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研究技術人員

大頭照

林淑芬 Shu-fen Lin

研究副技師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博士

研究領域

環境考古學及科技考古學研究;協助器物及土壤分析

本人原為地質學專長,因緣際會進入史語所考古學領域。自然與人文本不相悖,本人選擇科技考古和環境考古作為研究主題,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手段進行人文主題研究。因負責本所科技考古實驗室,陶瓷科技考古是我的工作重點之一,過去也曾針對臺灣史前石材進行探究,發表〈史前石器中西瓜石石材的岩石名稱研究——兼論臺灣的史前變質火山岩石材〉,另外也利用花粉化石進行古環境重建,發表〈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淇武蘭史前人群與自然環境〉、 “A palynological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prehistoric settlement in the Ilan Plain, northeastern Taiwan” 等文,近年研究興趣更延伸至大氣科學,發表〈宜蘭地區秋季共伴豪雨與聖嬰- 南方震盪的遙相關〉,試圖結合近代儀器觀測與古代氣候災害紀錄,思考環境變遷在人類文明發展上可能扮演的角色。

學位論文
  1. 《由孢粉紀錄看宜蘭平原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史前文化發展之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
期刊論文
  1. Teh-Quei Lee, Sue-Fen Lin, Han-Chiang Chou, 1999, "Preliminary magnetic study of the Quaternary red-soil bed on Linkou Terrace, northern Taiwan,"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cnic Sciences 10.4 (1999): 763-776.
  2. Shu-Fen Lin , Ping-Mei Liew , Tzu-Hua Lai, 2004, "Late Holocene pollen sequence of the Ilan Plain, northeastern Taiwan, and its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implications,"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15.2 (2004): 221-237.
  3. 林淑芬、劉平妹、賴慈華,〈由武淵井的孢粉紀錄推估宜蘭平原晚全新世的濕潤期及其古季風意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 17 (2004) :107-128
  4. 〈從孢粉話滄桑〉,《地質》24.3 (2005):60-67 。
  5. Shu-Fen Lin, Tseng-Chieng Huang, Ping-Mei Liew , Su-Hwa Chen, 2006, "A palynological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prehistoric settlement in the Ilan Plain, Northeastern Taiwan,"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16 (2006): 127-138. 
  6. 〈由地下孢粉記錄看宜蘭最近 4200 年來的自然環境變化〉,《宜蘭文獻雜誌》75/76(2007):247-262。
  7. 〈宜蘭淇武蘭遺址的孢粉分析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20(2007):1-22。
  8. 林淑芬、屈慧麗、鄭建文,〈史前石器中西瓜石石材的岩石名稱研究—兼論台灣的史前變質火山岩石材〉,《田野考古》16.2 (2013):29-51。
  9. Huang JJ, Huh CA, Wei KY, L. Lowemark, Lin SF, Liao WH, Yang TN, Song SR, and Lee MY (2016) “Disentangl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ignals in lacustrine records: an example from the Ilan Plain, NE Taiwan”,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4, 1-12.
  10. 〈宜蘭地區秋季共伴豪雨與聖嬰-南方震盪的遙相關〉,《大氣科學》46(1):37-70,2018.3。
  11. 〈粉有魅力:花粉化石在古環境研究上的應用〉,《地質》37(4):63-66,2018.12。
  12. 〈大地脈動下的宜蘭史前先民〉,《地質》38(4):66-70,2019.12。
  13.  林淑芬、陳添財、李德貴,〈台灣兩千年前聖嬰-南方震盪活動的證據〉,《西太平洋地質科學》第19卷(2019),第1-34頁。
  14. 林淑芬、王仁君、臧振華,〈澎湖群島史前陶片的岩象學分析及源區研究〉,《臺灣考古學報》1(2022):1-36。
  15. Li, K.Y., C. Hsiao, S.C. Yen, C.Y. Hung, Y.Z. Lin, S.W. Jheng, P.J. Yu, M.H. Hwang, G.J. Weng, K.L. Chen, S.F. Lin, S.W. Chang, Y. Wang, Y.T. Ju, 2023, “Phylogenetic divergence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oscillations and topology illustrates the dispersal history of Formosan sambar deer (Rusa unicolor swinhoii) in Taiwan,”Mammal Research, 68 (2023): 283-294, https://doi.org/10.1007/s13364-023-00682-6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劉益昌主編,《台灣史前史專論》,(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5),頁319-345。
  2. 林淑芬、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淇武蘭史前人群與自然環境〉,李素月、許美智編《探溯淇武蘭─「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文獻叢刊35],(宜蘭縣史館,2012),頁31 -59 。
  3. 〈臺灣史前居民的聚落選址與環境認知:以宜蘭平原為例〉,郭素秋主編,《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臺灣原住民農業生態:由史前到現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頁117-139。
會議論文
  1. 〈臺灣北部紅壤之磁感率及其土壤成因探討〉,「臺灣之第四紀」第七次研討會,1998 。(與李德貴合著)
  2. 〈由孢粉記錄看芝山岩遺址在六千多年來的古環境變化〉,「臺灣之第四紀」第八次研討會暨亞洲古環境變遷計劃成果發表會,2000。(與劉平妹、黃士強、劉聰桂合著)
