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林素清 Su-ching Lin

研究員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研究領域

戰國文字、簡牘文字

學位論文
  1. 《先秦古璽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2. 《戰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專書
  1. 《國史鏡原》上、下(與周鳳五、龔鵬程合編著)(臺北:時報出版社,1986.7)。
  2. 《篆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
  3. 《居延漢簡補編》(與蕭璠、邢義田、劉增貴先生同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專刊,1998)。
  4. 《古文字學論文集》(與周鳳五合編著)(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8)。
  5. 《書寫的誕生專輯:漢字的起源、發展及應用研究》(臺北: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1)。
  6. 簡牘整理小組編(邢義田、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劉欣寧),《居延漢簡(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12)。
  7. 簡牘整理小組編(邢義田、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劉欣寧),《居延漢簡(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12)。
  8. 簡牘整理小組編(邢義田、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劉欣寧),《居延漢簡(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12)。
  9. 簡牘整理小組編(邢義田、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劉欣寧),《居延漢簡(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11)。
  10. 《篆刻的雕琢》(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07)。
論文
  1. 〈論先秦文字中的「=」符〉,《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4(1985.12):801-826。
  2. 〈談戰國文字的簡化現象〉,《大陸雜誌》72.5(1986.5):19-30。
  3. 〈「旋風葉是什麼」有問題〉,《國文天地》2.8(1987.1):51-54。
  4. 〈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1(1987.3):209-252。
  5. 〈蒼頡篇研究〉,《漢學研究》5.1(1987.6):53-74。
  6. 〈論戰國文字的增繁現象〉,《中國文字》新13(1990):21-44。
  7. 〈古璽文編補正〉,《金祥恒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金祥恆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編輯小組,1990),頁99-122。
  8. 〈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1990.3):29-75。
  9. 〈兩漢鏡銘所見吉語研究〉,《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161-188。
  10. 〈兩漢鏡銘初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2(1993.5):325-370。
  11. 〈十二種鏡錄釋文校補〉,《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頁269-292。
  12. 〈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4(1995.12):1103-1127。
  13. 〈從包山楚簡紀年材料論楚曆〉,《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四,1997),頁1099-1121。
  14. 〈居延漢簡補編識小二則〉,收入《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九,1998),頁58-65。
  15. 〈居延漢簡所見用印制度雜考〉,《中國文字》新24(1998.12):147-172。
  16. 〈古璽叢考〉,《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頁161-173。
  17. 〈兩漢鏡銘彙編〉,《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頁235-312。
  18. 〈郭店竹簡編序復原研究〉(與周鳳五合作),《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1999.10):55-58。
  19. 〈永光二年予候長鄭赦寧冊及相關問題〉,《中國文字》新25(1999.12):211-232。
  20. 〈楚璽叢考之一:談田字格官璽〉,《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研討會於2000年3月8-1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
  21. 〈語叢四箋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頁389-397。研討會於1999年10月15-18日在武漢大學召開。
  22. 〈古文字學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2000),頁455-467。
  23. 〈楚簡文字綜論〉,《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145-157。「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於2000年6月29至7月1日在南港中央研究院召開。
  24. 〈利用出土戰國楚竹書資料檢討《尚書》異文及相關問題〉,《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臺北學生書局,2002),頁79-100。
  25. 〈郭店竹簡六德文字新考〉,《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2002),頁12-15。又收入《語言文字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頁12-15。
  26. 〈簡牘符號試論——從楚簡上的符號談起〉,《第一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3),頁93-108。「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於1999年12月召開。
  27. 〈釋吝-兼論楚簡的用字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2(2003.6):293-305。
  28. 〈重編郭店楚簡《六德》〉,《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頁72-77。
  29. 〈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上海:上海大學,2004),頁83-96。「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2年7月在上海大學召開。
  30. 〈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新考〉,《上博館藏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頁196-212。
  31. 〈上博楚竹書(二)「民之父母」幾個疑難字的釋讀〉,《上博館藏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頁230-235。
  32. 〈中國古文字結構所顯示的空間概念〉,《中國的視覺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法國:巴黎東方語言研究所出版,2005年11月),頁243-253。
