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 - JOUR SN - 1012-4195 T1 - 中國古代的生食肉類餚饌——膾生 AU - 蕭璠 Y1 - 2000/06/01 PY - 2000 DA - 2000/06/01 T2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F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O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A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L - 71 IS - 2 SP - 247 EP - 365, 493 KW - 膾 生 膾生 魚生 虀 Y2 - 2000/06/01 N2 - 自從有火食以來,漢族人一直還是吃各種禽、獸、魚、甲殼類和貝類的生肉的。這些現作現吃的各種生肉稱為「膾」或「生」,或「膾生」。但膾生不是日常生活的餚饌,而始終是帝王、貴族或富豪人家的佳餚,宴飲中的盛饌,是普遍地受人珍視的美味珍饈。食用膾生是韻事,是賞心樂事。 在淮河以南,人們易於獲得各種水產,魚生食俗遠盛於北土。南方人也常把魚鱠視為南土特有的家鄉菜。在江南一帶,嗜吃生魚者尤多。 膾生必須選用極新鮮的肉、魚來製作,切成薄片的稱為「軒」或「膹」,再將薄片細切成絲的叫做「膾」,剁成碎末的稱為「臊」或「臊子」。切得越薄越細就越理想。切膾時用紙來吸去殘血,但到晚明時魚鱠已改為切片,而不流行切絲,並用水來清洗殘血了。 膾生常用的調味料有芥子醬、八和齏和膾醋等。自隋代開始並用各種生菜來拌食。膾生菜餚還很講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視覺美感。 膾生可以補益身體或治療疾病,但生肉有毒,在不當的時刻食用,或攝取過量,或與某些食物同吃時都會產生病害。而所拌食的各種調味料和生菜則可以防治這些病害。 漢人膾生食俗的衰落,禽類、獸類先於魚類,在地域上則北地早於南土。約在明清之交,禽、獸肉生已經消失了,魚生則以殘餘的型態繼續流行於嶺南和杭州灣地區。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