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研究人員

大頭照

黃銘崇 Ming-chorng Hwang

研究員

學歷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研究領域

上古史、建築史

本人過去研究以商代史為主,兼及西周史。目前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往商代以前拓展,企圖涵蓋從舊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智人抵達東亞大陸的時代,至二里頭文化與商系文化相互競爭的時代,亦即整個東亞地區的「史前史」。另一方面,在歷史時期早段部分,除了商與西周外,往下拓展至東周時代,秦建立大帝國以前。此一部分會將焦點放在華夏文明的「他者」,也就是傳世文獻所謂「夷」、「越」、「東胡」與「戎」等群體上,最後再及於既有研究最多的部分,即以漢人為主體的華夏。 整體而言,企圖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東亞上古史(從史前至早期歷史時期)的架構與內容。這是一個涵蓋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考古資料、環境變遷資料與DNA研究之整合的藝術。

學位論文
  1. “A Study of Urban Form in 18th-century Beijing” (Master's Arch. thesis, MIT, 1986).
  2. “Ming-tang: Cosmology, Political Order and Monuments in Early China”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期刊論文
  1. 〈八旗組織與北京內城的社區結構初探〉,《建築師》(北京)41 (1991):93-104。
  2. 〈《老子》筆記一則〉,《大陸雜誌》87.1 (1993):33-41。
  3. 〈古史即「神話」——以《大荒經》及《堯典》為中心的再檢討〉,《新史學》7.3 (1996):175-194。
  4. 〈明堂與中國上古之宇宙觀〉,《城市與設計學報》(陽明山文化大學)4 (1998):133-195。
  5. 黃銘崇、陳昭容、袁國華合著,〈傅斯年圖書館藏銅器全形拓〉,《古今論衡》3 (1999):157-170。
  6. 〈山彪鎮一號墓的歷史座標〉,《古今論衡》5 (2000):2-16。
  7. 〈論殷周金文中以「辟」為丈夫歿稱的用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 (2001):393-441。
  8. 〈殷代與東周之「弄器」及其意義〉,《古今論衡》6 (2001):66-88。
  9. 〈弓末器及其相關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0.4 (2003):45-131。
  10. 〈殷周金文中的親屬稱謂「姑」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1 (2004):1-99。
  11. 〈甲骨文、金文所見以十日命名者的繼統「區別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4 (2005):625-709。
  12. 〈商人日干為生稱以及同干不婚的意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4 (2007):705-754。
  13. 〈商代的鑾及其相關問題〉,《古今論衡》17 (2007):3-40。
  14. 〈晚商政體形態的研究——空間模型的考察〉,《新史學》22.3 (2011.9):161-207。
  15. 〈「饕餮紋」的再思考:一個方法的省思〉,《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2 (2012):1-102。
  16. 〈從考古發現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現象與西周時代禮器制度的類型與階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3.4 (2012):607-670;84.1 (2013):1-82。
  17. 〈邁向重器時代——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4 (2014):557-678。
  18. 〈也談所謂「勺形器」以及早期鄂爾多斯文化群人們的「武裝化」與「移動化」問題〉,《古今論衡》27 (2015):77-100。
  19. 〈從基於親屬的政府到官僚的政府-殷周變革的一個重要面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9.2 (2018):279-338。
  20. 〈觀看東周世界的一扇窗: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典藏》321 (2019.6):84-93。
  21. 歐伯昇、柯維盈、張宇衛、黃銘崇、謝育平、徐晟耀,〈殷商曆法月首諸說平議〉,《古今論衡》35 (2020):79-94。
  22. Jhih-Huei Liu, Weiying Ke, Ming-chorng Hwang, Kuang Yu Chen,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of Shang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37 (June 2021): 10291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409X2100122X?dgcid=coauthor
  23. 陳光宇、劉致慧、何毓靈、柯維盈、黃銘崇,〈殷墟出土甲骨、文物、棺土的拉曼光譜分析〉,《古今論衡》37 (2021.12):73-89。
  24. Jhih-Huei Liu, Yuling He, Weiying Ke, Ming-chorng Hwang, Kuang Yu Chen, “Cinnabar use in Anyang of bronze age China: Study with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and X-ray fluorescenc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43 (2022): 10346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352409X22001237
  25. 劉致慧、柯維盈、林百尉、丁瑞茂、黃銘崇,〈殷商時期的色彩—以拉曼光譜分析商代出土器物的顏料遺痕〉,《古今論衡》。(待刊)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山海經》之研究(一)——《山海經》的篇數問題〉,見簡牘學會編輯部主編,《勞貞一先生九秩榮慶論文集》(收入《簡牘學報》〔臺北:蘭臺出版社,1997〕,第16期),頁23-53。
  2. 〈中國建築史之父梁思成院士與史語所〉,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頁401-414。
  3. 〈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字書寫系統〉,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文明曙光——美索不達米亞羅浮宮兩河流域珍藏展圖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頁40-57。
  4. 〈先秦宇宙觀中的「龜使者」〉,收入蒲慕州主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41-81。
  5. 〈商人祭祀用的親屬稱謂及其意義〉,《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139-178。
  6. 〈東亞早期神話性題材的圖文關係研究〉,收入陳器文主編,《中興大學中文學報增刊——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頁121-176。
  7. Yung-ti Li and Ming-chorng Hwang, “Archaeology of Shanxi during the Yinxu Period,” in Anne P. Underhill, ed., A Companion to Chinese Archaeolog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3), pp. 367-386.
  8. 黃銘崇、林農堯、黃一凡、劉彥斌、林昆翰,〈晚商文化的分佈及其意義——以山東地區為例的初步探討〉,收入陳光祖主編,《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257-338。
