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勞 榦 Kan Lao (1907-2003)

研究員

學歷

北京大學歷史系

研究領域

秦漢史

專書
  1. 《曬藍本漢簡釋文》,手稿(1936)。
  2. 《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21 ,四川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
  3. 《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21 ,四川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4)。
  4. 《居延漢簡考釋附敦煌漢簡校文》(居延漢簡考釋簡號索引,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
  5. 《秦漢史》(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一輯,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2)。
  6. 《魏晉南北史》(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二輯,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4)。
  7. 《初中歷史》(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55)。
  8. 《中國史綱》(台北:勝利出版社,1955)。
  9. 《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21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初版,1977再版)。
  10. 《敦煌藝術》(歷史文物叢刊第一輯,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
  11. 《居延漢簡(考釋之部)附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40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初版,1986再版)。
  12. 《史記今註》(中華叢書,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63)。
  13. 《中國的社會與文學》(文星叢刊 40 ,台北:文星書店,1964)。
  14. 《從士大夫到小市民》(雲天文庫,台北:雲天出版社,1970)。
  15. 《勞榦學術論文集 · 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16. 《漢代政治論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17. 《成廬詩稿》(台北市:正中書局,1979)。
  18. 《漢晉西陲木簡新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19. 《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
論文

 

  1. 〈由九丘推論古代東西二民族〉,《禹貢》1,6(1934.5),頁28-30。
  2. 〈禹治水故事之出發點及其他〉,《禹貢》1,6(1934.5),頁30-32。
  3. 〈釋士及民爵〉,《史學年報》1(1934.9),頁241-245。
  4. 〈論秋(方庭)〉,《禹貢》2,6(1934.11),頁9-11。
  5. 〈堯典著作時代問題之討論〉,《禹貢》2,9(1935.1),頁30-31。
  6. 〈再論堯典著作時代〉,《禹貢》2,10(1935.1),頁43-44。
  7. 〈漢代奴隸制度輯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1935.10),頁1-11。
  8. 〈鹽鐵論校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1935.10),頁13-52。
  9. 〈漢晉閩中建置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1935.10),頁53-63。
  10. 〈兩漢戶籍與地理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935.12),頁179-214。
  11. 〈兩漢各郡人口增減數目之推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935.12),頁215-240。
  12. 〈中國丹砂之應用及其推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4(1938.5),頁519-531。
  13. 〈論魯西畫像三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1939),頁93-127。
  14. 〈從漢簡所見之邊郡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1939),頁159-180。
  15. 〈論魏孝文之遷都與華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1939.12),頁485-494。
  16. 〈禮經制度與漢代宮室〉,《國學季刊》6,3(1939.12),頁124-145。
  17. 〈伯希和敦煌圖錄解說〉,《說文》3,10(1943.5),頁101-105。
  18. 〈漢代兵制及漢簡中的兵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1943.5),頁23-25。
