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
中文

歷年通信暨兼任研究人員

陶晉生

陶晉生 Jing-shen Tao

通信研究員

學歷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系博士

研究領域

遼金宋史

專書
  1. 《金海陵帝的侵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63)。
  2. 《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
  3. The Jurchen in Twelfth-Century China: A Study of Siniciz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6).
  4. 《中國近古史》(臺北:東華書局,1979)。新版:《宋遼金元史新編》(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2007再版)。
  5. 《女真史論》(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6. 《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增訂簡體字版,北京:中華書局,2008)。
  7. Two Sons of Heaven: Studies of Sung-Liao Relation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8).
  8.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0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9. Excursions in Chinese Culture: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William R. Schultz, co-authored with Marie Chan and Chia-lin Pao Tao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0.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合著,《宋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
  11. 《中國近代史》(臺北:福懋出版社,2005)。
  12. 《歷史的瞬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
  13. 《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
  14. 《宋代外交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0)。
編著及譯著
  1. 陶晉生、王民信合編,《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宋遼關係史料輯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全3冊。
  2. 陶晉生、張存武合編,《歷史學手冊》(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
  3. 《社會動力學入門》(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
  4. 《唐史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5. 《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6. 陶晉生、陶泰來合編,《陶希聖日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7. 陶晉生、陶泰來合編,《陶希聖年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
論文
  1. 〈劉祁與歸潛志〉,《大陸雜誌》,13卷2期(1956)﹕20-28。
  2. 〈論侵宋前之金海陵帝〉,《幼獅學報》3卷1期(1960)﹕1-31。
  3.  “The Horse and the Rise of the Chin Dynasty,” Papers of the Michigan Academy of Science Arts and Letters, 53 (1968)﹕183-189.
  4. 〈金代初期女真的漢化〉,《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7期(1968)﹕31-68。
  5. 〈金元之際女真與漢人通婚之研究〉,《田村博士頌壽東洋史論叢》(1968)﹕711-716。
  6. 〈金代的政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1969):576-594。
  7. 〈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運動〉,《思與言》7.6(1970):25-29。
  8. 〈金代的女真進士科〉,《邊政研究所年報》1(1970):135-144。
  9. 〈南宋初信王榛抗金始末〉,《中華文化復興月刊》3.7(1970):18-20。
  10. 〈完顏昌與金初的對中原政策〉,《幼獅學誌》9.3(1970):1-13。
  11. 〈金代女真統治中原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新時代》11.1(1971):34-38。
  12. 〈略論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4.1(1971):20-22。
  13. 〈金代的政治衝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1(1971):135-161。
  14. 〈余靖與宋遼夏外交〉,《食貨月刊》1.10(1972),534-539。
  15.  “Yu Ching and Sung Policies toward Liao and Hsia,1042-1044,”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6 (1972)﹕114-122.
  16.  “The Influence of Jurchen Rule on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0.1 (1974)﹕24-34.
  17.  “Political Recruitment in the Chin Dynas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94.1(1974):24-34.
  18. 〈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1(1976):53-73。
  19. 〈宋遼間的平等外交關係〉,《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20.  “Liu Ch’i,” in Herbert Franke, ed., Sung Biographies (Wiesbaden, 1976):1264-1266.
  21.  “Yu Yun-wen,” Sung Biographies: 631-633.
  22. 〈南宋利用山水寨的防守戰略〉,《食貨月刊》7.1/2(1977):1-10。
  23. 〈金代的用人政策〉,《食貨月刊》8.11(1979):521-531。
  24. 〈王安石的對遼外交政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4(1979):657-677。
