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退休離職研究人員

大頭照

倉本尚德 Hisanori Kuramoto

助研究員

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系研究科博士

研究領域

中國中古佛教史、儒佛道三教交涉史

學位論文
  1.  《北朝造像銘研究──華北地域社會における佛敎の信仰と實踐》(東京: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11.11)。
專書
  1. 《北朝仏教造像銘研究》(京都:法藏館,2016.3),730頁。
期刊論文
  1. 〈北朝造像銘にみる道佛二敎の關係――關中における邑義の分析を中心に〉,《東方宗敎》109 (2007.5):18-51。
  2. 〈北朝時代における方等懺と好相行――《大方等陀羅尼經》十二夢王石刻圖像の新發見とその意義〉,《佛敎文化研究論集》12 (2008.3):50-80。
  3. 〈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大通方廣經》の成立と受容――同經石刻佛名の新發見〉,《中國哲學研究》23 (2008.8):1-37。
  4. 〈北朝時代の多佛名石刻――懺悔・稱名信仰と關連し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54 (2008):55-108。
  5. 〈北朝造像銘にみる禪師と阿彌陀信仰――「無量壽」から「阿彌陀」への尊名の變化に關連して〉,《印度學佛敎學研究》57.1 (2008):57-60。
  6. 〈《大通方廣經》の懺悔思想――特に《涅槃經》との關係について〉,《東方學》117 (2009):20-39。
  7. 〈北齊臨淮王像碑の試譯と初歩的考察〉,《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56 (2009):181-237。
  8. 〈北朝石刻にみる「觀世音佛」信仰〉,《印度學佛敎學研究》58.1 (2009) :175-178。
  9. 〈北朝期における《菩薩瓔珞本業經》實踐の一事例――陽阿故縣村造像記について〉,《東アジア佛敎研究》8 (2010):3-24。
  10. 〈北朝・隋代の無量壽・阿彌陀像銘――特に《觀無量壽經》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佛敎史學研究》52.2 (2010):1-30。
  11. 〈北朝造像銘における轉輪王關係の用語の出現〉,《印度學佛敎學研究》60.1 (2011):16-19。
  12. 〈《觀世音十大願經》と觀世音佛〉,《東方宗敎》119 (2012.5):39-51。
  13. 〈林慮山と白鹿山――北朝時代の太行山脈一帶における僧の修行地の問題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敎學研究》61.2 (2013.3)。
  14. 〈龍門北朝隋唐造像銘に見る淨土信仰の變容〉,《東アジア佛教學術論集》2 (2014.2):135-165, 169-171。
  15. 〈北朝石刻資料よりみた《高王觀世音經》の成立事情〉,《明大アジア史論集》18 (2014.3):51-71。
  16. 〈善導の著作と龍門阿彌陀造像記:《觀經疏》十四行偈石刻の新發見〉,《印度學佛教學硏究》63.2 (2015.3):234-239。
  17. 〈北朝時期關中佛道兩教義邑試論〉,《東海歷史研究集刊》2 (2015.9):3-70。
  18. 〈阿彌陀佛となる誓願:龍門石窟藥方洞《究竟莊嚴安樂淨土成佛銘記》小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4.2 (2016.3):731-736。
  19. 〈刻經から見た鄴の佛教:小南海石窟・北響堂山石窟を中心に〉,《中國考古學》16 (2016.11):77-101。
  20. 〈寶山寺北齊刻經碑から見た靈裕の華嚴經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5.2 (2017.3):562-567。
  21. 〈從刻經看鄴城佛教:以小南海石窟與北響堂山石窟為中心〉,《石經研究》1 (2017.8):237-261。
  22. 〈南朝佛教と社會:王法と佛法の關係〉,《アジア遊學—魏晉南北朝史のいま》213 (2017.8):100-109。
  23. 〈靈裕の享年――《續高僧傳》と石刻資料の比較〉,《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6.2 (2018):18-23。
  24. 〈碑文と《續高僧傳》諸本の比較研究——曇詢‧僧邕傳を例として〉,《日本古寫經研究所研究紀要》3 (2018):9-26。
  25. 〈《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工作說明〉,《古今論衡》31 (2018.10):128-134。
專書(論文集)之一章
  1. 〈龍門北朝隋唐造像銘所見之淨土信仰的轉變〉,收入張風雷、金天鶴、竹村牧男主編,《中國南北朝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4),頁140-174。