  19. 〈漢武後元不立年號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1943.5),頁189-191。
  20. 〈居延漢簡考釋序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1943.5),頁647-658。
  21. 〈古詩明月皎夜光節候解〉,《文史雜誌》3,11-12(1944.6)。
  22. 〈漢簡中的武帝詔〉,《圖書季刊》5,2-3(1944.6),頁16-18。
  23. 〈漢故郎中趙菿碑跋〉,《史學集刊》4(1944.8),頁84-86。
  24. 〈兩漢刺史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4.9),頁27-48。
  25. 〈漢代社祀的源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4.9),頁49-60。
  26. 〈漢簡中的河西經濟生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4.9),頁61-75。
  27. 〈跋高句麗大兄冉牟墓誌兼論高句麗都城之位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4.9),頁77-86。
  28. 〈兩關遺址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43),頁287-296。
  29. 〈漢代邊塞的概況〉,《邊政公論》3,1(1944.12),頁48-50。
  30. 〈陽關遺址的過去與現在〉,《邊政公論》4,9-12(1945.12),頁28-32。
  31.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1948),頁227-267。又見於中央研究院集刊外編第三種六同別錄(中)(1945.12)。
  32. 〈象郡牂柯與夜郎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4(1949),頁213-228。又見於中央研究院集刊外編第三種六同別錄(下)(1946.1)。
  33. 〈居延漢簡考證補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4(1949),頁229-242。又見於中央研究院集刊外編第三種六同別錄(下)(1946.1)。。
  34. 〈秦漢帝國的領域及其邊界〉,《現代學報》1,4-5(1947.5)。
  35. 〈論漢代之陸運與水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6(1948.1),頁61-91。
  36. 〈唐五代沙州張曹兩姓政權交替之史料〉,《申報》(1948.1.17)。
  37. 〈中國古代思想與宗教的一個方向〉,《學原》1,10(1948.2)。
  38. 〈漢代察舉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1948.4),頁79-129 。
  39.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後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8(1948),頁497-502。
  40. 〈論中國造紙術之原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1948.10),頁489-498。
  41. 〈釋漢代之亭障與烽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1948.10),頁501-522。
  42. 〈古詩「羽林郎」篇雜考〉,《文史雜誌》6,3(1948.10),頁41-45。
  43. 〈北魏洛陽城圖的復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948),頁299-312。
  44. 〈論漢代的游俠〉,《文史哲學報》1(1950.6),頁237-252。
  45. 〈「侯」與「射侯」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7),頁126-128。
  46. 〈漢代的亭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7),頁129-138。
  47. 〈關於張騫墓〉,《大陸雜誌》1,1(1950.7),頁13。
  48. 〈敦煌及敦煌的新史料〉,《大陸雜誌》1,3(1950.7),頁6-9。
  49. 〈龍岡雜記──床與席〉,《大陸雜誌》1,5(1950.8),頁21。
  50. 〈本國史教科書的若干問題〉,《大陸雜誌》1,7(1950.10),頁4-6。
  51. 〈龍岡雜記──大石興小石〉,《大陸雜誌》1,11(1950.12),頁21。
  52. 傅孟真先生與近二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的發展〉,《大陸雜誌》2,1(1951.1),頁7-9。
  53. 〈漢晉時期的帷帳〉,《文史哲學報》2(1951.2),頁67-80。
  54. 〈出版品概況與集刊的編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所長紀念特刊》(1951.3),頁45-60。
  55. 〈戰國秦漢的土地問題及其對策〉,《大陸雜誌》2,5(1951.3),頁9-12。
  56. 〈論東漢時代的世族〉,《學原》3,3&4(1951.4),頁54-58。
  57. 〈敦煌壁畫中的「未生怨」故事〉,《大陸雜誌》2,7(1951.4),頁17。
  58. 〈從歷史和地理看過去的新疆〉,《大陸雜誌》2,8(1951.4),頁11-15。
  59. 〈關於漢代官俸的幾個推測〉,《文史哲學報》3(1951.12),頁11-22。
  60. 〈漢代的雇傭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傅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23上冊(1951.12),頁77-87。