  25. 〈從宋詩看宋遼關係〉,《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79)。
  26. 〈金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國際漢學討論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1)﹕981-994。
  27. 〈金代政權合法地位的建立〉,《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81)﹕519-531。
  28.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10(1982):27-32。
  29. 〈宋遼關係的歷史背景〉,《食貨月刊》,13.7/8(1983):284-290。
  30. 〈宋,高麗與遼的三角外交關係〉,《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韓國研究學會,1983)﹕15-20。
  31.  “Barbarians or Northerners: Northern Sung Images of the Khitans,” in Morris Rossabi, ed., 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66-86.
  32. 〈金完顏宗弼論〉,《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榮慶祝夀論文集》,上冊(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141-146。
  33. 〈宋金廟學與儒家思想的傳佈〉,《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台北,1987)﹕531-544。
  34. 〈雄州與宋遼關係〉,《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169-184。
  35.  “The Khitans,”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New York: Scribner, 1988): 297-298.
  36.  “The Liao Dynasty,”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424-426.
  37.  “The Jurchen,”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237-239.
  38.  “The Jin Dynasty,”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239-240.
  39. 〈北宋幾個家族間的婚姻關係〉,《中央研究院第二屆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 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頁933-943。
  40. 〈遼金時期漢人的北遷〉,《中外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1989)﹕7-14。
  41. 〈范仲淹與宋遼關係〉,《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1989)﹕1515-1531.
  42. 〈歐陽修的傳記寫作〉,《第三屆史學史國際研討會,1990》﹕385-402。
  43. “The Personality of Sung Kao-tsung,” Tzuyoshi Kinugawa, ed., Collected Studies on Sung History dedicated to Professor James T. C. Liu (Tokyo, 1990)﹕ 531-543.
  44. 〈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回顧〉,《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台灣大學,1992)﹕123-134。
  45. 〈宋遼邊界交涉的問題〉,《中國民族史研究》,4輯(北京,1992)﹕40-48。
  46. 〈北宋韓琦的家族〉,《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頁89-103。
  47. 〈北宋的士族婦女〉,《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1(1993):28-35。
  48. 〈北宋的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的維持〉,《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學報》3(1993):11-34。
  49.  “Elite Women in Eleventh-Century China,” The Historian, 56.1(1993)﹕29-40. With Chia-lin Pao Tao
  50.  “Public Schools in the Chin Dynasty,” in Hoyt C. Tillman and Stephen H. West, eds., 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50-67.
  51. 〈北宋婦女的再嫁與改嫁〉,《新史學》6.3(1995):1-28。
  52. 〈岳飛與完顏宗弼〉,《岳飛研究》,第4輯(中華書局,1996)﹕9-20。
  53. 〈北宋士族婦女的教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1996):43-59。
  54. 〈北宋士人的起家〉,第二屆國際宋史學術研討會秘書處編《第二屆國際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6):61-76。
  55. 〈北宋士人家族的維持〉,簡牘學會編,《勞貞一先生九秩華誕論文集》(1997)﹕423-441。
  56. 〈書香世家:宋代的山陰陸氏家族〉,《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139-160。
  57. 〈遼金對宋的文化影響〉,《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2000)﹕737-754。
  58. 〈從宋詩看北宋士大夫的生活〉,《人文學刊》(香港中文大學,2001)﹕123-146。
  59.  “A Tyrant on the Yangtze,” in Excursions in Chinese Culture﹕149-158.
  60. 〈傳統中國對外關係的省思﹕以宋遼金時期為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1-23。
  61. 〈歌姬舞妓與金蓮〉,鄧小南主編,《唐宋婦女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365-374。
  62. 〈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5年文史哲中西文化講座專刊》(文津出版,2006)﹕133-143。
  63. 〈同化的再思考〉,汪榮祖、林冠群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41-56。
