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黃寬重 Kuan-chung Huang

研究員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研究領域

南宋史、宋代政治軍事史、宋代社會文化史、宋代文獻版本學、近世中韓關係史

專書
  1. 《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臺大文史叢刊》之50,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02,192頁。
  2. 《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08,640頁。
  3. 《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10,274頁。
  4. 《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07,440頁。
  5. 《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400頁。
  6.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03,384頁;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7,300頁(簡體版)。
  7. 《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09,332頁。
  8. 《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06,302頁;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5,283頁(簡體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NSC 94-2411-H-001-006、NSC 93-2411-H-001-030)
  9. 《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05,288頁。(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10. 《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1,362頁。
  11. 《藝文中的政治─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繁體版),2019。
  12. 《居鄉懷國:南宋鄉居士人劉宰的家國理念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2023。
期刊論文
  1. 〈宋元襄樊之戰〉,《大陸雜誌》43.4(1971.10):42-48。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1-18。
  2. 〈辨「端平入洛敗盟」〉,《史繹》10(1973.10):54-65。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19-30。
  3. 〈孟珙年譜〉,《史原》4(1973.10):79-136。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31-88。
  4. 〈四庫全書洺水集補遺〉,《書目季刊》8.3(1974.09):13-20。
  5. 〈程珌年譜〉,《史原》5(1974.10):115-162。
  6. 〈略論南宋時代的歸正人〉,《食貨月刊復刊》7.3(1977.06):15-24;7.4(1977.07):22-33。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185-231。
  7. 〈南宋高宗孝宗之際的抗金義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3(1980.09):547-618
  8. 〈南宋寧宗、理宗時期抗金的義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3(1983.09):93-159。
  9. 〈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984.03):133-138。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233-243。
  10. 〈四庫全書本得失的檢討──以程珌的洺水集為例〉,《漢學研究》2.1(1984.06):223-244。
  11. 〈南宋時代邕州的橫山寨〉,《漢學研究》3.2(1985.12):507-534。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1-50。
  12. 〈高麗與金、宋的關係〉,《亞細亞學報》(韓國江原翰林大學)1(1986.02):157-178。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265-305。
  13. 〈南宋飛虎軍:從地方軍到調駐軍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1(1986.03):123-146。
  14. 〈南宋『流求』與『毗舍耶』的新文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3(1986.09):501-510。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309-324。
  15. 〈高麗與金宋關係年表(一)、(二)、(三)、(四)、(五)、(六)〉,《大陸雜誌》74.1(1987.01):11-28、74.2(1987.02):24-37、74.3(1987.03):24-35、74.4(1987.04):33-47、74.5(1987.05):33-46、74.6(1987.06):34-48。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389-624。
  16. 〈宋代活字印刷的發展〉,《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0.2(1987.12):1-10。
  17. 〈李燾神道碑校異舉隅〉,《大陸雜誌》77.2(1988.08):7。
  18. 〈中國古代城郭結構與材料的演變──以若干唐宋城郭的防禦功能為例〉,《百濟研究》(韓國大田忠南大學校百濟研究所)19(1988.12):123-146。(韓文)
  19. 〈版本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以若干宋代典籍的比勘為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2.2(1989.12):11-22。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325-348。
  20. 〈酈瓊兵變與南宋初期政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1(1990.03):93-121。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51-104。
  21. 〈孟珙與四川〉,《思與言》28.2(1990.06):59-74。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163-182。
  22. 〈宋代城郭的防禦設施與材料〉,《大陸雜誌》81.2(1990.08):1-23。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頁183-224。
  23. 〈馬擴與兩宋之際的政局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4(1990.12):789-808。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1-40。
  24. 〈南宋兩浙路社會流動的考察〉,《興大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02):59-74。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73-104。
  25. 〈宋代中韓文物的交流〉,《韓國學報》10(1991.05):205-227。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105-144。
  26. 〈《胡澹菴集》的傳本與補遺〉,《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4.1(1991.06):149-172。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145-192。
  27. 〈宋、麗貿易與文物交流〉,《震檀學報》(韓國漢城(今首爾)震檀學會)71/72(1991.08):336-347。
  28. 〈《四庫採進書目》的補遺問題:以淮商馬裕呈送書目為例〉,《大陸雜誌》83.5(1991.11):25-29。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193-211。
  29. 〈海峽兩岸宋史研究動向〉,《新史學》3.1(1992.03):131-160。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213-254。
  30. 〈山城防禦:以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的經驗為例〉,《中國史研究》(北京)1(1993.02.20):102-112。“Mountain Fortress Defense: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thern Song and Korea in Resisting the Mongol Invasions,” in Hans van de Ven edited, Warfare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rill, 2000), pp. 222-251.