  9. 〈晚商王朝的族氏與族氏政治〉,收入陳光祖、臧振華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94。
  10. 〈從邯鄲地區漢代以前遺址的跨時分佈看環境/社會變遷與聚落發展〉,收入陳光祖主編,《金玉交輝——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頁601-689。
  11. 〈畜牧者與農耕者之間——早期鄂爾多斯文化群與商文明〉,收入李永迪主編,《“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及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頁23-98。
  12. 〈從商代的「C形馬銜」與「尖錐策飾」看商代的「騎兵」問題〉,收入李永迪主編,《紀念殷墟發掘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頁141-187。
  13. 〈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頁165-305。
  14. 〈「殷周革命」新論——邁向「人文的」國家〉,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頁307-378。
  15. 〈導言——古代文明的形成-內容、結構與前景〉,收入氏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頁1-60。
  16. 〈商周貴族親屬稱謂制度的比較研究〉,收入陳光宇、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六輯)——羅格斯商代與中國上古文明國際會議論文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頁208-229。〔原收錄於《羅格斯商文明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15),頁275-300),因故未能付印,現今另行出版〕
  17.  “Genes, Language Families, and Writing Systems: Rethink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Writing,” in Kuang Yu Chen, Dietrich Tschanz, and Ching-I Tu, eds., Dialogue of Four Pristine Writing Systems (New Brunswick: Confucius Institute of Rutgers University, 2019), pp. 125-144.
  18. 陳光宇、劉致慧、柯維盈、林百尉、黃銘崇,〈甲骨刻辭填色的拉曼光譜分析〉,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頁458-474。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黃銘崇編,《來自碧落與黃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2. 黃銘崇,「古文字的世界」,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先導計畫網頁 (1999)。
  3. 黃銘崇,「中央研究院典藏拓片網路計畫」網頁設計 (2000.8)。
  4. 黃銘崇、鍾柏生、陳昭容、袁國華合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
  5. 黃銘崇、李永迪(主編)、陳昭容、陳光祖、內田純子合編,《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史語所購藏甲骨集》(珍藏史料暨典籍系列之四: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供稿,《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臺北:雙瑩文創,2012)。此為導覽手冊。本人為主要撰稿者。
  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等編輯,《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此為展覽圖錄。本人撰寫部分展品說明。
  9. 黃銘崇主編,《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6)。
學術會議論文
  1. 黃銘崇、季旭昇合作,〈金文資料庫的藍圖與金文資料在計算機中的表達〉,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6月29-7月1日。
  2. “On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he Kinship Structure of the Shang Elite,” 發表於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舉辦之Workshop on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2005年3月10-12日。
  3. 〈畜牧民與農耕民之間——「清澗—石樓文化」與商文明〉,發表於「周邊與中心:殷墟時期安陽與安陽以外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8月2-5日。
  4. 〈商人祭祀用的親屬稱謂及其意義〉,發表於「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22-24日。
  5. 〈傳世文獻中的神話個體描述與遠古器物上的神話圖像——一個方法學的省思〉,發表於中興大學中文系舉辦之2009「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中興大學,2009年12月18-19日。
  6. 〈晚商文化的分布及其意義——以山東地區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年12月1-2日。
  7. 〈晚商時代的安陽與山西——地理空間的初步分析與假設〉,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辦,「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2011年10月18-19日。
  8. 〈商周貴族親屬稱謂制度的比較研究〉,發表於Rutgers University主辦,「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hang and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美國:Rutgers University,2011年11月1-2日。
  9. 〈晚商的族氏與族氏政治——一個跨學科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6月20-22日。
  10. 〈邁向重器時代—鑄銅技術的輸入與中國青銅技術的形成〉,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亞洲鑄造史學會、安陽師範學院主辦,「東亞古代青銅冶鑄業國際論壇」,河南:安陽,2012年8月31-9月2日。
  11. 〈從邯鄲遺址的分佈看殷墟時期對於華北發展的關鍵性〉,發表於中華文化總會、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商周考古、藝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1月4-5日。
  12. 〈從基於親屬的國家到官僚的國家-殷周變革的一個面向〉,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3年11月29-30日。
  13. 〈從湖北葉家山墓地與鄰地墓葬青銅器的禮器制度類型看西周早期的「南國」大勢〉,發表於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武漢,2013年12月28-30日。
  14. “Bronzes from the Terminal Period of Yinxu” (paper presented in Bronzes, Urbanism, and Interaction: Workshop on the Archaeology of Anya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Feb. 15, 2014).