  64.  “The Move to the South and the Reign of Kao-tsung (1127-1162),” in Paul J. Smith,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Part One: The Five Dynasties and Sung China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644-709.
  65. 〈宋遼外交文書之研究〉,《北方文化研究》(檀國大學,2010)﹕79-86。
  66. 〈契丹的黃金時代〉(蔡玫芬,林天人編,《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時藝多媒體傳播公司,2010)﹕204-209。
  67. 〈再思三寸金蓮〉,《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第四届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161-181。
  68. 〈宋代宮女初探〉,香港嶺南大學「十至十三世紀中國的政治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列入《宋遼金史論叢》。 
書評
  1. 〈評三上次男〈金代政治の研究〉〉,《食貨月刊》1.2 (1971):131-133。
  2. 〈波克何夫爾〈歷史分析的行為研究途徑〉〉,《食貨月刊》1.12 (1972):662-664。
  3. 〈政治史研究的展望——兼評艾爾登著〈政治史〉〉,《食貨月刊》5.12 (1976):576-583。
  4. 〈哈里森著《中華帝國》(John A. Harrison, The Chinese Empire History of China from Neolithic Times to the End of Eighteenth Century)〉,《食貨月刊》8.9/10 (1979):473-474。
  5. "The Chronicle of Fu Chien, by Michael Roger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0): 426-427.
  6.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Chin Dynasty: Three Studies, by Hok-lam Cha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73): 211.
  7.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by Robert Hym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Dec. 1988): 1376-1377.
  8. "Mongolian Rule in China, by Elizebeth Endicott-W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Nov. 1989): 827-828.
  9. "The Country of Streams and Grottoes, by Richard von Glah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Feb. 1990): 233-234.
  10. "The Perilous Frontier, by Thomas Barfield,"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Oct. 1991): 1228.
  11. "The Writing of Official History under the T'ang, by Denis Twitchett,"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Oct. 1993): 1304.
  12. "Zhu Yuanchang and Early Ming Legistration, by Edward L. Farmer,"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Dec. 1997): 1543.
其他
  1. 〈革新聲中談學術界的制度化〉,《人與社會》1.5 (1973):2。
  2. 〈陶希聖先生學術著作目錄〉,《湖北文獻》30 (1974):62-69。
  3. 〈陶希聖先生學術專著目錄〉,《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11 (1974):8。
  4. 〈遼金元宮廷中的年俗〉,《海外學人》43 (1974):94-96。
  5. 〈對當前國際局勢的一點意見〉,《中央月刊》14.10 (1982):38-39。
  6. 〈追憶姚從吾先生〉,《歷史月刊》10 (1988):11-15。
  7. 〈蘇東坡的母親〉,《歷史月刊》90 (1995):110-111。
  8. 〈冬涼夏暖話當年〉,收入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下冊,頁997-999。
  9. 〈陶希聖論中國社會史〉,《古今論衡》2 (1999):32-43。
  10. 〈暴君的一天〉,《歷史月刊》145 (2000):87-89。
  11. 〈一〇五七年的音樂會〉,《歷史月刊》150 (2000):96-99。
  12. 〈一一六一年的水戰〉,《歷史月刊》153 (2000):71-73。
  13. 〈一〇四二年:富弼與宋遼談判〉,《歷史月刊》156 (2001):94-97。
  14. 〈手足之愛,平生一人——蘇軾、蘇轍兄弟情深〉,《歷史月刊》162 (2001):32-36。
  15. 〈從宋詩詞看科舉〉,《歷史月刊》168 (2002):76-82。
  16. 〈周瑞娘的生死戀——宋代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歷史月刊》174 (2002):55。
  17. 〈「宋史」研讀指引〉,《空大學訊》338 (2005):120-121。

學歷: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系博士

現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2012.8- )


經歷:

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1969-7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69.8-1973.7)、研究員(1973.8-1981.7)、兼任研究員(1981.8-2012.7)
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教授(1976-2001)、榮休教授
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教授兼系主任(1987-1988)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1988-1990)
東吳大學客座教授(2002-2015)
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2015-2016)

中山學術文化獎二次
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
美西華人職業協會傑出獎(1991)
美國亞歷桑那大學傑出亞裔教授獎(1992)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講座(1998-99)
第四屆劉崇鈜學術講座(200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講座(2010)

⟸返回上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