  33. 〈上博四《內禮》篇重探〉,《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153-160。
  34. 〈說憖〉,《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511-528。「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6年9月22-24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35. 〈讀《容成氏》劄記〉,《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243-248。
  36. 〈讀《季康子問於孔子》與《弟子問》札記〉,收於《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頁46-51。
  37. 〈上博《曹沫之陣》考釋二則〉,《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頁68-69。
  38. 〈關於上博四《昭王與龔之雎》簡十的補字問題〉,收於王守常、徐瑾編,《龐樸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17-119。
  39. 〈《競公瘧》簡文考釋二則〉,《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2009),頁293-310。
  40. 〈出土漢簡《蒼頡篇》研究〉,《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年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11),頁131-156。會議於2010年3月20日在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召開。
  41. 〈談戰國文字的特殊形構——承繼與創新〉,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出土材料與新視野》(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0月),頁501-526。會議於2012年6月20-22日在中研院史語所召開。
  42. 〈秦簡《為吏之道》與《為吏治官及黔首》研究〉,《簡帛》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頁279-308。
  43. 〈談出土典籍與傳世文獻對讀問題──以《上博七‧武王踐阼》為例〉,周鳳五編,《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頁491-509。
  44. 〈兩漢鏡銘書體研究〉,收入清華大學漢鏡文化研究課題組編,《漢鏡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頁386-407。
  45. 〈從兩漢鏡銘談漢人的祝願文化與吉語〉,收入清華大學漢鏡文化研究課題組編,《漢鏡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頁465-487。
  46. 〈幾種鏡銘誤釋舉例〉,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中心編,《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2月),413-422頁。
  47. 〈清華簡文字考釋二則〉,《清華簡研究》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230-234。
  48. 簡牘整理小組(邢義田、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劉欣寧)合撰,〈校讀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新收獲(民國102.3-103.7)〉,《古今論衡》28 (2015):15-88。(本文由邢義田執筆)
  49. 〈從〈內禮〉、〈昔者君老〉、〈為吏之道〉等簡看儒家的忠孝觀〉,收進《簡帛思想文獻研究:個案與方法》(東方出版社,2016.12),頁485-509頁。
  50. 〈古漢語的謙詞與委婉語——以上博館藏竹簡為例〉,《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先生八十壽誕紀念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6),頁253-262。
會議論文
  1. 〈古璽叢考〉,「第一屆古文字學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1990年。
  2. 〈兩漢鏡銘字體概論〉,「第二屆古文字學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1991年。
  3. 〈讀包山楚簡札記〉,「第九屆中國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1992年。
  4. 〈簡牘符號試論——從楚簡上的符號談起〉,「第一屆簡帛學術研討會」,臺北:文化大學,1999年。
  5. 〈楚璽叢考之一:談楚田字格官璽〉,「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
  6. 〈楚簡文字雜識〉,「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暨長沙吳簡國際學術研討會」,長沙,2001年8月16-19日。
  7. 〈郭店竹簡〈六德〉文字新考〉,「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香港大學,2002年3月11-14日。
  8. 〈從吝與文——兼論〈孔子詩論〉簡的文字現象〉,北京清華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合辦「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研討會——以上博簡為中心」,北京:清華大學,2002年3月30日-4月2日。
  9. 〈郭店‧上博〈緇衣〉簡字體之比較研究〉,發表於「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學術研討會」,上海:上海大學,2002年7月28-30日。
  10. 〈談古文字的區別符號〉,發表於「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臺北,2002年12月20-21日。
  11. 〈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釋讀〉,發表於「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2003年4月23日。
  12. 〈釋「匱」——兼及《內禮》新釋與重編〉,收入《南山論學集——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頁18-23。
  13. 〈上博館藏簡互證〉,收入《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2006),頁153-160。「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06年9月15-16日在臺北國家圖書館召開。
  14. 〈上博五《季康子問於孔子》等篇研究〉,於「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哈佛大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合辦),武漢:武漢大學,2006年6月25-30日。
  15. 〈《容成氏》劄記〉,於「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發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臺灣大學中文系、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聯合主辦),武漢:武漢大學,2006年11月8-10日。
  16. 〈楚簡文字叢釋〉,於「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十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06年11月12-15日。
  17. 〈《淮南‧繆稱》引《易》考〉,於「第四屆海峽兩岸傳統與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發表,天水,2006年10月4-6日。
  18. 〈《容成氏》簡十四「免笠植耨萐藉而坐」試解〉,「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2007年11月10-11日。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12月),頁579-586。
