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 1012-4195 %A 祝平一 %T 宋、明之際的醫史與「儒醫」 %D 2006 %J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P 401-449 %V 77 %N 3 %X 本文考察「儒醫」的身分認同與其對文本知識的態度如何表現在宋、明之際的醫史書寫上。宋代的醫史比附佛、道的宗教傳統,而醫學知識仍和宗教傳統關係密切。明代的醫史轉而比附儒學傳統,以為建立醫家統緒的模範。醫史書寫的變遷,和「儒醫」群體在醫療場域興起有關。「儒醫」之名起於宋,到了明代「儒醫」已漸次成為醫療市場中的顯貴。然而「儒醫」缺乏一定的通過儀式來確定成員的身分,因此所謂的「儒醫」並沒有固定的疆界,擺盪在「社會聲望的標籤」和具體的「社會群體」之間。聲稱「儒醫」的醫者一面要應對醫者作為伎流的污名;一面又要誇示其他醫者。「儒醫」便以界定醫學正典和道統、區隔不同文本間的地位,以文本的階層界定醫者層級、壟斷醫療知識和倫理價值,並透過醫史的寫作和醫學社群中其他的成員區隔。藉著和儒者傳統相提並論,他們以「儒醫」的標籤區隔其他的醫者。「儒醫」的名號雖有助於他們誇示其他的醫者,卻無法在現實上拉近他們和士人的社會鴻溝。「比附」雖成為「儒醫」誇耀鄰近社群的策略,卻也同時反應出他們無法「向上提昇」的社會窘境。從宋到明醫史中所折射出來的正是醫療群體與知識變遷的歷史。 %K 醫學社群 文本知識 儒醫 宗教與醫療 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