  31. 〈典籍增輝──中國大陸學界整理宋代典籍的回顧〉,《漢學研究通訊》12.1(1993.03):1-9。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255-292。
  32. 〈外交關係與社會變遷──百濟對中國文化的受容的初步觀察〉,《百濟研究》(韓國大田:忠南大學百濟研究所)26(1996.2):75-88。
  33. 〈廣東摧鋒軍──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1994.12):957-988。
  34. “Trends in Sung Historical Researc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25 (1995): 265-302.
  35. 〈福建左翼軍: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06):369-41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NSC 85-2411-H-001-015)
  36. 〈《增訂湖山類稿》校異舉隅──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例〉,《大陸雜誌》95.5(1997.11):43-45。
  37. 〈政局變動與政治抉擇:以宋元之際東南地區三支地方軍的遭遇為例〉,《台灣大學歷史學報》21(1997.12):175-194。
  38. 〈文津閣本宋代別集的價值及其相關問題──以《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為例的討論〉,《故宮博物院季刊》15.2(1998.01):27-62;後收入《文獻》(中國北京)77(1998.7):181-194。
  39. 〈宋代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陸地區出土宋人墓志資料為例〉,《新史學》9.2(1998.06):143-185。
  40.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錯簡、脫漏示例──以《相山集》與《慈湖遺書》為例〉,《古今論衡》1(1998.10):63-69。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125-138。
  41. 〈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1999.09):627-669。
  42. 〈海峽兩岸中韓關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韓國學報》16(1999.11):1-24。(與張斐怡合著)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249-275。
  43. 〈從地方武力的發展看南宋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演變〉,《中國史學》(日本東京)9(1999.12):1-15。又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2000.12),頁653-676。
  44. 〈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臺大歷史學報》24(1999.12):225-256。
  45. 〈兩淮山水寨──南宋中央對地方武力的利用與控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4(2001.12):801-831。
  46. Huang Kuan-chung, translated by Wen-yi Chen, Peter Lorge, and Tracy G. Miller, “Defensive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in Song City Walls,” 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31 (2001): 27-65.
  47. 〈賈涉事功述評──以南宋中期淮東防務為中心〉,《漢學研究》20.2(2002.12):165-188。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27-52。
  48. 〈永樂大典中《三朝北盟會編》史料及其相關問題〉,《文獻》(北京)2003.2(2003.04):98-112。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71-86。
  49. 〈墓誌資料的史料價值與限制──以兩件宋代墓誌資料為例〉,《東吳歷史學報》10(2003.12):19-37。
  50. 〈家族興衰與社會網絡──以宋代的四明高氏家族為例〉,本文以韓文發表於《中國史研究》(韓國大邱)(2003.12)27輯「中國宗族史特輯號」,頁1-32;中文版發表於《東吳歷史學報》11(2004.6):215-242。
  51. 〈唐宋基層武力與基層社會的轉變──以弓手為中心的觀察〉,《歷史研究》(北京)2004.1(2004.02):1-17。
  52. 〈台灣海峽の兩岸における宋代史研究の回顧と展望〉,《中國:社會と文化》(東京)19(2004.06):372-390。
  53. 〈從中央與地方關係看宋代基層社會的轉變〉,《歷史研究》(北京)2005.4(2005.08):100-117;另收錄於張希清、田浩、黃寬重、鄧小南主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頁314-349。
  54. 〈科舉社會下家族的發展與轉變──以宋代為中心的觀察〉,《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卷,頁337-353。
  55. 〈禮律研社會──陶希聖研究中國社會史的歷程〉,《新史學》18.1(2007.03):169-195。
  56. 〈政治、地域與家族──宋元時期四明士族的衰替〉,《東洋學報》(日本東洋文庫出版社,2008.07)。中文版發表於《新史學》20.2(2009.06):1-4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NSC 94-2411-H-001-006、NSC 93-2411-H-001-030)
  57. 〈晚宋軍情蒐集與傳遞──以《可齋雜藁》所見宋、蒙廣西戰役為例〉,《漢學研究》27.2(總號第57號,2009.06)「宋代的訊息傳遞與政令運作」專輯,頁133-166(擔任該期專輯主編)。另收入鄧小南、曹家齊、平田茂樹主編,《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NSC 96-2411-H-182-006-MY3)
  58. 〈從活的制度史邁向新的政治史──綜論宋代政治史研究趨向〉,《中國史研究》(北京)2009.4(2009.12):5-16。(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NSC 96-2411-H-182-006-MY3)
  59. 〈串建歷史記憶、形塑家族傳承──以樓鑰及其族人的書畫文物蒐藏與書籍刊刻為例〉,《故宮學術季刊》28.3(2011.04):1-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60. 〈以藝會友──樓鑰的藝文涵養養成及書畫同好〉,《長庚人文學報》4.1(2011.04):55-9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61. 〈「嘉定現象」的研究議題與資料〉,《中國史研究》(北京)2(2013.05):191-20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62. 〈師承與轉易:以孫應時《燭湖集》中的陸門學友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1(2014.03):1-64。(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63. 〈開拓議題與史料:豐富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內涵〉,《史學月刊》(河南)2014.3[總401](2014.3):5-1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101-2420-H-182-002-MY3)
