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 - JOUR SN - 1012-4195 AU - 李猛 TI - 原則與例外:武德中後期「偽亂地」廢省寺僧之實施 JO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A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L - 90 IS - 3 SP - 399 EP - 448 KW - 李淵 武德中後期 偽亂地 廢省寺僧 懲罰與廢省 PY - 2019 AB - 武德四年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後不久,李淵即以「偽亂地僧,是非難識」為由,下敕在「偽亂地」採取「州別一寺,留三十僧,餘者從俗」的嚴厲廢省措施。此後,該敕成為「關東舊格」,相繼在「偽鄭」「偽梁」「偽夏∕漢東」「偽宋」等原割據政權轄區實施。根據史傳、僧傳、寺院碑誌以及傳統石刻等不同類別與性質的文獻記載,在相當數量的個案研究的基礎之上,可以大致梳理這項廢省政策在「偽亂地」的實施情況(包括廢省的範圍與力度、每州寺院與僧尼的廢省數量、每州所保留的寺與僧、寺院財產處置等情況)。 陷偽諸州在入唐伊始,即著手廢省事宜,經過約半年至一年的準備之後,開始具體執行廢省敕。除了那些在唐軍平定「偽亂地」的過程中曾為唐軍立過軍功的寺院和僧人之外,其他寺院和僧尼都要嚴格按「關東舊格」實施廢省。即每州只保留一寺三十僧(尼),其餘僧尼還俗、寺產被沒。與此前歷代沙汰僧尼不同的是,此次廢省幾乎以「偽亂地」全部寺院與僧尼為對象。而就保留僧、寺的數量來看,此次「偽亂地」廢省的嚴酷程度,幾乎可以與唐武宗會昌滅佛相比。如此,李唐武德中後期在「偽亂地」施行的廢省寺僧之政策,就有懲罰和廢省佛教的雙重性質,影響深遠。 Y1 - 2019/09/25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