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SSN = {1991-1572}, author = {黃源盛}, title = {唐律不應得為罪的當代思考}, journal = {法制史研究}, volume = {5}, pages = {1-59}, keywords = {不應得為、唐律、罪刑法定、禮與刑、立法技術      }, abstract = {在傳統中國刑律中,有一名為「不應得為罪」者,其涵義係指律、令雖無專條禁止,但據「理」不可為的行為。此類行為,無所不包,難以概舉,要之,皆屬違反當時代「禮」與「理」的社會價值觀念者。也就是說,一切違背倫理義務的反道義行為,或違反基本生活秩序的行為,若不能運用輕重相舉條,又毫無比附之餘地時,為落實情罪平允的實質正義理念,皆可歸入「不應得為」,而援引此條予以科罰。 以《唐律》言,「不應得為罪」形式上列在〈雜律篇〉之末,屬於所謂的「正條」,惟其內容則大異其它正條之趣。在英文翻譯上,有人將其譯為「catch-all statute」,其立法用意實在耐人尋味。想問的是:「不應得為」條的法源可溯自何時?處罰的根據何在?律令既無明確犯罪的構成要件,其「應」與「不應」的界限究竟在哪?違反事理「輕」與「重」的基準又在哪?如何從《唐律疏議》本身的疏釋例示,來正確解讀其涵義?而從現存的斷簡殘編判文中能否窺見其運作實態?從當代刑法觀念,可能聯想到那些相關問題?它對後世的中國及近鄰的日本又產生了何等影響? 凡此疑問,皆屬帝制中國刑律之要者,而中外法史學界相關的論述相當少見,即使有,也多語焉不詳;本文嚐試深入律意,舉例闡釋,並參酌近世刑法原理,企圖作較詳盡與突破性的申義與論理。  }, year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