  61. 〈秦漢時代的中國文化〉,《大陸雜誌》4,3(1952.2),頁91-98。
  62. 〈資中城墼〉,《大陸雜誌》4,5(1952.3),頁16。
  63. 〈秦郡的建置及其與漢郡之比較〉,《大陸雜誌特刊》1下冊(1952.7),頁423-432。
  64. 〈漢代的吏員與察舉〉,《考銓月刊》11(1952.8)。
  65. 〈簡牘中所見的布帛〉,《學術季刊》1,1(1952.9),頁152-155。
  66. 〈漢代的郡制及其對於簡牘的參證〉,《傅故校長斯年先生紀念論文集》第1輯(1952.12),頁29-62。
  67. 〈從士大夫到小市民〉,《民主評論》4,9(1953.5),頁236-239。
  68. 〈南北朝至唐代的藝術〉,《大陸雜誌》6,9(1953.5),頁28-31。
  69. 〈漢代常服述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6),頁144-183。
  70. 〈漢代知識份子的特質〉,《民主評論》4,17(1953.9),頁10-12。
  71. 〈漢朝的縣制〉,《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6),頁69-81。
  72. 〈戰國時期的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一)》(國民基本知識叢書,1954.8)。
  73. 〈秦漢時期戰史〉,《中國戰史論集(一)》(1954.8)。
  74. 〈中國的石質雕刻〉,《中國文化論集(二)》(1954.12),頁492-503。
  75. 〈漢代的政制〉,《中國政治思想與制度史論集(三)》(1955.4)。
  76. 〈中韓關係論略〉,《中韓文化論集(二)》(1955.11)。
  77. 〈玉佩與剛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7(1956.4),頁183-196。
  78. 〈二千年來的中越關係〉,《中越文化論集(一)》(1956.4)。
  79. 〈論宗教的發展與中國的宗教〉,《民主評論》7,10(1956.5)。
  80.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物〉,《大學生活》2,2(1956.6),頁26-30。
  81. 〈李商隱燕臺詩評述〉,《文學雜誌》1,1(1956.9)。
  82. 〈陶淵明行年雜考〉,《自由學人》1,3(1956.10),頁34-36。
  83. 〈千佛洞壁畫圖案的分析〉,《中國學術史論集(二)》(1956.10)。
  84. 〈正史(龍岡雜記)〉,《大陸雜誌》13,9(1956.11),頁4-10。
  85. 〈漢代的西域都護與戊巳校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胡適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28(1956.12),頁485-496。
  86. 〈雲南境內的漢代縣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12),頁187-197。
  87. 〈論文章傳統的道路與現在的方向〉,《文學雜誌》1,4(1956.12),頁14-17。
  88. 〈歷史的考訂與歷史的解釋〉,《學人》(中央日報文史叢刊(一),1957),頁13-19。
  89. 〈論中國國故學上的分工〉,《學人》(中央日報文史叢刊,1957),頁62-68。
  90. 〈史字的結構及史官的原始職務〉,《大陸雜誌》14,3(1957.2),頁1-4。
  91. 〈高適籍里(龍岡雜記)〉,《大陸雜誌》14,6(1957.3),頁5。
  92. 〈對於白話文與新詩的一個預想〉,《文學雜誌》2,2(1957.4)。
  93. 〈中國的社會與文學〉,《文學雜誌》2,6(1957.8)。
  94. 〈論漢代的衛尉與中尉兼論南北軍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趙元任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29下冊(1957.11),頁445-459。
  95. 〈秦漢九卿考〉,《大陸雜誌》15,11(1957.12),頁1-3。
  96. 〈敦煌千佛洞〉,《學術季刊》12(1957.12),頁129-131。
  97. 〈歷史學〉,《中華民國科學誌續編》第1冊(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5輯,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頁95-102。
  98. 〈說王國維的浣谿沙詞〉,《文學雜誌》3,5(1958.1)。
  99. 〈枚乘〉,《中國文學史論集(一)》(1958.4)。
  100. 〈中國歷史上的治亂週期〉,《大陸雜誌》17,1(1958.7),頁31-34。
  101. 〈鹽鐵論所表現的儒家及法家思想之一斑〉,《中國哲學史論集(一)》(1958.9)。
  102. 〈說簡牘〉,《幼獅學報》1,1(1958.10),頁1-8。
  103. 〈「李商隱評論」所引起的問題〉,《文學雜誌》5,6(1959.2)。
  104. 〈李商隱詩之淵源及其發展〉,《幼獅學報》1,2(1959.4),頁1-10。
  105. 〈居延漢簡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週年紀念專號》30上冊(1959.10),頁311-491。
  106. 〈史記項羽本紀中「學書」和「學劍」的解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週年紀念專號》30下冊(1959.10),頁499-510。
  107. 〈國立歷史博物館漢唐文物特展的介紹〉,《教育與文化》223(1959.11)。
  108. 〈論漢代玉門關的遷徙問題〉,《清華學報》2,1(1960.5),頁40-52。
  109. 〈論神韻說與境界說〉,《文學雜誌》8,4(1960.6)。
