現象考辨〉,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8年度第18次學術講論會,2019年11月11日。
  16. 〈作為父親的陶淵明:性別、文本與倫理形象建構〉,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戴圓履方:中國歷史中的生活日常」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10月30日。
  17. 〈作為父親的陶淵明:詩文、史傳與形象建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1年度第3次學術講論會,2022年2月14日。
  18. 〈北魏貴族襲爵紛爭的文化情境與多元角力〉,發表於日本JSPS科研費「東アジア諸地域における王室儀礼比較史のための国際的研究基盤の構築」主辦大阪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共同協辦,「魏晉南北朝期の伝統と文化」workshop,大阪: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部人文學研究科,2023年6月3日。
  19. 〈試析北魏襲爵紛爭的文化情境與多元角力〉,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3年度第3次學術講論會,2024年2月26日。
他類論文
  1. 〈男女大不同?淺談性別與文化〉,《總監月刊(扶輪社3520地區)》2001.6:11-14。
  2. 消失的「多桑」——戰後臺灣歷史記憶的斷裂、掩蓋與重塑〉,「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4.8.8。
  3. 戰後初期原住民菁英的民族自救:Losin Watan與Watan Tanga的故事〉,「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5.8.28。
  4. 昨日當我年輕時〉,「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8.11。
  5. 後武曌時代的天空〉,「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9.1.25。
  6. 以母之名〉,「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0.10.9。
  7. 文化交會的樣態:北魏鮮卑諸王婚姻現象辨析〉,「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1.9.24。
資料彙編
  1. 〈身體史文獻書目〉,李建民教授、栗山茂久教授主持,「醫學與身體感的歷史」研究計畫成果,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2002。
學術書評
  1. 評介Keith Nathaniel Knapp, Selfless Offspring: Filial Children and Social Order in Medieval China〉,《新史學》17.2 (2006):237-250。
  2. 評介《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 (2011.12):289-298。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
本所研究助理 (2007.6-2011.7),助研究員 (2011.7-2019.4.9),副研究員 (2019.4.10- )
本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21.3- )
《古今論衡》編輯委員 (2014.11- )
《早期中國史研究》編輯委員 (2015.1-12),主編 (2016.1-12)  (2019.1-12)
《新史學》編輯委員 (2018.3-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 (2019.5.1- )
本所編輯出版部秘書(2019.5-2021.2)
早期中國史研究會常委會召集人 (2024.1.1- )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2017)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