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嚴耕望 Keng-wang Yen (1916-1996)

研究員 (退休)

學歷

武漢大學歷史系畢

研究領域

隋唐史、制度史

專書
  1. 《兩漢太守刺史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0,1947)。
  2. 《唐僕尚丞郎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6,1956)。
  3.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5,1961)。
  4.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晉魏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5,1963)。
  5. 《原刻景印石刻史料叢書甲乙編》,嚴耕望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6. 《唐史研究叢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7. 《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8. 《治史答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9. 《唐代交通圖考——卷一至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83,1985)。
  10. 《嚴耕望史學論文集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11. 《錢賓四先生與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12. 《唐代交圖考卷六》,嚴耕望遺著,李啟文整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83,2003)。
  13. 《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嚴耕望遺著,李啟文整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05,2005)。
  14. 《唐代交通圖考——第一至六卷引用書目及綱文古地名引得》,嚴耕望遺著,李啟文整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83,2006)。
  15. 《怎樣學歷史:嚴耕望的治史三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
論文
  1. 〈兩漢郡縣屬吏考〉,《金陵齊魯華西三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彙刊》2(1942):43-94。
  2. 〈楚置漢中郡地望考〉,《責善》(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2.16(1942):8-12,。
  3. 〈武帝創製年號辨〉,《責善》(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2.17(1942):7-8。
  4. 〈楚秦黔中郡地望考〉,《責善》(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2.19(1942):9-16。
  5. 〈論秦客卿執政之背景〉,《責善》(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2.20(1942):4-8。
  6. 〈秦宰相表〉,《責善》(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2.23(1942):4-11。
  7. 〈兩漢郡縣屬吏考補正〉,《金陵齊魯華西三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彙刊》3(1943):13-18。
  8. 〈北魏尚書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8(1948):251-360。
  9. 〈北朝地方政府屬佐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1948):267-324。
  10. 〈魏晉南朝地方政府屬佐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上(1948):445-538。
  11. 〈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233-242。
  12. 〈秦漢郎吏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上(1951):89-143。
  13. 〈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1-68。
  14. 〈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行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69-76。
  15. 〈漢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5(1954):135-236。
  16. 〈漢書地志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辨〉,《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19-39。
  17.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略〉,《大陸雜誌》9.8(1954):237-243。
  18. 〈唐代人文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冊二(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1954)。
  19. 〈杜黃裳拜相前之官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1955):309-313。
  20. 〈魏晉南朝都督與都督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7(1956):47-105。
  21. 〈舊唐書奪文拾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上(1956):335-362。
  22. 〈舊唐書本紀拾誤〉,《新亞學報》2.1,1956。
  23. 〈唐代紡織工業之地理分佈〉,《大陸雜誌》13.11(1956):341-344。
  24. 〈唐宋時代中韓佛教文化之交流〉,《中國佛教史論集》冊一(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25. 〈從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積弊論隋之致富〉,《新亞學報》4.1,1959。
  26. 〈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下(1959):689-728。
  27. 〈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1961),頁643-679。
  28. 〈北魏軍鎮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上(1962):199-261。
  29. 〈兩漢郡縣屬吏考補正〉,《金陵齊魯華西三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彙刊》3(1963):13-18。
  30. 〈括地志序略都督府管州考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1964):301-319。
  31. 〈景雲十三道與開元十六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1965):115-121。
  32. 〈唐代方鎮使府軍將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冊(臺北:清華學報社,1965),頁259-274。
  33. 〈唐代方鎮使府之文職僚佐〉,《新亞學報》7.2,1966。
  34. 〈漢唐襃斜道考〉,《新亞學報》8.1,1967。
  35. 〈唐上津道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285-292。
  36. 〈唐駱谷道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15-26。
  37. 〈唐藍田武關道驛程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下(1969):1-26。
  38. 〈唐金牛成都道驛程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1968):215-254。
  39. 〈通典所紀漢中通秦川驛道考〉,《新亞學報》8.2,1968。
  40. 〈唐代茂州西通吐蕃兩道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968。
  41. 〈唐代洛陽太原道驛程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1(1970):5-34。
  42. 〈唐代涼州西通安西道驛程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3(1971):335-402。
  43. 〈唐代長安西通涼州兩道驛程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1,1971。
  44. 〈唐代長安東北通勝州振武軍驛道考〉,《新亞學報》10.1,1973。
  45. 〈唐代關內河東東西交通線〉,《新亞學報》10.1,1973。
  46. 〈唐代安北單于兩都護府考〉,《錢穆先生八十歲紀念論文集》(香港:新亞研究所,1974)。
  47. 〈唐代河湟青海地區交通軍鎮圖考〉,《新亞學報》11上,1974。
  48. 〈唐代滇越通道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1,1976。
  49. 〈漢晉時代滇越通道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1,1976。
  50. 〈唐代北庭都護府通西州伊州諸道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1,1976。
  51. 〈唐代黔中牂牁諸道考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2(1979):361-380。
  52. 〈北朝隋唐滏口壺關道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1(1980):53-69。
  53. 〈隋唐永濟渠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1(1982):21-56。
  54. 〈唐代盛時與西南鄰國之疆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1988):957-976。
  55. 〈中古時代桐柏山脈諸關道〉,《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651-674。
  56. 〈《元和志》戶籍與實際戶數之比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1996):1-42。

學歷:
武漢大學歷史系畢

經歷:
本所助理員 (1945.9-1947.7),助理研究員 (1947.8-1952.7),副研究員 (1952.8-1959.7),研究員 (1959.8-1964.7,1984.9-1985.12),通信研究員 (1975-1984,1986.1-1996.10)
國科會特約講座 (1983.9-1984.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1978-1981)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教授 (1964.8-1978)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0)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