  110. 〈北魏後期的重要都邑與北魏政治的關係〉,《慶祝董作賓 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4種,1960.7),頁229-269。
  111. 〈漢代的「史書」與「尺牘」〉,《大陸雜誌》21,1-2(1960.7)。
  112. 〈三老餘義〉,《大陸雜誌》21,9(1960.11),頁16-17。
  113. 〈關東與關西的李姓和趙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1960.12),頁47-60。
  114. 〈論北朝的都邑〉,《大陸雜誌》22,3(1961.2),頁1-5。
  115. 〈北魏州郡志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961.7),頁181-238。
  116. 〈說類書〉,《新時代》1,7(1961.7)。
  117. 〈論西京雜誌記之作者及成書時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3(1962.1),頁19-34。
  118. 〈北魏地理研究〉,《中國學術年報》1(1962.5),頁437。
  119. 〈孔廟百石卒史碑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故院長胡適先生紀念論文集》34上冊(1962.12),頁99-114。
  120. 〈蔡琰悲憤詩出於偽託考〉,《大陸雜誌》26,5(1963.3),頁1-2。
  121. 〈重印「新疆建置志」跋〉,《大陸雜誌》26,9(1963.5),頁1-2。
  122. 〈秦代史論〉,《思想與時代》108(1963.7)。
  123. 〈秦郡問題的討論〉,《大陸雜誌》27,10(1963.11),頁1-6。
  124. 〈與嚴歸田教授論秦漢郡吏制度書〉,《大陸雜誌》28,4(1964.2),頁115。
  125. 〈兩漢政府在西域的經營〉,《新疆研究》(1964.6),頁7-20。
  126. 〈中國歷史的週期與中國歷史分期問題〉,《大陸雜誌》29,5(1964.9),頁1-8。
  127. 〈六博及博局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故院長朱家驊先生紀念論文集》(1964.9),頁15-50。
  128. 〈敦煌長史武斑碑校釋〉,《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集》(1964),頁315-319。
  129. 〈漢代的豪疆及其政治上的關係〉,《清華學報──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冊)》(1965),頁31-51。
  130. 〈古社會田狩及祭祀之關係(重訂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冊(1965)。
  131. 〈戰國時代的戰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 董同龢先生論文集》(1966.6),頁801-828。
  132. 〈釋莊子天下篇惠施及辯者之言〉,《華岡學報》3(1966.12),頁309-317。
  133. 〈戰國時代的戰爭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冊(1967.3),頁47-63。
  134. 〈漢畫〉,《故宮季刊》2,1(1967.7),頁1-8。
  135. 〈從木簡到紙的應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1(1967.7),頁3-12。
  136. 〈幾種古史上不成問題的問題〉,《大陸雜誌》35,4(1967.8),頁101-103。
  137. 〈大學出於孟學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1),頁277-284。
  138. 〈十干試釋〉,《大陸雜誌》36,11(1968.6),頁16。
  139. 〈古文字試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恭祝總統蔣公八秩晉二華誕暨本所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專號》40(1968.10),頁37-51。
  140. 〈六書轉注試釋〉,《中國語文》23,4(1968.10)。
  141. 〈漢簡中的記時法(中文提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1969.1)。
  142. 〈釋築〉,《故宮博物院──慶祝蔣復璁先生七十歲專號》(1969.2),頁35-39。
  143. 〈上已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慶祝凌純聲先生七十歲論文集》(1970),頁243-261。
  144. 〈漢代政治組織的特質及其功能〉,《清華學報》8,2(1970.8),頁228-247。
  145. 〈論儒道兩家對於科學發展的關係〉,《文藝復興》23(1971.11),頁5-8。
  146. 〈漢代黃金及銅錢的使用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王世杰先生八十歲論文集》42,3(1971.6),頁341-390。
  147. 〈六書條例中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專書(三)》(1971.11),頁319-333。
  148. 〈與李樹桐教授論史事書〉,《食貨月刊》2,7(1972.10)。
  149. 〈近六十年之秦漢史研究〉,《華學月刊》10(1972.10)。
  150. 〈中國文字之特質及其發展〉,《東方雜誌》6,10(1973.4)。
  151. 〈和千家詩七絕四十首〉,《文藝復興》46(1973.10)。
  152. 〈敦煌壁畫與中國繪畫〉,《雄獅美術》43(1974.9)。
