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研究人員

大頭照

陳雯怡 Wen-yi Chen

副研究員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研究領域

宋元社會文化史

陳雯怡在臺大歷史系取得碩士學位,論文為《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由聯經出版。畢業後進入史語所工作。後於哈佛東亞系取得博士學位,論文“Networks,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承續著碩士論文對南宋書院以及博士論文對元代士人論述模式的探討,目前以士人文化為中心,從宋元間的延續與變化思考宋金元明轉折的議題。無論是師友淵源、去思碑頌、隱逸傳記或詩卷總集,這些研究共同的關注是宋元時期的士人社群,特別是這個群體的社會網絡與文化秩序。由「文體」觀察人際互動之形式及結果,從「意識框架」理解士人的行為與文化表現,復從士人的文化回應探討蒙元體制的結構性影響。將「交游文化」視為元代士人在承繼宋代士人社會的基礎上,因應蒙元體制而發展的核心特質。

學位論文
  1. 《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2. “Networks,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專書
  1. 《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期刊論文
  1. 〈「吾婺文獻之懿」——元代一個鄉里傳統的建構及其意義〉,《新史學》20.2 (2009.6):43-114。
  2. 〈從朝廷到地方——元代去思碑的大盛與應用場域的轉移〉,《臺大歷史學報》54 (2014.12):47-122。
  3. 〈從去思碑到言行錄——元代士人的政績頌揚、交游文化與身分形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6.1 (2015.3):1-52。
  4. 〈由「詩卷」到「總集」——元代士人交遊的文化表現〉,《臺大歷史學報》58 (2016):47-104。
  5. “When Literati Beg: Informal, Voluntary, and Collective Support in Song and Yuan Presentation Prefaces,”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48 (2019): 139-171.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從「以書為本位」到「歷史問題」的探索——陳述在史語所時期學術發展〉,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495-531。
  2. 〈元代書院與士人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7),頁199-266。
  3. 〈「承道」論述與「求道」傳記︰宋代「師友淵源」概念的發展與表現〉,收入柳立言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11),頁221-286。
  4. 陳雯怡著,櫻井智美訳,〈大隠は「士」に隠る─「元史‧隠逸伝」に見る元代の隠逸〉,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編,《中国伝统社会への視角——宋代史研究会研究報告第10集》(東京都︰汲古書院,2015),頁331-374。
學術會議論文
  1. “The Rise of Localism? – The Construction of a 'Wu Tradition' in the Yuan Dynasty” (paper presented at 5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pril, 2005).
  2. “Writing as a Reference –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Preface (xu序)” in the Yuan Dynasty,”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17日。
  3. “Social Writings from the Song and Yuan: The Recipients of Prefaces by Jizhou and Mingzhou Writers” (paper presented at Prosopography of Middle Period China: Using the Database, Warwick University, December 13-16, 2007).
  4. “A Dynastic Locale: The Guanzhong Tradition and the Civil Order of the Yu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ocal and Transregional Dynamics in Chinese History, 960-1911,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May 12-14, 2008).
  5. “元代傳記與CBDB設計” (paper presented at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ographical Databases for China's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USA, November 21-23, 2008).
  6. 〈元代去思碑的政治意涵〉,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新政治史研究的展望」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8月26-28日。
  7. 〈元代書院與士人文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98年度第十三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年9月7日。
  8. 〈從主司制到至公之道——唐宋之際貢舉制度性質之轉換〉,報告於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主辦,「第五屆應用科舉史學」研討會,2009年12月21日。
  9. 〈CBDB與元代社會人際網絡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 (CBDB) 暨唐宋元明清史研究」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年4月6-8日。
  10. 〈歌功頌德——元代去思碑的政治文化意義〉,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1年度第十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5月28日。
  11. 〈「師道」與「承道」:宋代「師友淵源」概念的兩個思想淵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場次:「近世中國的轉捩點——科舉與教育上的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6月20-22日。
  12. “Writing For Help: Informal Voluntary Collective Support among Song and Yuan Literati” (paper present at 19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Paris, September 5-8, 2012).
  13. “Yuan Academies and Neo-Confucianism” (paper present at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3 Annual Conference, San Diego, March 21-24, 2013).
  14. 〈宋元時期的「隱逸政治」與「隱逸文化」——以對《宋史》與《元史》〈隱逸傳〉的初步分析為例〉,發表於「日本宋代史研究會夏合宿」,日本:伊東,2013年8月26-28日。
  15. 〈大隱隱於「士」?——《元史‧隱逸傳》中的元代隱逸〉,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3學年度第十九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11月24日。
  16. 〈由詩卷到總集——元代士人的社會網絡與交遊文化〉,發表於「游於藝:十一至十四世紀士人的文化活動與人際網絡」國際學術研討會,林口長庚大學,2015年6月12-14日。
  17. “When Confucian Scholars Beg: Informal, Voluntary, Collective Support in Song and Yuan Literati “Prefaces””,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6學年度第十三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9月4日。
  18.  “When Confucian Scholars Beg: Informal, Voluntary, Collective Support in Song and Yuan Literati “Prefaces”” (paper present at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iddle Period Chinese Humanities, Leiden, 2017).
  19. 〈以「思」為「名」——元代去思碑中的「記憶」〉,報告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文學記憶讀書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11月1日。
  20. 〈把元朝送進歷史的人——明初修《元史》的元代遺逸〉,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8學年度第十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年5月20日。
  21. 〈地域、網絡、士人:宋元交替到元明交替的徽州〉,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0年度第十九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年12月13日。
  22. “The Yuan-Ming Transition from a Local Angle: Zhao Pang in Huizhou” (paper present at Stuck in the Middle? The Third Middle Period China Humanities Conference (220-1600), Yale, June 22-25, 2023.
  23. 〈朝代的斷裂、知識的延續?——對元刻《太學重新增修决科截江網》的初步分析〉,發表於「國際東亞文獻研究學會2023年研討會」,韓國忠州:韓國交通大學東亞所,2023年8月26日。
  24. 〈地域視角的時代變動——元明之際徽州的趙汸〉,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12年度第十九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3年12月11日。
學術書評
  1. 〈袁征著《宋代教育》及苗春德主編《宋代教育》〉,《新史學》4.4 (1993.12):195-205。
  2. 〈Review of 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 by John W. Chaffee〉,《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 (1996):325-327。
  3. 〈評Dieter Kuhn,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The So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漢學研究》28.2 (2010.6):403-409。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現職:
本所副研究員 (2017.3- )
本所歷史學門召集人 (2023.6- )

經歷:
本所編輯出版部秘書 (2017.3-2019.4; 2021.3-2023.6)
本所研究助理 (1996.7-2009.4),助研究員 (2009.4-2017.3)

Achilles Fang Prize for best dissertation in the East Asian humanities,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Harvard 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 (2019-2020)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