  2. 〈北朝的造像銘記與刻經〉,收入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編,《中國南北朝佛教藝術》(臺北: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14.9),頁69-78。
  3. 藤井淳編著,池田將則、倉本尚德、村田みお、柳幹康著,《空海、最澄將來『三教不齊論』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2016.1),本文篇,頁1-170。
  4. 〈法琳の著作との比較から見た姚ベン『三教不斉論』の特徴について〉,收入同前書,論文篇,頁231-264。
  5. 〈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收入佛教史學會編,《佛教史研究ハンドブック》(京都:佛教史學會,2017.2)。
  6. 〈曇詢碑與日本古寫經本《續高僧傳・曇詢傳》〉,《「少林寺與北朝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7.7),頁428-445。
  7. 王芳、倉本尚德,〈題籤〉,收入橫手裕主編,《東京大學本嘉興大藏經を繙く》(東京:汲古書院),頁17-24。
  8. 〈龍門石窟造像記からみた善導浄土教の受容〉,收入肥田路美編,《アジア佛教美術論集‧隋唐》(東京:中央公論美術)。
  9. 〈淨土教的藏經洞—二則龍門石窟初唐題記再考〉,《少林寺與隋唐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學術會議論文
  1. 〈從北朝關中道佛混合造像碑看敎徒信仰問題:以“義邑”爲中心〉,發表於「宗敎中的敎徒:第二屆歷史上的民眾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臺灣臺中:東海大學,2012年6月1日。
  2. 〈龍門北朝隋唐造像銘所見之淨土信仰的轉變〉,發表於「第二屆中日韓國際佛教學術大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6月23日。
  3. 〈唐代造像銘に見る善導淨土教の影響―龍門石窟を中心に―〉,發表於日本龍谷大學亞洲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佛教石刻と地域社會——中國中古時代における地域史的宗教環境の探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日本京都:龍谷大學,2014年1月26日。
  4. 應日本龍谷大學邀請,參與龍谷大學アジア佛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系列講座「アジア佛教の諸相(アジアの佛教と文化)」,講題:〈台灣の佛教と文化〉,京都,2014年7月3日。
  5. 〈善導的著作與龍門阿彌陀造像記〉,發表於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主辦,「平成26年度日本印度學佛教會第65回學術大會」,日本:武藏野大學有明校區,2014年8月30-31日。
  6. 〈姚辯『三教不齊論』と法琳『辯正論』〉,發表於「最澄‧空海將來『三教不齊論』をめぐって―佛教の東傳と衝突」硏討會,2015年2月15日。
  7. 〈龍門石窟における善導『觀經疏』十四行偈石刻の新發見とその意義〉,發表於「平成26年度淨土宗教學院硏究會(東部)」,2015年2月27日。
  8. 〈龍門石窟薬方洞《究竟荘厳安楽浄土成仏銘記》と1074窟造像記に見る慧審の誓願:善導との比較を中心に〉,發表於「印度學佛教學會第66屆學術大會」,2015年9月20日。
  9. 〈刻經と造像銘より見る鄴の佛教〉,發表於「日本中國考古學會」,日本東京:成城大學,2015年12月19日。
  10. 〈無量壽から阿彌陀へ、天から淨土へ:中國北朝造像銘に見る信仰の變容〉,發表於「2016年度 第2回 中央アジア科研全體硏究會―阿彌陀信仰の受容と展開―」,日本:龍谷大學,2016年7月24日。
  11. 〈《華嚴經》にかかわる北朝佛教石刻:地論師‧地論教學との關連から〉、〈唐代石刻よりみた淨土信仰〉(口頭發表),發表於「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第67屆學術大會」,日本:東京大學,2016年9月3-4日。
  12. 〈從刻經看鄴城佛教——以小南海石窟與北響堂山石窟為中心〉,發表於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紀念房山石經與雲居寺創建1400週年暨中國佛教協會發掘拓印房山石經60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房山,2016年9月9-11日。
  13. 〈善導與龍門淨土發願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5年度第六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1月14日。
  14. 〈碑文と《續高僧傳》諸本——北朝‧隋代の僧を中心に〉,發表於日本國際佛教學院大學主辦,「日本古寫經」國際研討會,2017年7月29日。