  64. 〈南宋士人的鄉里師友與地方關懷——以孫應時為例〉,《新史學》25.3(2014.9):65-102。(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成果:NSC102-2410-H-182-005-MY2)
  65. 〈宋史研究與版本問題──以孫應時的《燭湖集》為例〉,《文獻》(北京)2015.5(2015.9):3-13。(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成果:NSC102-2410-H-182-005-MY2)
  66. 〈論學與議政──從書信看孫應時與其師長的時代關懷〉,《北大史學》(北京)總20(2016.12):224-251。(科技部專書寫作計畫成果:NSC102-2410-H-182-005-MY2)
  67. 〈以藝會友:南宋中期士人對〈蘭亭序〉的品題與人際關係〉為題,《漢學研究》35.3(2016):173-211。
  68. 〈南宋史料與政治史研究──三重視角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7.8:161-177。
  69. 〈邊區舉業與社會資源積累──以南宋鎮江為例的討論〉,《新史學》33.3(2022.9):151-186。
  70. 〈護國北門:南宋時代鎮江地位的躍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4:2(2023.6):327-367。
  71. 〈作家之外的齊邦媛──從另一個側面看齊教授對臺灣教育文化的貢獻〉,《漢學研究通訊》43.2(2024.5):28-30。
  72. 〈王德毅教授宋史研究的成就與貢獻〉,《漢學研究通訊》43.3(2024.8):25-29。
  73. 〈我與宋代家族研究〉,《史學月刊》(河南)2024.12(2024.12):106-114。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從塢堡到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劉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11)第七冊《社會篇.吾土與吾民》,頁229-280。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343-388。
  2. 〈南宋與高麗的關係〉,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960-1949)》(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83.3),頁61-85。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245-264。
  3. 〈南宋初期抗金義軍的組織與性質〉,許倬雲、毛漢光、劉翠溶主編,《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3.7),頁123-152。
  4. 〈南宋茶商武力的發展:內亂與禦侮〉,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楊聯陞、全漢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1988)上冊,頁147-165。
  5. 〈從害韓到殺岳:南宋收兵權的變奏〉,國際宋史研討會秘書處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系,1988.6),頁517-534。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討》(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頁105-140。
  6. 〈南宋對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鎮撫使為例〉,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6),頁1047-1080。
  7. 〈南宋茶商賴文政之亂〉,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論集刊行會編,《劉子健博士頌壽紀念宋史研究論集》(東京:同朋舍,1989.9),頁133-140。後收入《南宋軍政與文獻探討》(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頁141-161。
  8. 〈宋代「變亂」研究的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1992.6),頁1417-1435。
  9. 〈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6),頁105-131。
  10. 〈南宋史研究與教學的幾個議題〉,趙雅書主編,《宋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發行,1993.4),頁219-233。後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293-310。
  11. 〈秦檜與文字獄〉,收入《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頁41-72。另收入岳飛研究會編,《岳飛研究──第四輯.岳飛暨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152-172。
  12. 〈從和戰到南北人:南宋時代的政治難題〉,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主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9),頁169-189。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3-26。
  13. 〈割據勢力、經濟利益與政治抉擇──宋、金、蒙政局變動下的李全、李璮父子〉,臺大歷史學系編輯,《世變、群體與個人:第一屆全國歷史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1996),頁87-106。
  14. 〈科舉、經濟與家族興替:以宋代德興張氏家族為例〉,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秘書處編,《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6.3),頁127-146。
  15. 〈宋日僧侶往來與文物交流──由南宋文獻所作的觀察〉,田餘慶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頁248-258。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53-68。
  16. 〈宋代浮梁程氏家族的興替〉,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6),頁195-212。
  17. 〈宋代四明樓氏家族的興衰歷程〉,收入臺灣大學歷史系主編,《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6),頁237-261。(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86-2411-H-001-017)
