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宋光宇 Kuang-yu Sung (1949-2016)

研究員

學歷

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博士

研究領域

臺灣民間宗教信仰

專書
  1. 《天道鉤沉:一貫道調查報告》(臺北,元祐,1983)。
  2. 《中國民間信仰》,教育部「高級中學社會科學叢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編,(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2。
  3. 《宗教與社會》(臺北,東大書局,1995)。
  4. 《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臺灣社會》(臺北,誠通出版社,1996)。
  5. 《一貫真傳(1)——-張培成傳》(臺北:三揚出版社,1998)。
  6. 《臺灣歷史》(高職教科書)(臺北:三民書局,1999)。
  7. 《臺灣史地》(高職教科書)(臺北:三民書局,1999)。
  8. 《一貫真傳——基礎傳承》(臺北,三揚出版社,1999)。
論文
  1. 〈從文化演進的觀點看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國民族學通訊》14(1973):7-13。
  2. 〈在理教簡史〉,《思與言》15.1(1977):1-17。
  3. 〈一貫道的民族學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1978):69-79。
  4. 〈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3(1981):529-590。
  5. 〈近世猓黑族所引發的亂事〉,李亦園、喬健合編,《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芮逸夫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0),頁173-203。
  6. 〈從地獄遊記看當前臺灣社會問題〉,《民間信仰與社會研討會》(臺中:臺灣省民政廳與東海大學社會學系,1982),頁116-136。
  7. 〈清境與吉洋:兩個安置從滇緬邊區撤回義民聚落的調查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4(1982):747-794。
  8. 〈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26(1983):1-36。
  9. 〈地獄之說與道德思想的研究〉,《漢學研究通訊》3.1(1984):3-5。
  10. 〈從玉歷寶鈔談中國俗民的宗教道德觀念〉,《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27(1984):1-15。
  11. 〈當前臺灣民間信仰的發展趨勢〉,《漢學研究》2.1(1984):199-234。
  12. 〈一貫道所顯示的一些當前臺灣宗教文化〉,《九州學刊》3.1(1987):59-70。
  13. 〈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一)一貫道〉,《漢學研究通訊》7.1(1988):8-12。
  14. 〈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二)白蓮教〉,《漢學研究通訊》7.2(1988):61-68。
  15. 〈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民間秘密宗教的基本結構〉,謝世忠、孫寶鋼主編,《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臺北:南天書局,1989),頁261-278。
  16. 〈中國士人的經濟倫理〉,《歷史月刊》12(1989):69-78。
  17. 〈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7,1(1989):195-214。
  18. 〈臺灣日據初期的瘟疫與迎神〉,《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1990),頁305-330。
  19. 〈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2(1991):291-336。
  20. 〈從最近十幾年來的鸞作遊記式善書談中國民間信仰裡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頁741-760。
  21.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之傳承與發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之展望》(臺北:明文書局,1992),頁321-363。
  22. 〈清代臺灣的宗教與禮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頁55-72。
  23. 〈重利與顯親——有關臺灣經驗各家理論的檢討和歷史文化論的提出〉,《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頁1-90。
  24. 〈試論四十年來臺灣宗教的發展情形〉,《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頁175-224。
  25. 〈清代臺灣的善書與善堂〉,《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頁75-95。
  26. 〈解讀臺灣的第一本善書《覺悟選新》〉,《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3(1994):673-723。
  27. 〈叛逆與勳爵——先天道在清朝與日據時代臺灣不同的際遇〉,《歷史月刊》74(1994):56-64。
  28. 〈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歷史月刊》82(1994):74-85。
  29. 〈關於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新史學》5.4(1994):163-191。
  30. 〈神壇的起因:以高雄市神壇為例〉,《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頁97-128。
  3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關中國與臺灣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臺北文獻》111(1995):25-58。
  32. 〈過舊曆年?過新曆年?——試論日據時代的曆法改正〉,《歷史月刊》85(1995):41-47。
  33. 〈四十年來大陸宗教發展情形〉,收入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下)第13篇〈宗教篇〉第26章(臺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95),頁373-432。(與李豐楙合著)
  34. 〈綜論臺灣日據時代的五本善書,《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0(1995):127-162。
  35. 〈臺灣的王爺信仰〉,馬啟成、白振聲編,《民族學與民族文化發展研究——慶祝林耀華教授從教六十二周年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36. 〈長城意象在臺灣社會之轉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八十週年論文集》(1995),頁447-459。
  37. 〈民國初年中國宗教團體的社會慈善事業——以「世界紅卍字會」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6(1997):243-294。
  38. 〈宗教傳播、商業活動與文化認同——一貫道在新加坡的傳播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7(1997):213-258。
  39. 〈宗教與禮俗〉,《臺灣近代史文化篇》第三章(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7),頁191-275。
  40. 〈游彌堅與世界紅卍字會臺灣省分會〉,《臺北文獻》直122(1997):189-201。
  41. 〈試論新興宗教的起源〉,《歷史月刊》114(1998):79-84。
  42. 〈書房、書院與鸞堂——試探清末和日據時代臺灣的宗教演變〉,《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3(1998):373-395。
  43. 〈士紳、商人與慈善——民國初年一個慈善性宗教團體「世界紅卍字會」〉,《輔仁歷史學報》9(1998):327-408。
  44. 〈中國占卜術的起源〉,《歷史月刊》116(1998):28-30。
書評
  1. 〈評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6(1989):184-192。
  2. 〈評 David K. Jordan & Daniel L. Overmyer, 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Sectarianism in Taiwan〉,《新史學》1.2(1990):155-159。
  3. 〈評賈士蘅《古人類古文化》〉,《新史學》1.4(1990):161-167。
  4. 〈評 Philip Kuhn,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近代史研究通訊》 11(1991):271-273。
會議論文
  1. 〈臺灣的善書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1994)。
  2. 〈清代澎湖的善書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兩岸道教文化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1994)。
  3. 〈善書在中國社會的意義——以臺灣第一本善書《覺悟選新》為例〉,「中國聖跡與地域材料研究學術討論會」(巴黎:法國遠東學術院主辦,1995)。
  4. 〈一貫道在新加坡的發展以及當地華人的文化認同問題〉,「東南亞華人的文化衝突與整合研討會」(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大會堂聯合會、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校友會、臺灣佛光大學聯合舉辦,1997)。
  5. 〈臺灣的書房、書院及其善書著作活動——從清代到現在〉,「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1997)。
  6. 〈軒轅華冑是天驕——試論民國以來的黃帝信仰與軒轅教〉,「黃帝及傳統文化研討會」(西安: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與黃帝陵基金會合辦,1998)。
翻譯
  1. 《人心深處——從人類學的觀點談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結構與符號》(臺北,業強,1986)。
  2. 《象徵符號與權力結構》(臺北,金風,1987)。
  3. 《清代華南邊疆民族圖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1992)。
其他
  1. 〈在理教:中國民間三教合一信仰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2. 《人類學導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78)。
  3. 《蠻荒的訪客——馬凌諾斯基傳》(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2)。
  4. 宋光宇、黃維憲,《文化形貌的導師——克魯伯》(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2)。
  5. 宋光宇校註,《龍華寶經》(臺北:元祐出版社,1985)。
  6.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Ch'ing and Japanese Colonial Taipei"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0).
  7. 《清代華南邊疆民族圖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圖書館,1992)。
  8. 《高雄市誌宗教篇》(高雄:高雄市文獻會,1992)。

學歷: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博士
經歷:
本所助理研究員 (1977.1-1988.7),副研究員 (1988.8-1998.7),研究員 (1998.7-2001.7)  
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所長,人類學系主任。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