  3. 〈臺南縣右先方遺址玉器初步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錢憲和教授、羅煥記教授榮退研討會,2002。(與朱正宜、臧振華、李匡悌合著)
  4. 〈由龍德井的孢粉記錄看宜蘭平原 近 4000 年來的古環境變化〉,「臺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 2002 。 ( 與陸挽中、劉平妹合著)
  5. 〈由孢粉紀錄看宜蘭地區最近二千多年來的古環境〉,第十屆「臺灣之第四紀」暨「臺北盆地環境變遷」研討會, 2004。 (與劉平妹、陳有貝、邱水金合著)
  6. 〈宜蘭地區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環境變化事件〉,第十一屆「臺灣之第四紀」研討會,中國地質學會主辦,2006.9.21-22。 ( 與賴慈華、李德貴、魏國彥、宋聖榮、楊天南、陳惠芬合著 )
  7. 〈由花蓮崇德遺址出土陶片之切片分析所得到的新認識〉,「環臺灣地區考古學國際研討會暨2007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2008.5.11。(與劉益昌、王淑津合寫)
  8. "A 1350 year climatic record from Ilan Plain, northeaster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12th International Palynological Congress and 8th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alaeobotany Conference, Bonn, Germany, August 30 – September 5, 2008.
  9. 〈從孢粉分析資料看宜蘭地區古環境和社會文化發展〉,「2008人類學與民族學會年會」,臺灣人類學及民族學會主辦,2008.10.4-5。
  10. 〈台南西寮遺址的古環境初探〉,「2008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09.3.28-29。
  11. 〈古陶燒成溫度的測定:本所實驗室的相關設備與方法介紹〉。「史語所講論會文稿」,2009.12.28。
  12. 〈宜蘭梅花湖沉積物中1400年來的古氣候變化紀錄〉,「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年第二屆年會」,2010.10.2-3。
  13. 〈淇武蘭史前人群與自然環境〉,「宜蘭研究」第九屆學術研討會。(2010.12.18-19)
  14. 〈史前石器中西瓜石石材的岩石名稱和產地研究〉,「2010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2011.5.28-30。
  15. 〈古陶燒成溫度的測定:以淇武蘭遺址出土的主流陶類為例〉,「史語所講論會文稿」,2012.05.14。
  16. 〈淇武蘭遺址出土主流陶類的熱膨脹性質及其燒成溫度研究〉,「2011-2012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與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共同發表),2012.12.01-03。
  17. 〈台灣史前陶彩初探〉,「2014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5.5.1-2。
  18. 林淑芬、郭素秋,〈台北植物園遺址的古環境重建〉,「2016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2017.7.7-8。
  19. 林淑芬、陳添財,〈宜蘭龍潭湖花粉化石紀錄中的人類活動訊號〉,「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1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17.5.10-11。
  20. 簡瑋頤、汪良奇、陳惠芬、林淑芬,〈宜蘭龍潭湖岩芯之矽藻化石研究〉,「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與中華民國地質學會1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17.5.10-11。
  21. Lin, S. F. and T. T. Che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Yilan County and their teleconnection with ENSO activ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ternary and Future Earth,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NTOU), November 14-16, 2017.
  22. Chien, W. Y., L. C. Wang, H. F. Chen, S. F. Lin, “Fossil diatoms of Longtan Lake in Lanyan Plain of NE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ternary and Future Earth,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NTOU), November 14-16, 2017.
  23. 林淑芬、陳添財,〈宜蘭地區在距今2000年前左右到底發生了什麼事?〉,「2018年台灣考古學年會暨會員大會」,臺灣考古學會主辦、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協辦,2018.7.6-7.7。
  24. 〈概觀五千年前台灣島的自然樣貌─史前人類的新樂土!?〉,「大坌坑文化與周邊區域關係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8.11.15。
  25. 林淑芬、王仁君、臧振華,〈澎湖地區出土史前陶片的岩象學研究〉,「七十年在地深耕與發展─人類學系系慶、黃士強教授九秩壽慶暨第二屆考古學年會」,台灣考古學會主辦,2019.06.28-30。
  26. 臺灣史前居民的聚落選址與環境認知─以宜蘭平原為例〉,「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人文生態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主辦,2020.8.11-8.12
  27. 林淑芬、王仁君,〈澎湖群島的陶土調查研究〉,「2020 第三屆臺灣考古學會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20.9.11-9.12。
  28. 林淑芬、陳添財,〈聖嬰發威:論宜蘭兩千年前史前文化斷裂的潛在因素〉,「2020科技部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學門成果發表會議」,科技部人文司人類學及族群研究學門與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主辦,2020.10.31-11.01。
  29. 林淑芬、臧振華、劉益昌、陳光祖,〈十三行遺址出土史前陶片的岩象學研究〉,「2021台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十三行博物館主辦,2021.10.29-10.30。