  18. 〈宋晞教授在宋史研究上的成就〉,宋旭軒論文集編委會編,《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臺北:宋旭軒論文集編委會,2000.11)第2冊,頁1063-1075。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287-299。
  19. 〈宋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2000.12),頁67-90。後收入《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221-247。
  20. 〈宋代基層社會的武裝警備──弓手〉,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4),頁237-249。
  21. 〈地方勢力與國家認同:以兩宋之際洛陽地區的地方勢力為例〉,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12),頁335-346。
  22. 〈北宋晚期對廣西的經略──以程節、程鄰父子為中心的討論〉,《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柯藍、谷嵐、李國強主編,《法國漢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12)第十二輯,頁208-22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5-2411-H-001-039)
  23. 〈創置與轉型──五代巡檢初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8),頁877-889。(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2-2411-H-001-017)
  24. 〈兩宋政策與士風變化〉,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政治、外交、軍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等出版,2008.7),第三冊,頁203-226。日文版以〈両宋時代の政策と士風の変化〉為題,由見城光威譯、妹尾達彥監譯,發表於《中国──社会と文化》24號(2009.7東京),頁106-140。
  25. 〈宋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以縣為主的考察〉,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6),頁273-325。(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6-2411-H-182-006-MY3)
  26. Lao Nap-yin, Huang Kuan-chung, “Chapter Three: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tsu (960-976), T'ai-tsung (976-997), and Chen-tsung (997-1022)”, ed. Twitchett, Denis and Smith, Paul Jakov,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6-260.
  27. 〈兼容並蓄,藝文光影──南宋政治、士人與文化的發展及其特色〉,何傅馨等主編,《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書畫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10),頁18-30。(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28. 〈近民作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收入於《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頁87-118。英譯收錄於“County officials close to the people—Power structures and the operation of grassroots society,”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55 (Jul 2022): 1–2, 6–39.
  29. 〈學宦難兼:孫應時曲折多艱的生命歷程〉,柳立言主編,《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中央研究院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5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30. 〈劉宰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關懷(劉宰の人間関係と社会への関心)〉,宋代史研究会編,《宋代史研究会研究報告(10)中国伝統社会への視角》(日本:汲古書院,2015.7),頁151-189。(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101-2420-H-182-002-MY3)
  31. 〈交游酬唱:宋元士人的蘭亭雅集〉,包偉民、劉后濱主編,《唐宋歷史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8)第二輯,頁219-242。
  32. 〈世變與應變:孫應時及其學友在慶元黨禁前後的遭遇與應對〉,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6)第三十七卷,頁1-55。
  33. 〈鄉宦與鄉情:南宋低階官員的人生境遇和社會關懷〉,包偉民、劉后濱主編,《唐宋歷史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12)第十四輯,頁358-369。
主編之專書(論文集)
  1. 黃寬重主編,《中韓關係中文論著目錄》(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87.6)。
  2. 黃寬重主編,《中韓關係中文論著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2000.7,增訂本)。
  3. 陶晉生、杜正勝、黃寬重執行編輯,《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1987〔上冊〕;1988〔下冊〕)。
  4. 黃寬重、柳立言合編,《中國社會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部,1996.6)。
  5. 黃寬重執行編輯,《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6)。
  6. 黃寬重、陶晉生、劉靜貞合編,《宋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2004.12)。
  7. 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4),全13冊。
  8. 劉增貴、黃寬重合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4)。(任分冊主編暨撰寫導言)
  9. 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等出版,2008.7),全3冊。
  10. 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6)。(任主編暨撰寫導言)
  11. 《漢學研究》27.2(總57,2009.6),「宋代的訊息傳遞與政令運作」專輯。(任該期專輯主編,與鄧小南合撰導言)
