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ISBN = {9789860156362(平)}, ISBN = {9789860156355(精)}, author = {杜正勝、李永迪}, title = {大司空村第二次發掘報告}, address= {臺北}, publisher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abstract = {大司空村第二次發掘於1936年冬,發掘面積只有1100平方公尺。報告初稿寫於對日抗戰期間,距今超過六十年。 大司空村第二次發掘的意義是一個古代亞洲史的問題,是一個華夏中原和廣大北西草原民族交涉關係的問題。高去尋無意間發現2500年前,所謂華夏文化的核心地帶竟然存在著不少帶有遠西遠北的異域文化成分,於是開啟他的屈肢葬和帶鉤用途的研究。關於中原農業區和中國北方草原帶之民族與文化的交涉,1930年代高氏的研究,可稱得上是中國學界最先進,也可與歐洲或日本的專家相比美。二十世紀七○或八○年代以後,中國境內的相關資料多了,世界的知識也推陳出新,然而高氏打開這扇一窺塞外天的窗,不但具有考古學和學術史的意義,對專業中國研究者也是一個警訊,提醒他們追究什麼是「中國」或「中國化」。 (中國考古報告集之四)}, year = {2008}, }