  30. 林淑芬、陳添財,〈上帝之子(女)在搗蛋:台灣西半部乾旱的潛在因素?〉,「中華民國地質學會與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1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地質學會主辦,2021.11.22-11.23。
  31. 蔡育廷、林淑芬、胡植慶,〈由蓮花池孢粉分析重建台灣東部自晚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與環境變遷與新仙女木期之探討〉,「中華民國地質學會與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111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22.06.07-06.10。
  32. 林淑芬、王仁君,〈澎湖史前夾貝殼砂陶器的燒成溫度研究〉,「2022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主辦,2022.9.24-9.25。
  33. 〈菓葉A遺址出土史前陶片的岩象學及陶土調查研究〉,「2022年度考古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主辦,2023.5.31。
  34. 林淑芬、蔡育廷、朱有田、陳添財、胡植慶,〈太魯閣峽谷是更新世氣候變遷下的生物庇護所─由花粉紀錄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說起〉,「中華民國地質學會與中華民國地球物理學會113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24.5.7-5.8。
  35. 〈地質視角下的臺灣舊石器文化遺留〉,「2024 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灣考古學會主辦,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協辦,2024.8.30-31。
調查研究報告
  1. 劉益昌、林淑芬等,《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基地考古遺址調查計畫結案報告》,國立故宮博物院委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研究報告,2006)。
  2. 劉益昌、郭素秋、林淑芬、林美智,《臺北植物園及南海學園地下遺址之考古探勘專業分析評估計畫》,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委託,2006.12。
  3. 《宜蘭平原中─晚全新世的古環境變遷及其對史前聚落發展之影響》,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末成果報告。NSC96-2412-H-001-006-MY2 (與賴慈華合撰)。
  4. 《史前西瓜石材質石器的岩石學名稱、特性及石材產地研究》,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期末成果報告,2009。(NSC98-2410-H-001-051)
  5. 林淑芬,〈西寮遺址中全新世以來的古環境變遷研究〉,《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西寮遺址搶救發掘工作成果報告書,第二部份:專題研究之拾壹》,交通部公路總局高南區工程處委託,2011。
  6. 林淑芬,《「十三行遺址出土紅褐色夾砂陶的陶土來源及燒成溫度研究」專題研究計畫期末成果報告》,共10頁,國科會補助,2012。
  7. 趙金勇、林淑芬、陸泰隆,《八里到林口海岸地區自更新世以來的地質環境及出水石器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委託,2012。
  8. 《台灣的史前文化發展與古代氣候變遷》,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期末報告,2017。
  9. 《史語所科技考古實驗室史前陶片分析資料整理計畫:(I)北部地區》,2017年度考古計畫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 《史語所科技考古實驗室史前陶片分析資料整理計畫:(II)台南市和澎湖縣》,2018年度考古計畫成果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 〈澎湖史前陶片的陶土源區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36-156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補助,2020。
  12. 〈史語所科技考古實驗室史前陶片分析資料整理計畫:(III)花蓮縣和台東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0年度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01-121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補助,2021。
  13. 〈澎湖史前夾貝殼砂陶片相關問題的再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年度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7-50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補助,2022。
  14. 〈菓葉A遺址出土史前陶片的岩象學及陶土調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度考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36-63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補助,2023。
  15. 《台灣的聖嬰/反聖嬰現象及其對史前文化發展的影響(第2年)》,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MOST 108-2410-H-001-086-MY2,共24頁,2023。
  16. 《氣候、環境與台灣的舊石器文化發展》,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MOST 110-2410-H-001-070-MY2,共25頁,2024.1.31。
其他
  1. 〈記泰國 SPAFA 「考古出土陶器之黏土物質及土壤」訓練課程〉,《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8 (1999):6-10 。
  2. 〈聚落發展與氣候變遷─以蘭陽平原史前為例〉,「2010臺灣考古、歷史與文化資產暑期研習營」文稿,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2010.8.10。
  3. 〈大湖期海進∕海退的新思考〉,「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系列講座」,臺南市文化局主辦,2014.5.1-2。
  4. 〈植物界的小小兵─花粉化石所訴說的古早故事〉,《台大校友雙月刊》101:24-27(2015)。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博士

經歷:
本所技士 (1991.10-2005.12) ,研究助技師 (2005.12-2016.3),研究副技師 (2016.3- )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