  12. 蘇國賢、呂妙芬、章英華、黃寬重等編著,《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臺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專業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12)。(教育部委辦計畫成果)
他類論文
  1. 〈韓國研究著作目錄〉,《韓國學報》4 (1984.12):193-272。
  2. 〈秦檜設計陷阱整肅韓世忠〉,《歷史月刊》4 (1988.5):23-27。
  3. 〈南宋政治社會上的邊緣——歸正人〉,《歷史月刊》7 (1988.8):56-61。
  4. 〈陶希聖與食貨雜誌〉,《歷史月刊》7 (1988.8):24-25。後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7),頁441-445。
  5. 〈中國歷史上武人地位的轉變——以宋代為例〉,《歷史月刊》8 (1988.9):64-69。後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7),頁387-399。
  6. 〈活字印刷的發明與早期發展〉,《歷史月刊》11 (1988.12):130-135。後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7),頁401-416。
  7. 〈陶希聖先生傳略〉,《國史館館刊》5 (1988.12):219-223。後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7),頁431-439。
  8. 〈蘇東坡貶謫黃州的生活與心境〉,《故宮文物月刊》85 (1990.4):44-49。後收入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7),頁417-425。
  9. 〈維護國家利益的外交家——富弼〉,《歷史月刊》59 (1992.12):65-66。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頁381-384。
  10. 〈宋代宮廷的新年活動〉,《歷史月刊》60 (1993.1):33-38。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頁355-364。
  11. 〈時代與臉譜:漫談歷史人物的評論〉,《北縣文化》35 (1993.3.31):8-9。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頁365-368。
  12. 〈扭曲的臉譜——從臺奸、漢奸問題看歷史人物評論〉,《北縣文化》37 (1993.6.20):1-2。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頁369-374。
  13. 〈從科舉取士到榜下擇婿〉,《聯合報》,1993.7.3,〈民意論壇版〉。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頁375-380。
  14. 〈韓國「事大主義」下的外交政策〉,《歷史月刊》68 (1993.9):30-31。後收入氏著,《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10),頁385-389。
  15. 〈海峽兩岸整理宋代典籍的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4-2411-H-007-001),1995。
  16. 〈公共建設與社區參與——一個社區義工參與四分溪改善計劃的觀感〉,發表於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河川與社區」研討會,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1997年3月8日。
  17. 黃寬重、劉增貴,〈中央研究院人文計算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17.2 (總66,1998):145-168。後收入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9),頁139-203。
  18. 〈緬懷鄧廣銘先生〉,《歷史月刊》129 (1998.10):108-111。後收入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9),頁301-306。
  19. 〈寫史正壯年——傅樂煥在史語所的日子〉,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1998),上冊,頁441-453。後收入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9),頁 277-386。
  20. 〈劉子健與史語所〉,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1035-1037。
  21. 〈數位典藏與人文研究——中央研究院文獻資料數位化工作的回顧與展望〉,《漢學研究通訊》78 (2001):68-74。後收入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9),頁205-218。
  22. 〈一個無中生有的學術事業——敬悼漆俠教授〉,收入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9),頁307-310。
  23. 〈我的學史之旅〉,《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臺北:天下遠見,2003),頁290-293。
  24. 黃寬重口述,刁培俊整理,〈學科整合、國際化趨勢與數位化時代的史學研究與教學——著名學者黃寬重先生訪談錄〉,《歷史教學》(天津)2006.4 (總509):11-18;2006.5 (總510):9-17。
  25. 黃寬重、李貞德、呂妙芬、胡雲薇,〈「歷史學國際暨大陸期刊評比之研究」成果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8.4 (2007.8):86-9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1-004)
  26. 黃寬重著,小早川定幸譯,〈企画と執行——台湾における共同研究活動の經驗から〉,《中國:社會と文化》(日本:東京)21 (2006.6):106-140。中文版另收入:〈規劃與執行——推動學術活動的經驗談〉,《古今論衡》17 (2007.12):148-153。
  27. 黃寬重、曾美芳,〈國科會補助人文學科研究圖書計畫主題規劃案計劃簡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9.1 (2007.12):3-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計畫編號:NSC 96-2420-H-001-006)
  28. 〈臺灣人文學的困境和突破〉,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座(2007)。
  29. 〈臺灣需要一個推動漢學研究的獨立單位〉,《國文天地》26.5 (總305,2010.10):7-10。
  30. 黃寬重、曾美芳,〈學術傳承與議題開展:談「年輕學者論文精進計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 (2010.12):82-8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計畫編號:NSC 96-2420-H-182-001)
  31. 〈從服務出發,營造漢學研究優質環境——漢學研究中心三十年有成〉,《漢學研究通訊》30.3 (總119,2011.8):7-10。
  32. 〈數位時代漢學研究的衝擊與蛻變〉,《漢學研究通訊》31.1 (總121,2012.2):1-6。
  33. 黃寬重、曾美芳,〈歷史課程通識化──「中國政治與社會發展史」的教學實踐〉,《通識在線》45(2013.3):51-53。
