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 1012-4195 %A 陳光祖 %T 試論臺灣各時代的哺乳動物群及其相關問題——臺灣地區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基礎資料之一(下篇)—— %D 2000 %J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P 367-457, 497-503 %V 71 %N 2 %X 本文為作者關於臺灣動物考古學基礎資料整理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文中詳細描述、討論了存在於臺灣各時期的哺乳類及其他動物種類: 1. 左鎮動物群以及與其同時期的其他哺乳動物種類可能包括:劍齒象科五種:中國劍齒象、東方劍齒象、曙光劍齒象、顯明劍齒象、明石劍齒象;普通象科三種:臺灣猛象、副猛古亞洲象、副原齒象。鹿科約九到十二種:臺灣梅花鹿、新竹梅花鹿、臺灣四不像、水鹿未定種、Metacervulus astylodon、似步氏麂、臺灣古(?)、C. kazusensis、巨角鹿,另有未定種的梅花鹿、麂、以及屬化石等。牛科動物有牛亞科的三種:水牛未定種、Bibos geron、Tragoceras sp.。豬科可能有五種:侯氏豬、似南方豬、河豬、似李氏野豬、野豬未定種;貓科可能有二種:虎、「劍齒虎」(?)以及中國犀牛早亞種、河馬(?)、似華南巨貘或巨貘未定種、獼猴未定種、海豚、苑裡偽虎鯨、未定屬鯨目動物等;另有臺灣馬來鱷、長吻鱷(?)、未定種等其他脊椎動物。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中期,其下限則可能晚到中更新世早期。 2. 中更新世晚期到更新世結束的「臺灣陸橋動物群」,以及同時期的其他脊椎動物包括有:象科可能有四種:諾曼象澎湖亞種、納瑪象、普通猛象、亞洲象。鹿科可能有十種:臺灣梅花鹿、東北梅花鹿(?)、達氏四不像、帝汶黑鹿、史氏水鹿、似古蝦夷鹿、似日本古鹿、臺灣小麂、鹿未定種一、鹿未定種二。牛科牛亞科可能有五種:德氏水牛、楊氏水牛、水牛未定種、原牛、野牛;牛科羊亞科可能有一種:蘇門羚。馬科有普氏野馬中國亞種、以及大連馬;食肉目可能有五種:虎、棕熊、黑熊(?)、最後斑鬣狗、似浣熊貉、狼(?);另有雙角犀、犀未定種、似李氏野豬、野豬、晚期智人、以及海生哺乳類的短肢領航鯨、長鬚鯨與海豚等。此外,同時期的脊椎動物有揚子鱷、常武斑龜、金龜、潘氏召龜、劉潘氏等爬蟲類。 3.「考古動物群」中,「先陶時代」時,有確切存在證據的哺乳動物為野豬與鹿。新石器時代早期則有野牛、鹿、與某些海生哺乳類。在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證據顯示,當時有史氏水鹿、臺灣梅花鹿、臺灣小麂、野豬、儒艮,以及可能自外地輸入的狗。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有較多的材料,說明臺灣當時存在哺乳動物的真實情形,在本期存在有:史氏水鹿、臺灣梅花鹿、臺灣小麂、豬、石虎、麝香貓、白鼻心、臺灣野兔、鼠科動物、老鼠、灰鯨、儒艮、以及狗(或熊?)、羊(?)、猴(?)等,在考古遺址中留下記錄。「金屬器時代」則有:野豬、史氏水鹿、臺灣梅花鹿、臺灣小麂、貓科動物、麝香貓、鬼鼠、松鼠、臺灣獼猴、兔子(?)、羊(?)、以及可能為馴養的豬與狗。「歷史時代」,因為過去考古工作較少,資料十分不足,目前可確定有鹿、臺灣小麂、豬、山羊、食肉類、兔,但在這一時期,頭一次在考古遺址中,出土了牛的骨骼。 4. 從十七世紀初開始,一直到近代動物學在臺灣發展為止的這一段時間,本文稱之為「歷史文獻時期」,於此期間,方志與公、私著述所記錄的臺灣本土哺乳動物種類,已經涵蓋了大部份今日所知的種屬,至於其中是否可能另有已經絕滅的動物,則尚待未來動物考古學研究的證實。 此外,作者並討論了諸如過去臺灣是否存在過海南坡鹿、是否有土生牛種存活於歷史時期、以及在歷史文獻記錄中出現鹿名的確實種屬等相關問題。 %K 動物考古學 左鎮動物群 「臺灣陸橋動物群」 「臺灣考古動物群」 「臺灣文獻動物群」 古生物學 第四紀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