  19. 〈以戰國楚簡校讀《說文解字》段注〉,收於《第四屆國際暨第九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8年6月6-7日,頁223-232。
  20. 〈《容成氏》「其德純清」考釋——研究方法的反省〉,「經典的再生(二)——出土文獻方法研討會」(國科會人文中心主辦),臺北:臺灣大學,2008年3月29-30日。
  21. 〈《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史律》讀後〉,「2008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年10月31日-11月2日。
  22. 〈《上博藏楚竹書》稱謂語研究〉,「第二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12月12-14日。
  23. 〈談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篇的幾個問題〉,「第一屆文字文本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9年10月9-10日。
  24. 〈上博簡所見君臣稱謂語〉,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子計畫」主辦「第一屆新出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30-31日。
  25. 〈《孔子詩論》簡文釋讀及相關問題研究〉,「楚簡專題:出土文獻與古代中國文化的再評價」研討會(A Bamboo Event: Re-evaluating Early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Excavated Texts),美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歷史系,2010年5月17-19日。
  26.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的簡序及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五周年暨馮其庸先生從教六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10月16-18日。
  27. 〈許慎《說文》古文對釋讀戰國文字的貢獻〉,「第二屆許慎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河南省漯河,2010年10月26-28日。
  28.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研究〉,「簡帛文哲資料研讀會」發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年11月6日。
  29. 〈嶽麓書院藏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初步研究〉,「2010年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成果發表暨全國簡帛資料研討會」發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年12月4日。
  30. 〈銅鏡研究的學術意義〉,發表於台灣大學主辦「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發展與轉化研究計畫」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習營」,2010年12月25-26日。
  31. 〈關於《為吏之道》的幾種版本〉,發表於上海大學主辦「記憶與文本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月5-8日。
  32. 〈出土資料所見『吉語』研究〉,發表於「2010年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011年1月17-21日。
  33. 〈漢重圈銘文鏡鏡銘字體的特色〉,發表於北京清華大學百年校慶,2011年4月18日。
  34. 〈談出土典籍與傳世文獻對讀問題——以《上博七‧武王踐祚》為例〉,發表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主辦「機遇與挑戰: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28-30日。
  35. 〈《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簡文探析〉,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26-27日。
  36. 〈上博藏簡《顏淵問於孔子》文字釋讀的幾個問題〉,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出土簡帛學術研討會」,2011年12月10日。
  37.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命》研究〉,發表於靜宜大學主辦「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6月2日。收入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字學會主編,《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新北市:聖環圖書,2013),頁319-334。
  38. 〈漢鏡銘內容與字體〉,發表於北京清華大學主辦「漢鏡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6月4-5日。
  39. 〈從簡帛文獻資料談儒道的敬慎思想〉,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簡帛文獻對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啟示國際研討會」,2012年6月28-30日。
  40. 〈秦簡《為吏之道》與《為吏治官及黔首》研究〉,發表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12——秦簡牘研究」會議,2012年11月17-19日。
  41. 〈從鏡銘整理的重要性談起〉論文,發表於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宜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中國宜興‧古代銅鏡學術研討會」,2013年4月12-14日。
  42. 〈古漢語的謙詞與委婉語──以上博館藏楚竹書為例〉,發表於北京清華大學主辦「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6月17-18日。
  43. 〈幾種鏡銘誤釋舉例〉,發表於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中心主辦「紀念何琳儀先生誕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1-3日。
  44. 〈清華簡考釋二則〉,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清華簡與《詩經》研究」國際論壇,2013年11月1-3日。
  45. 〈出土資料所見古語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2013年11月22-24日。
  46. 〈上博《吳命》簡的釋讀及相關問題探討〉,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經典研讀班補助計畫「出土文獻及先秦典籍研讀班」,於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發表,2014年11月28日。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

現職:本所兼任研究員 (2017.2- )

經歷:
本所副研究員 (1985.2-1996.7),本所研究員 (1996.8-2017.1)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講師(1982.8-1983.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合聘教授(1996.8-1997.7)
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客座校授(2004.9-2004.12)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合聘教授 (2005.8-2010.7)
本所文字學組代主任 (1991.4-1993.12), 本所文字學組主任 (1998.4-2001.3)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