  34. 〈溫馨的回憶—我在國圖的日子〉,《國家圖書館館訊》總136期(80週年慶特刊/2013.05):10-12。
  35. 〈從論文到專書撰寫經驗談〉,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6.2(2015.3):141-144。
  36. 〈不虛此行—從幾個側面看劉浦江的脫俗人生〉,收入鄧小南主編,《大節落落、高文炳炳—劉浦江教授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頁56-61。
  37. 〈楊國樞院士與數位典藏計畫〉,《數位文化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ASCDC),2018.9。
  38. 〈議政與施政──劉黻對家社會的讜論與實踐〉,《樂清歷史學會會刊》(浙江:樂清)5(2018.10):14-23。
  39.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學養」通識課「統一與分裂:歷史現象的分析」的課程設計與實踐〉,《長庚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3:1(2020):29-60。
  40. 〈我認識數位典藏高祖──謝清俊〉,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https://ascdc.sinica.edu.tw/report/4926,發佈日期:2021.07.27;檢視日期:2021.11.5。
書評
  1. 〈梅原郁教授編《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人名索引》評介〉,《漢學研究》1.2 (1983.12):721-732。
  2. 〈金編《高麗史中中韓關係史料彙編》評介〉,《韓國學報》3 (1983.12):211-214。
  3. 〈宋晞教授編《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評介〉,《食貨月刊》13.9/10 (1984.1):87-91。
  4. 黃寬重、柳立言,〈戴著《宋代中國的宮廷與家族》評介〉,《漢學研究》5.1 (1987.6):295-303。
  5. 〈劉子健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評介〉,《歷史月刊》2 (1988.3):154-156。
  6. 〈《宋元官箴總合索引》評介〉,《漢學研究通訊》8.1 (1989.3):64-65。
  7. 〈評介鄧廣銘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遼宋西夏金史卷〉,《新史學》創刊號 (1990.3):137-143。
  8. 〈評介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新史學》2.1 (1991.3):147-156。
  9. 〈評介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新史學》3.3 (1992.9):181-188。
  10. 〈評介胡昭曦主編《宋蒙(元)關係史》〉,《新史學》4.2 (1993.6):145-157。
  11. 黃寬重、鄒康達,〈評介吳松弟著《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新史學》5.2 (1994.6):181-190。
  12. 〈曲盡幽微,闡發新義: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評述〉,《中國史研究》(北京)2012.3:198-208。(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NSC 99-2410-H-182-014-MY3)
介紹文章
  1. 王曾瑜,〈評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中國史研究》(北京)1986.2 (1986.4):147-149。
  2. 陳智超,〈黃寬重〉,《中國史研究動態》(北京)1994.2 (1994.2):20。
  3. 寺地遵,〈黃寬重氏の最近業に寄せて〉,《史學研究》(日本廣島)24.1 (2003.7):97-106。
  4. 陳峰,〈《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讀後〉,收入張國剛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3輯,頁558-560。
  5. 寺地遵著,黃秀敏譯,〈黃寬重南宋史研究述詳A Review of Huang Kuan-chung's Historial Studies of the Southern Song〉,《漢學研究通訊》23.1 (總89,2004.2):13-18。
  6. 何玉紅,〈南宋軍事史研究的力作——讀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博覽群書》(北京)2006.11:114-117。
  7. 張邦煒,〈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讀後〉,《歷史研究》(北京)2007.2:170-179。
  8. 王曾瑜,〈一部細緻、深入的史學力作——《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讀後感〉,收入氏著,《絲毫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6),頁552-555。
  9. 高柯立,《宋代的家族與社會》,《中國學術》(北京)總31(2012.12):473-481。
  10. 何玉紅,〈政策與對策視域下的政治史研究──黃寬重《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評介〉,《史學理論研究》(北京)2014.4:148-152。
  11. 許浩然,〈黃寬重《孫應時的學宦生涯》〉,《唐宋歷史評論》(中國:北京,2019.1)第五輯,頁232-242。
  12. 虞雲國,〈書評─黃寬重《孫應時的學宦生涯──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漢學研究》37.1(2019.3):339-345。

學歷: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學士 (1972)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1975)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1980)

現職:
本所兼任研究員 (2010.1- )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6.7- )
《新史學》雜誌社社長 (2021.3- )

主要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79.9-1981.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1.8-1987.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主任 (1987.6-1989.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987.8-2009.1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主任 (1992.11-1993.9)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993.9-1995.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1995.8-2000.1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代理所長 (2000.5-2000.1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2000.10-2003.10)
