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 - JOUR SN - 1012-4195 AU - 張聞捷 TI - 試論曾公求墓青銅樂鐘的音列與編列組合——兼論「行鐘」的起源 JO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A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L - 95 IS - 3 SP - 393 EP - 426 KW - 曾公求 KW - 龢鐘 KW - 行鐘 KW - 音列 KW - 編列制度 PY - 2024 AB - 曾公求墓隨葬青銅樂鐘共34件,按銘文差異可分為「龢鐘」與「行鐘」兩組。「龢鐘」組包括扉棱鎛鐘4件、甬鐘17件。扉棱鎛鐘4件是東周時期鎛鐘的常見組合形式,但出於安全考慮未作測音。甬鐘17件按音律和銘文可以分為8件與9件兩個編列,8件組採用#D宮的「羽—宮—角—羽—角—羽—角—羽」的音列結構,是西周晚期以來最常見的8件組樂鐘音列,且銘文整齊有序、未見重複;9件組則在8件組的基礎上將「商」音與「徵」音置於編鐘的正鼓音音列,整體呈現#D宮的「徵—宮—商—羽—角—羽」的音列結構,體現了其在8件組音列設置上的繼承發展。同時,該組「角」音鐘(236鐘)與「清羽」鐘(233鐘)的銘文與任一組的其他樂鐘銘文均不協調,說明這2件樂鐘是後配進入隨葬「龢鐘」編列的,而採用4+8+9的「龢鐘」組合無疑是出於葬制上的考慮。 「行鐘」組包括簡化獸鈕鎛鐘4件、鈕鐘9件。鎛鐘採用#D宮上的「羽—宮—角—徵」的音列,符合東周時期常見的鎛鐘音列及編列制度。鈕鐘則採用#D宮的「徵—羽—宮—商—角—羽—商—角—羽」的音列結構,是春秋時期最常見的鈕鐘編列與音列組合形式。總體看來,龢鐘與行鐘組樂鐘皆採用#D為宮,音律搭配也遵循常制,說明其設計原理是一以貫之的。龢鐘組從銘文來看,應是屬於宗廟樂鐘,代表墓主人身分,故使用三列樂鐘葬制。而行鐘組則是曾公求在漢淮地區隨葬禮器「行器化」的思潮與實踐影響下,開始在宗廟樂鐘之外,另行鑄造的一套專用於隨葬的青銅樂器,以寓意喪葬為遠行不歸的「大行」之意。因為行器是從出征遠行活動衍生而來,禮制重要性自然不及宗廟祭器,故而行鐘組合在等級上也略低於龢鐘。 目前來看,曾公求墓是最早開始隨葬行鐘的曾國墓葬,處於樂鐘葬制變革的初步階段,故而墓內出現了龢鐘與行鐘並存的局面,且行鐘仍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而到了年代略晚的曾侯寶與曾侯得墓中,就都只見行鐘組合,並採用類似龢鐘的編列形式以兼顧身分等級。當然,由於禮制實踐的複雜性,這一變革在此後歲月裡還有少量反復的現象,如曾侯與墓、壽縣蔡侯墓等。 Y1 - 2024/09/18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