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 - JOUR SN - 1012-4195 T1 - 孝經中黃讖解題改寫本 AU - 陳槃 Y1 - 1988/12/01 PY - 1988 DA - 1988/12/01 T2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F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O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JA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L - 59 IS - 4 SP - 891 EP - 897 Y2 - 1988/12/01 N2 - 《孝經中黃識》全文四十八言:『日載東,絕火光。不橫一,聖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嘉樂家和』。此《讖》見於《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注》。案此《讖》,曹操、丕父子所偽託,蓋曹氏父子志存篡漢,時俗信《讖》,故使燕齊海上方士依託此《讖》,冀以迷惑、爭取天下臣民之心。《讖》文云『日載東』(載一作戴,二字古通),謂古文『曹』字;云『絕火光』者,蓋劉漢自哀平以後,自居火德、火行。日已載(戴)東,則火光滅絕也。『不橫一』,明是曹丕之『丕』字。『聖聰明』以下句,則歌詠曹丕之功能也。語意明顯,可一望而知。問題在,偽託此《讖》,何以必須藉重中黃?中黃是道家方士所偽託之神仙,又何故必須依附儒家之《經》典《孝經》?蓋秦漢之際,儒為顯學,尤其漢武帝罷黜百家,崇儒尊《經》,自是以後,『怪迂阿諛苟合』之方士,大都被服儒衣、儒冠,貌為儒學之士,而比附《經》藝,偽託《讖緯》之舉,遂紛然不絕于時矣。中黃信奉之在東漢末年,有甚為特殊之地位,曹氏之偽託《讖緯》,必須藉重中黃,有由然也。 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