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7.9-2008.5)
國立中興大學(林)萬年人文講座教授 (2008.8-2009.7)
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 (2008.8-2009.7)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8.8-2009.7)
國立中興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2009.8-2011.7)
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專任講座教授 (2009.11-2019.7)
---------------
《食貨雜誌》編輯 (1975.9-1988.7)
《新史學》雜誌社社長 (1990.3-2012.6)
《中國史學》副主編 (1999-2014.7) [日本中國史學會編輯;京都:朋友書店出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主席 (2000.5-2003.10)
長庚大學《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編輯委員 (2009.8-2019.7)、主任委員 (2017.8-2019.7)
---------------
教育部兼任顧問 (1995.7-2000.12、2002.1-2002.12、2005.8-2009.7、2012.8-2013.7、2018.2-2020.12)
教育部顧問室兼任副主任 (2005.9-2007.7)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諮議委員 (2011.1-2011.12)
行政院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2012.1-2014.12)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司歷史學門召集人 (2015.1-2017.12)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諮詢委員 (2015.1-2017.12)

學術服務概要:
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副總幹事 (1982.5-1985.5)
《歷史月刊》編輯委員 (1988.2-1990.1)
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協調委員會召集人 (1996.10-1999.12)
中央研究院太平洋鄰里協會中央研究院團體會員代表 (1998.6-2004.6)、兼漢籍資料數位化委員會召集人 (1998.6-2004.6)
中央研究院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總主持人 (2001.1-2001.12)
中央研究院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人文暨社會科學組委員 (2001.3-2009.2)
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諮議委員會委員 (2001.9.14-2002.9.13)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南部新館評估委員會委員 (2002)
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發展委員會委員 (2002.1-2006.12)
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機構計畫審查委員會委員兼召集人 (2002.9-2004.8)
中央研究院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人文暨社會科學組召集人 (2003.3-2009.2)
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內容發展委員會召集人(2004.1-2004.12、2005.7-2006.12)
教育部公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 (2004-2006):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2004)、國立中興大學 (2004)、國立臺北大學 (2004)、國立臺北師範學院(2005)、國立勤益技術學院 (2006)、國立宜蘭大學(2006)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委員 (2006.10-2007.9)、「歷史學門」規劃委員 (2006.2-2007.12)、「歷史學門」召集委員 (2008.1-2013.12)
國立中興大學校務諮詢委員[人文社會、管理領域] (2007-2008、2011-2012、2013-2015)
國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指導小組委員 (2008.1-2012.12)
長庚大學通識中心精進計畫主持人 (2009.11-2014.7)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委 (2006-2014, 2016-2020)

Fulbright Postdoctoral Visiting Scholar Program Recipient, Dep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5.9-1986.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79學年度優等研究獎助 (1990)
Visiting Scholars Program Recipient,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1991.7-1992.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1學年度優等研究獎助 (199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2學年度優等研究獎助 (199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3學年度優等研究獎助 (1994)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講座教授 (1996-1998)
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2000.2-2005.1)
國立中興大學第六屆傑出校友 (2002)
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歷史研究者交流活動」獲獎者 (2003.10-2003.12)
日本文部科學省特定領域主辦「東亞海域交流與日本傳統文化之形成」研究計畫內部評價委員會國外委員 (2005.4-2010.3)
日本東洋文庫海外名譽研究員 (2006.1.1-終身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5學年度傑出研究獎 (200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表揚「91年1月1日至94年6月30日擔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第一期計畫內容發展分項計畫總計畫主持人」(2007.1.24)
教育部三等教育文化專業獎章 (2008.6.7)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