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 - JOUR SN - 1012-4195 AU - 郭素秋 TI - 福建閩江下游幾何印紋陶文化遺存研究述評 JO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A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L - 78 IS - 2 SP - 261 EP - 357 KW - 幾何形印紋陶 閩江下游 傳承 變遷 閩越文化 PY - 2007 AB - 本文以幾何形印紋陶為著眼點,縱時限地檢討有關福建閩江下游地區自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初期的考古學研究,透過對閩江下游各個時期的幾何形印紋陶(包括器型、紋飾及出土脈絡)在遺址系絡 (context) 中的消長、變化情形之檢討,初步得到以下的理解: 閩江下游地區幾何形印紋陶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文化,而其興盛是在後來的庄邊山上層類型時期,庄邊山上層類型是基於曇石山文化發展而成的考古文化,保留有相當多曇石山文化以來的文化要素,不過在庄邊山上層類型的時期,開始出現以彩繪的方式表現與印紋陶類似的幾何形紋飾的現象,並新出現雲雷印紋和雲雷彩紋。雖然有少量的新要素之出現和刺激,但基本上閩江下游地區庄邊山上層類型的幾何形印紋陶和彩陶的興盛,是基於當地固有的考古文化(即曇石山文化)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到了其後的黃土侖類型時期,曇石山文化、庄邊山上層類型以來的部分陶器器型雖然仍被沿用,但是傳統的器型和幾何形紋飾所占的比重有明顯降低的趨勢;另一方面,方格印紋和新出現的繁體雲雷印紋,則成為黃土侖類型的主要紋飾。黃土侖類型的時期,傳統的幾何形印紋明顯減弱的現象,應是伴隨曇石山文化、庄邊山上層類型以來固有文化的衰微而產生。 到了其後的閩越文化時期,曇石山文化、庄邊山上層類型以來的要素更是稀薄,紋飾以方格印紋為主,雲雷印紋則幾乎不見,此時固有文化的主體已被外來文化所取代。 長久以來「幾何印紋陶」被視為「百越文化」的表徵,但是,如本文的檢討所指出,遠在「百越文化」出現之前已出現幾何印紋陶,這些幾何印紋陶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青銅到鐵器時代初期,不僅在器型、印紋紋飾、陶器組成、各類器型和紋飾所占比例等有明顯差異,不同時期的印紋陶實際上已發生了明顯的「質」的變化,尤其是發展愈後,東周、秦漢的印紋陶已失去了閩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以來既有的特徵,轉變為當時廣泛分布於東南地區的常見器型,而不具地域的特殊性。 Y1 - 2007/06/01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