  15. 〈曇詢碑與日本古寫經本《續高僧傳‧曇詢傳》〉,發表於「少林寺與北朝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7月31日。
  16. 〈靈裕の年譜と著作:《續高僧傳》と《大法師行記》の比較,發表於日本花園大學主辦,「印度學佛教學會第68屆學術大會」,2017年9月2日。
  17. 〈淨土教的藏經洞—龍門石窟二則初唐題記釋讀〉,發表於「少林寺與隋唐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7月20日。
  18. 〈『続高僧伝』智首伝と「大唐故首律師高徳頌」の関係について〉,發表於「第69屆日本印度學佛教學學術大會」,日本:東洋大學,2018年9月1-2日。
  19. 〈道宣就任西明寺上座的背景――從智首碑談起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07年度第十九次學術講論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年11月26日。
學術書評
  1. 〈書評:久野美樹著,《唐代龍門石窟の研究:造形の思想的背景について》〉,《史學雑誌》123.12 (2014.12):98-106。
  2. 〈書評:神塚淑子著,《道教経典の形成と仏教》〉,《唐代史研究》21 (2018.8):182-190。
研究報告
  1. 〈中國における觀音信仰の展開の一樣相――《觀世音十大願經》と「觀世音佛」〉,《龍谷大學アジア佛敎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0年度研究報告書》,2011,頁117-132。
  2. 〈ハイデルベルク大学東亜藝術史研究所訪問記—「中国における仏教石刻」プロジェクトの概要—〉,收入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編,《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1年度研究報告書》(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2.1),頁301-308。
  3. 倉本尚徳、赤羽奈津子,〈中国山西省仏教遺跡および現代仏教の実態調査〉,收入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編,《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2年度研究報告書》(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3),頁303-313。
  4. 〈無量壽から阿彌陀へ、天から淨土へ:中國南北朝造像銘に見る信仰の變容〉,《中央アジア科研最終報告書》。
翻譯
  1. 倉本尚德、張風雷(共譯),〈慧遠と鳩摩羅什の論爭及び晉宋時代の中國佛敎學思潮の轉向〉,《東アジア佛敎研究》7 (2009):29-39。
  2. ケサン・ギャル著,倉本尚德譯,〈チベット族居士の伝承と村落文化〉,收入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編,《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2年度研究報告書》(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3),頁269-277。
  3. 唐忠毛著,倉本尚德譯,〈中國佛教における近代性の位相、特徴と問題〉,《東アジア佛教研究》11(2013)。
  4. 釋自衍著,倉本尚德譯,〈台湾仏教における尼僧教育の発展の概況〉,收入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編,《2013年度全体研究会プロシーディングス》(京都:龍谷大学アジア仏教文化研究センター,2014.12),頁31-57。
  5. 聖凱著,倉本尚德譯,〈僧賢と地論學派:〈大齊故沙門大統僧賢墓銘〉等の考古資料を中心として〉,收入金剛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編,《地論宗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2017.3),頁39-63。
  6. 史經鵬著,倉本尚德譯,〈敦煌遺書地論宗『涅槃經疏』(擬)の佛性思想:BD2224、BD2316、BD2276を中心に〉,收入同前書,頁357-381。

學歷: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系研究科博士 (2011)

經歷:
本所助研究員 (2014.4-2019.3)
日本龍谷大學亞洲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2010.6-2014.3)

1. 第六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北朝仏教造像銘研究》, 2017)
2. 2018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