  153. 〈周初年代問題與月相問題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1(1974.12),頁1-26。
  154. 〈漢代文化概述〉,《總統蔣公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1976.4)。
  155. 〈古詩十九首與其對於文學史的關係〉,《詩學》2(巨人出版社,1976),頁1-16。
  156. 〈六十年來中的中國史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1976)。
  157. 〈從儒家地位看漢代政治〉,《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2(1977.2),頁52-55。
  158. 〈近代中國史學述評〉,《史學論集》(1977.4)。
  159. 〈秦的統一與覆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錢院長思亮先生七十壽辰論文集》48,2(1977.6),頁289-308。
  160. 〈戰國七雄及他小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4(1977.12),頁619-667。
  161. 〈釋秋與築〉,《董作賓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紀念刊》(1978.3),頁41-44。
  162. 〈釋武王征商殷與大豐殷〉,《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1978.10),頁337-341。
  163. 〈論周初年代和召誥洛誥的新證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歷語言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50,1(1979),頁29-45。
  164. 〈?蟬神詞碑的研究〉,《東方學志》23-24(1980.2),頁319-321。
  165. 〈漢代尚書的職任及其和內朝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李濟 屈萬里兩先生論文集》51,1(1980.3),頁33-51。
  166. 〈早期中國符契的使用〉,《簡牘學報》7(1980),頁334-339。
  167. 〈殷曆譜的重計問題〉,《新亞學報》(1981)。
  168. 〈「陳勝吳廣」「呂梁山」「范增」「吳回」「吳山」「吳俊卿」「吳昌碩」「吳大澂」〉,《中華百科全書》(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1)。
  169. 〈商周年代的新估計〉,《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論文集──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周年》歷史考古組上冊(1981),頁279-302。
  170. 〈中國建築之周廬與全部設計之關係〉,《國立歷史博物館》12(1981.12),頁4-6。
  171. 〈再論漢代亭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趙元任先生紀念專號》53,1(1982)。
  172. 〈從漢簡論「使君」之稱及東西堂之制〉,《大陸雜誌》66,1(1983.1),頁1-5。
  173. 〈傳統文化與現代衝擊的適應問題〉,《中國文化月刊》403(1983.2),頁22-31。
  174. 〈關於「關東」與「關西」的討論〉,《食貨復刊》13、14(1983.7)。
  175. 〈從漢簡中的嗇夫、令史、候史及士吏論漢代郡縣吏的職務及地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984.3)。
  176. 〈修正殷曆譜的新觀念及新設計〉,《香港新亞學報》14(1984.8.15),頁1-65。
  177. 〈論齊國的始封和遷徙及其相關問題〉,《食貨月刊》14(1984.11),頁294-300。
  178. 〈長安今昔談〉,《傳記文學》46,6(1985.6),頁55-58。
  179. 〈漢代的軍用車騎和非軍用車騎〉,《簡牘學報》11(1985.9),頁1-12。
  180. 〈未來世界最適應的宗教:佛教〉,《慧炬》257(1985.11),頁10-13。
  181. 〈對於「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的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吳院長大猷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57,3(1986.9),頁539-552。
  182. 〈五四新文學的洗禮〉,《聯合文學》2,2(1986.10),頁206-209。
  183. 〈從文化傳統及文化將來討論大乘教在中國及世界的前途〉,《慧炬》270(1986.12),頁19-20。
  184. 〈釋漢簡中的「烽」〉,《中國文字──嚴一萍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刊》新12(1988.7)。
  185. 〈從制度方面討論中國文化的展望〉,《歷史月刊》9(1988.10),頁14-17。
  186. 〈道教中外丹與內丹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4(1988.12),頁977-993。
  187. 〈漢代的「塞」和後方的重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3(1989.9),頁507-526。
  188. 〈論鍊丹術中用鉛的開始〉,《大陸雜誌》80,3(1990.3),頁1-2。
  189. 〈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1990.3),頁1-27。〔廖伯源畢業論文,勞貞一教授審查(見附錄第25-27頁)