  15.  “Rethinking the Origin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 Gene, Ethnic Groups and Writing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and Its Dialogue with Sumerian, Egyptian, and Mesoamerican Writing Systems, New Brunswick: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March 29-31, 2015).
  16. 〈殷墟末期的青銅器──從分器的角度探討〉,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美國芝加哥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合辦,「寶雞戴家灣、石鼓山與安陽出土青銅器及陶範學術研討會」,2015年11月30-12月4日。
  17. 〈從基於親屬的國家到官僚的國家──殷周變革的一個面向〉,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1月25-27日。
  18. 〈湖北地區西周時期之「生態-文化」背景與其脈絡〉,發表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曾國考古發現與研究暨紀念蘇家壟出土曾國青銅器五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北:京山,2016年12月16-19日。
  19. 柯維盈、陳善文、張宇衛、項潔、黃銘崇,〈「社會網絡」概念在貞人研究的應用──以第二期貞卜人物為例〉,發表於靜宜大學舉辦,「第十九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臺中:靜宜大學中文系,2017年5月20日。(未參加)
  20. 〈東亞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結構體系的再思考——生態環境、物質文化和語系的板塊及其變動〉,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17年9月18日。
  21. 〈商王的馬廄與車庫——西北崗M1136-1137及其相關問題〉,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安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殷墟科學發掘九十週年紀念大會暨殷墟發展與考古論壇」,河南:安陽,2018年10月13-14日。
  22. 柯維盈、林百尉、劉致慧、黃銘崇、陳光宇,〈甲骨刻辭之填色及其意義──以YH127坑為例〉,發表於逢甲大學中文系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2019年6月1日。
  23. 徐晟耀、張宇衛、柯維盈、黃銘崇、項潔、謝育平,〈甲骨卜辭可能年代分布的運算以及圖表視覺化呈現──以基方缶戰爭事件為例〉,發表於逢甲大學中文系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2019年6月1日。
  24. 陳光宇、劉致慧、柯維盈、林百尉、黃銘崇,〈甲骨刻辭填色的拉曼光譜分析〉,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等主辦,「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南:安陽,2019年10月18日。(未參加)
  25. 〈二里頭文化群的概念及其運用〉,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舉辦,「紀念二里頭遺址科學發掘6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河南:洛陽,2019年10月18-20日。
  26. 〈Y染色體與上古史研究:以單倍群N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2021年11月15日。
他類論文
  1. 〈青銅與甲骨——中國古代文明巡禮〉,《知識的饗宴》(系列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2005),頁220-249。
  2. 解構炎黃神話〉,「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4.4.25。
  3. 「巨量資料」概念下的史料收集與歷史書寫〉,「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4.6.20。
  4. 回眸318〉,「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5.3.18。
  5. 來自草原的禮物(一)-東亞早期鑄銅技術的出現與形成〉,「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5.6.26。
  6. 來自草原的禮物(二)-畜牧者新識〉,「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6.4.22。
  7. 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上)〉,「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4.7。
  8. 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下)〉,「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5.12。
  9. 商人服象——事實與想像〉,「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9.22。
  10. 人文學者適合擔任台灣大學校長嗎?——一個人文學的觀點〉,「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7.12.22。
  11. 商王洗澡,要洗熱水!不洗熱水,洗不乾淨!〉,「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8.6.8。
  12. 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8.12.28。
  13. 貨出去,錢進來,莒國發大財?——新「勿忘在莒」〉,「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19.5.10。
  14. 見證車戰時代〉,「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0.5.29。
  15. 最早的「天可汗」-季歷〉,「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1.4.16。
  16. 妲己:一個脈絡式的歷史重建〉,「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2.6.24。
  17. 漢越之間(一)-從長沙王吳芮談起〉,「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2.10.21。
  18. 鮮于中山國之「前世今生」(上)〉,「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3.7.14。
  19. 鮮于中山國之「前世今生」(下)〉,「歷史學柑仔店」網站,2023.8.4。
  20. 林百尉、柯維盈、劉致慧、陳光宇、黃銘崇,〈甲骨文有好幾種顏色?用拉曼光譜分析來告訴你!〉,「泛科學」網站,2023.10.16。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1997.2-2004.1)、副研究員 (2004.1-2014.3)、研究員 (2014.3- )
本所人類學門召集人 (2009.10-2012.10)
本所文物陳列館主任 (2017.7-2023.3)
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1996.9-1997.2)
《古今論衡》主編 (2017.3-2023.3)
《故宮學術季刊》編輯委員 (2020.1-2024.12)

Fulbright Scholar (2008-2009)
科技部104年度「傑出研究獎」(2015)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畫講座系列:「虛實整合技術」與歷史、考古知識普及 (2022.4.29)
政治大學中文系「第七屆深波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學術講座 (2022)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