  190. 〈歷史學的研究和應用〉,《歷史月刊》31(1990.8),頁118-121。
  191. 胡適之先生不朽〉,《傳記文學──胡適之先生百歲冥誕紀念特輯》57,343(1990.12),頁40-42。
  192. 〈佛教的異化與佛教的前途〉,《慧炬》334(1992.4),頁30-32。
  193. 〈從漢簡資料討論歷史走向和社會走向〉,《歷史月刊》58(1992.11),頁26-32。
  194. 〈從甲午月食討論殷周年代的關鍵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芮逸夫高去尋兩先生紀念論文集》64,3(1993.12),頁627-638。
  195. 〈歷史與考古相互整合的一個方向〉,《聯經公司二十周年紀念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 ),頁55-57。
  196. 〈殷周年代的問題──長期求證的結果及其處理的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67,2(1996.6),頁239-262。
雜文

 

  1. 〈建設首都一件最重要的事──市區擴張與江北工業區的建立〉,《中央日報》(1946.7.27)。
  2. 〈錦瑟詩解〉,《中央日報》(1947.5.26)。
  3. 〈西漢的贓賄事件〉,《中央日報》(1947.9.3)。
  4. 〈對於南京市的幾點認識〉,《學原》2,9(1949.2)。
  5. 〈漢代剛卯的制度〉,《公論報》(1949.11.9)。
  6. 〈周秦兩漢的關〉,《公論報》(1950.1.25)。
  7. 〈紀念傅孟真先生〉,《傅故校長哀輓錄》(1951.12),頁72。(原載《台大校刊》第101期)
  8. 〈儒道與真常〉,《中國一周》101(1952.3)。
  9. 〈論今後的國史〉,《民主評論》3,14(1952.7)。
  10. 〈一個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反攻》65(1952.8)。
  11. 〈中國書籍形式的進展〉,《今日世界》10(1952.8)。
  12. 〈河西走廊〉,《今日世界》13(1952.9)。
  13. 〈關於民俗改善〉,《台灣風情》2,7(1952.10)。
  14. 〈論興辦一個中國文學專科學校〉,《民主評論》4,4(1953.2)。
  15. 〈談讀書〉,《中國一周》146(1953.2)。
  16. 〈談古舞問題〉,《中國一周》176(1953.9)。
  17. 〈中國偉人小傳(三)〉,《玄奘》(華國出版社,1953.12)。
  18. 〈略論在美國的華僑〉,《中國一周》251(1955.2)。
  19. 〈儒家正統司馬光〉,《中國一周》278(1955.8)。
  20. 〈中學國文教材之補充與分配〉,《主義與國策》62(1955.11)。
  21. 〈美國的人種與華僑〉,《中國一周》293(1955.12)。
  22. 〈美國的交通〉,《中國一周》293(1956.1)。
  23. 〈一年來的歷史學〉,《教育與文化》10,11(1956.2),頁4-6。
  24. 〈敦煌壁畫的藝術〉,《中央日報》(1956.8.15)。
  25. 〈對於李濟先生的簡單敘述〉,《政論周刊》105(1957.1)。
  26. 〈敦煌藝術的一個介紹〉,《大學生活》2,9(1957.1)。
  27. 李濟教授的學術地位〉,《教育與文化》16,2(1957.4)。
  28. 〈南方型的城市與北方型的城市〉,《中央日報》(1957.5.28)。
  29. 〈敦煌壁畫的臨摹與歷史博物館的壁畫〉,《新生報》(1958.3.23)。
  30. 〈從「五四」四十周年紀念談治學〉,《新生報》(1959.5.15)。
  31. 〈論治學的態度並論「格物」〉,《中央日報》(1960.8.7)。
  32. 〈鄭成功與中國海外的關係〉,《中華日報》(1961.4.21)。
  33. 〈舊詩和舊詩上的啟示〉,《文星》7,4(1961.11)。
  34. 〈惡性補習問題〉,《文星》13,6(1964.4)。
  35. 〈敦煌壁畫的裝飾〉,《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93-106。
  36. 〈中國歷史中的政治問題〉,《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143-148。
  37. 〈論國都的建置及唐代以前的都邑設計〉,《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173-197。
  38. 〈到民主的路〉,《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217-224。
  39. 〈干支與紀年〉,《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225-228。
  40. 〈歡迎胡適之先生並談語言運動〉,《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245-247。
  41. 〈追悼胡適之先生並論「全盤西化」問題〉,《中國的社會與文學》(1964),頁235-244。
  42. 〈悼濟安〉,《傳記文學》6,6(1965.6)。
  43. 董彥堂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懷念〉,《董作賓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集》(1966.11)。
  44. 〈古書重印問題〉,《中央日報》(1967.1.26)。
  45. 勞榦先生來函〉,《中央日報》(1967.11.14)。
  46. 〈記袁守和先生〉,《中外雜誌》4,2(1968.8)。
  47. 〈大學時期以前的回憶〉,《中外雜誌》4,5-6(1968.11-12)。
  48. 〈關中雜憶(一)〉,《中外雜誌》4,1(1969.1)。
  49. 〈關中雜誌(二)〉,《中外雜誌》5,3(1969.3)。
  50. 〈「零與一」只是常識問題〉,《中央日報》(1969.4.1)。
  51. 〈二度陝北行(關中雜憶之三)〉,《中外雜誌》5,5(1969.5)。
  52. 〈學成之前十年憂患(關中雜憶之四)〉,《中外雜誌》5,6(1969.6)。
  53. 〈暫遊萬里少別千年(關中雜憶之五)〉,《中外雜誌》6,2(1969.8)。
  54. 〈寧羌舊事(關中雜憶之六)〉,《中外雜誌》6,4(1969.10)。
  55. 〈桃花源偶記(上下)〉,《中央日報》(1969.11.13、14)。
  56. 〈對於中國文字改革的意見〉,《新時代》9,2(1969.12)。
  57. 〈憶陳寅恪先生〉,《傳記文學》17,3(1970.9),頁31-33。
  58. 〈中國歷史與民族精神教育〉,《從士大夫到小市民》(1970),頁1-3。
  59. 〈中韓的歷史關係〉,《從士大夫到小市民》(1970),頁95-98。
  60. 〈詩的欣賞與選讀〉,《從士大夫到小市民》(1970),頁130-131。
  61. 〈「渺」「眇」及其他通用字寫法與讀法〉,《從士大夫到小市民》(1970),頁198-199。
  62. 〈丁未新春從電視見芝加哥紐約大雪數尺慨然有作〉,《從士大夫到小市民》(1970),頁205。
  63. 〈對於觀光事業的幾個意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4,1(1971.1)。
  64. 〈記朱家驊先生〉,《浙江月刊》3,4(1971.4)。
  65. 勞榦教授來信〉,《食貨月刊》3,1(1973.4)。
  66. 〈秦漢時代的長城〉,《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1976),頁1083-1084。
  67. 〈詩的感受〉,《中華聯誼會通訊》22(1976.9)。
  68. 〈記君勵先生並述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影響〉,《傳記文學》29,3(1976.9),頁82-84。
  69. 〈華北名城與名泉〉,《中外雜誌》21,2(1977.8)。
  70. 勞榦教授的自述〉,《湖南文獻》6,4(1978.10),頁53-58。
  71. 〈佛與菩薩的「姓」的問題〉,《中央日報》(1980.4.27)。
  72. 〈五四的反省(一)〉,《中國時報》(1980.4.27)。
  73. 〈中國人的飲料問題〉,《中央日報》(1980.11.20)。
  74. 〈關於中文直行書寫〉,《中央日報》(1980.11.12)。
  75. 〈從民族文化精神看一神教信仰〉,《美國洛杉磯世界日報》(1994.4.13)。
  76. 〈陳寅恪與俞大綱佚詩〉,《美國加州益壯會會刊──慶祝中華益壯會創立二十周年特刊》第28期(1994)。
  77. 〈修憲最重要問題──明確總統否決權〉,《文苑》11(美國洛杉磯北美南加州華人協會,1996.5.26)。
書評及序跋
  1. 〈評曾資生著《兩漢文官制度》〉,《社會經濟集刊》7.1(1944.6):142-143。
  2. 〈孫毓棠著《中國古代社會經濟論叢》〉,《社會經濟集刊》7.2(1944.12):154-160。
  3. 〈胡煥庸著《縮小省區轄境命名之商榷》〉,《社會經濟集刊》7.2(1944.12):173-174。
  4. 〈評史岩著《敦煌石室畫像題識》〉,《社會經濟集刊》8.1(1949.1):157-163。
  5. 〈評方豪《中西交通史》〉,《三民主義半月刊》3(1953.6)。
  6. 〈跋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7(1956.4):183-197。
  7. 〈評雷夏《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記》及《圓仁入唐事跡》〉,《清華學報》新1.2(1957.4):262-265。
  8. 〈孟森著《明代史》〉,《學術季刊》6.4(1958.6):133-134。
  9. 〈蔣孟麟《西潮》評介〉,《新生報》(1960.2.12)。
  10. 〈蘇瑩輝著《敦煌學概論》序〉,《敦煌學概論》(1961.7)。
  11. 〈李樹桐著《唐史考辨》序〉,《唐史考辨》(1963.12)。
  12. 〈何炳棣著《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跋〉(香港中學大學,1969)。
  13. 〈評唐蘭《古文字學導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1(1970.9)。
  14. 〈錢存訓著《中國古代書史》後序〉(香港中文大學,1975)。
  15. 〈馬先醒著《漢簡與漢代城市》序〉(簡牘學會,1976)。
  16. 〈勞榦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自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17. 〈勞榦著《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再版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7)。
  18. 〈評余英時著《論戴震與章學誠》〉,《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1(1979):219-225。
  19. 〈馬先醒著《簡牘學要義》序〉(簡牘學會,1980)。
  20. 〈馬先醒著《居延漢簡新編》序〉(簡牘學會,1981)。
  21. 〈《周士心畫集》序〉(簡牘學會,1981)。
  22. 〈張其昀著《中華五千年史——秦漢史》序〉(文化大學,1981)。
  23. 〈蘇瑩輝醒著《瓜沙史事叢考》序〉(商務,1983)。
  24. 〈金惠醒著《創造歷史的漢武帝》序〉(商務,1984)。
  25. 〈彭雙松著《徐福研究》序〉(富蕙圖書出版社,1984)。
  26. 〈《周士心陸馨如金婚畫集》序〉(自印,1995)。
英文、日文及韓文著作
  1. “Six–tusked Elephants on a Han Bas-relief,”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7 (1954): 366-369.
  2. “Frescoes of Tunhuang,” Collected paper on History and Arts of China (Taipei: National Historical Museum, 1958).
  3. A View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China Year Book 1959-60 (Taipei: China Publishing Co., 1959), pp. 11-31.
  4. Review of six articles: 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 no. 7 (Paris, 1961), pp. 62, 63, 64, 200, 221, 232.
    (1) Ho Ch'ang-ch'un, Ch'in – mo nung min ch'i i ti yuan yin chi ch'i li shih tso yung.(賀昌群,《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及其歷史作用》)
    (2) Ch'en P'an, Han chien sheng i. (陳槃,《漢簡賸義》)
    (3) Ch'en P'an, Han chien sheng i chih hsu. (陳槃,《漢簡賸義之續》)
    (4) Ch'ien Ts'un-hsun, Han tai shu tao k'ao. (錢存訓,《漢代書刀考》)
    (5) Chang Ping-chuan, Lun ch'eng tao pu tz'u. (張秉權,《論成套卜辭》)
    (6) Tai Chun-jen, Pu fen tai ch'uan t'i ti hsiang hsing. (戴君仁,《部份代全體的象形》)
  5. “The Capital of Loyang: A Historical Survey,” Journal Of China Society 1 (Taipei, 1961): 36-39.
  6. “City Life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istorians of Asia Nov.25-30 (Manila, 1960-1962) : 326-331.
  7. “From Wooden Slip to Paper,” Chinese Culture 8.4 (Taipei, 1967): 80-94.
  8. “Fu Ssu-nien,” ed. By Howard L. Boorman and Richard C. Howar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 of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vol. 2, pp. 43-46.
  9. “The Division of Time in the Han Dynasty as Seen in the Wooden Slip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39 (Taipei , 1969): 351-368.
  10. “A Review of Joseph Needham's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 4, part 3,”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2 (1975): 459-461.
  11. “The Corruption under the Bureaucratic in Han Times,” ed. By Laurence G. Thompson, Studia Asiatica: Essays in Asian Studies In Felicitation of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Professor Ch'en Shou-yi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5), pp. 67-76.
  12. “The Early Use of Tally in China,” ed. By David F. Roy and Tsuen-hsuin Tsien, Ancient China: 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 91-98.
  13. “On the Inscription of Che Ling Tsun ( 矢令尊 ),” 《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pp. 1405-1410.
  14. “The nineteen old Poem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some of their Social Implications,” 《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pp. 1491-1516.
  15. “The Periodical Circle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pp. 1547-1567.
  16. “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vol. 1, Character text selections by Kan Lao, selections with preface by Kan Lao,” ed. By Ta-tuan Ch'en and Frederick W. Mote, Research Manual Series , Chinese Linguistics Project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3).
  17. 〈漢簡 しこ つ い て 〉,《東方學》 11 ( 1955 )。
  18. 〈儒道兩家の 科學發展に 對 する 關係〉,《問題と研究 》 1.11(1972):1-13 。
  19. 〈訪勞貞一院士談高句麗好太王碑作者:高明士〉,《韓國學報》3 (1983.12):61-65 。
  20. “Chu yen Han chien,” written by Kan Lao, edited by Norma Farquhar, 《居延漢簡》(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6 revised edition ),頁 1-145 。

學歷: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 (1930)

經歷:
本所研究生 (1932-1934),助理員 (1934-1940),副研究員 (1940-1945),研究員 (1946-2003)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8)
臺灣大學教授 (1949-1962)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 (1962-1975)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8)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